人道人性人文的诠释

2017-11-08 00:54徐金芳钟鸿昌
科教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人道论语人性

徐金芳 钟鸿昌

摘 要 《论语》一书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学说,其人道、人性和人文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儒家学说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在读《论语》时应深刻地感悟其中的人道、人性和人文气息,并以其中的积极妥善的为人处事原则作为待人接物的指导方针。同时,我们还要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积极地释放正能量。

关键词 论语 人道 人性 人文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69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ty, Human Nature and Culture

——Some feelings after read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XU Jinfang[1], ZHONG Hongchang[2]

([1] Jiaxiang Oulong Primary School, Jiaxiang, Shandong 272400;

[2] Jiaxi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xiang, Shandong 272400)

Abstract "The Analects" reflects the early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the humanism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is very obvious, this is part of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it is also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part. We rea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humanity, human nature and human spirit, and to them actively and properly treat people the principle as a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way of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treat the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us with a kind heart, and actively release the positive energy.

Keywords the Analects; humanity; human nature; culture

悠悠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用智慧、心血和汗水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使中华文明之星成为世界文明星空中最光彩、最耀眼的一颗。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有多大的魅力呢?我们不妨细读一下《论语》,去体会一下早期儒家学说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关怀。

《论语》成書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论语》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

通读《论语》一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有人为它表现出来的博爱精神所震撼;有人为它体现出来的为人处事之道所折服;也有人为它提出的治学方法而赞叹。但深究其思想内涵,《论语》一书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道、人性和人文气息是该书的魅力所在。

“仁”是《论语》一书中经常见到的字眼,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虽然孔子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从《论语》一书的字里行间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它所透露出的博爱精神、人道和人性气息。

《论语·乡党篇第十》中的区区十几个字却把孔子的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①意思是说,马棚失火烧掉了,官为鲁国司寇的孔子退朝回来听说此事后,询问有没有人员伤亡,而没有询问马匹的损失情况情况。

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整个中原大地烽烟四起,人民的生命财产难以得到保证。从使用价值上来看,马匹在农业社会既充当作战工具,又充当主要的交通工具。况且,当时中原地区马匹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古籍记载,五个奴隶的价值才相当于“匹马束丝”,三四十田才换四匹马。因此,马匹的价值在当时有多高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财富和权势的象征。而马夫、驾驭者之类的人在当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很难受到在朝为官者的关注。孔子以后的许多学者对这段话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孔子“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再比如说,清代著名的考古辨伪学家崔东壁认为孔子“尚未暇问及马耳,非谓马可终不问也。”两位学者一致认为孔子不是“不问马”(不把马匹当回事),而是先询问人员有无伤亡情况,尚未来得及询问马匹的损失情况。且不论孔子是“不问马”,还是“后问马”,值得肯定的是,当孔子听说马棚失火后,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安全,而不是贵重的马匹损失情况。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无论社会地位和身份高低贵贱,人的生命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是多么贵重的财产价值所无法匹及的。由此可见,孔子对人的生命价值是极其尊重的。在人祭、人殉仍有残留的春秋末期,孔子这种极具人道、人性的思想以及人文关怀是难能可贵的。endprint

从人己关系的角度来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有一段话明确地揭晓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通过子贡和孔子的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律己宽人的原则作为终身奉行的为人处世准则。也就是说,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么做,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句我们也非常熟悉。孔子此言旨在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大海般的宽广胸襟,待人接物时切勿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最起码的是要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参照,自己不愿意做的决不能强加给别人。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体现了孔子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和对人人平等这一基本原则的认可。不仅如此,在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孔子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已经超越了地域、种族和文化的限制,被公认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定律。

不仅只体现于人格和处事原则方面,《论语》中更蕴含着儒家先哲先贤们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和大爱无疆的人生境界。《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记述了孔子和弟子们关于志向和理想问题的一次谈话,这是《论语》一书中所记述的内容较多,非常完整,而又非常罕见的长篇段落,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在一次师徒谈话中,孔子首先开口打消了弟子们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他告诉弟子们,不要因为老师的年纪大一点,你们就受拘束、不敢说话了。随后,孔子又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倾吐自己的理想抱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说,你们平时总是在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志向、抱负,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当听到老师问及弟子们的志向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分别叙述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孔子的话刚落音,子路就急忙说出了自己的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别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内部又遭受饥荒,如果让子路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工夫,他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换而言之,子路用三年的时间能把一个中等国家治理好。冉有的志向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意思是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冉有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等方面的事情,那就只能等待有德行的君子了。换而言之,冉有用三年的时间能把一个小国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至于礼乐教化,他自己则无能为力。公西华回答孔子的问话时则显得非常谦虚,他首先表示“非曰能之,愿学焉”。随后,公西华说出了自己的志向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也就是说,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公西华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换而言之。公西华愿意在诸侯祭祀或会盟时做一名司仪官。与其余三位同门师兄弟不同,孔子问话时,情操高雅的曾皙正在弹瑟。听到老师的问话后,曾皙首先向老师请示,“异乎三子者之撰”,能否直说。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曾皙说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则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③意思是说,暮春时节,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曾皙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回来。换而言之,曾皙有着非常洒脱的思想情怀,他想在春末夏初同一群伙伴到沂河里洗洗澡,然后到舞雩台吹吹风,最后唱着歌回来。

在听完四个弟子各自述志后,孔子对他们的志向和理想进行了一番点评。孔子认为子路过于轻率,缺乏稳重,无法做到“为国以礼”。尽管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说不上有多么远大,但他们“入仕”的志向得到了孔子的赞赏。最后,孔子在众弟子面前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吾与点也”的观点,即他最为赞赏的却是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的洒脱情怀。从个人层面上来看,曾皙这种“洗洗澡,吹吹风,唱着歌回来”的洒脱情怀算不上什么有理想、有志向。但他却描绘出一幅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图,这正中孔子的下怀,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由此可见,孔子把以礼治国达到太平盛世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观,即个人理想与社会和谐相统一。正如《礼记》所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④以达到大同社会。

通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学说,其人道、人性和人文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儒家学说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种学说的立论依据源于孔子、颜回、曾子等儒家先哲先贤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及其对人性问题的深刻反思。在春秋大变革时期,早期儒家学说尽管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对当时及后人的指导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并加快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读《论语》时应深刻地感悟其中的人道、人性和人文气息,并以其中的积极妥善的为人处事原则作为待人接物的指导方针。同时,我们还要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积极地释放正能量。大爱无疆,上善若水。

注释

① 论语·乡党篇第十.

②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③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④ 礼记·礼运.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王迎吉.从《论语》论“仁”看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5] 孙聚友.先秦儒家之人道观探析[J].齐鲁学刊,1997(1).

[6] 杜维明.孔子的《论语》[J].学术月刊,2007(9).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道论语人性
父亲(新韵)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感恩与你同行的人
王夫之《读通鉴论》写作宗旨考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公正与人道:道德的两种取向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