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晏:不放弃热忱,踏实筑梦

2017-11-09 02:27◎琦
哲思2.0 2017年9期
关键词:彭于晏

◎琦 惠

彭于晏:不放弃热忱,踏实筑梦

◎琦 惠

在这匆忙人世间,有太多人彷徨停滞,但总有一些人选择在万丈迷津中不断求索,身披坚硬铠甲,御风飒爽而行。他们从未放弃对梦想的热忱,始终用清澈的眼睛审视人间,保有天真和简单。

彭于晏就是这样特别的人,他在该吃苦的年纪,对自己绝不心软;在名利财富加持时,保持绝对的清醒。

擅长从固有形象中不断抽离

7月上映的电影《悟空传》和《明月几时有》中,都出现了彭于晏的身影。

“孙悟空要找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有二次元感觉的人来演,我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到了彭于晏。”《悟空传》的导演郭子健这样诚恳地评价彭于晏。无独有偶,《明月几时有》的导演许鞍华也毫不吝惜地赞许彭于晏的演技:他像传说中的人,但感情表达又很扎实。

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彭于晏最直观的印象:阳光、帅气,像是动漫人物。甚至时光倒回15年前,当事人自己也并不介意穿着时尚的花样外衣,靠出众的颜值和张扬的性格起家。于是从加拿大返回台湾的彭于晏欣然接受了导演的邀请,出演了那部名为《爱情白皮书》的偶像剧。

其后广告、电影与电视剧的邀约不断,彭于晏也由此被定型,彻底走起了青春偶像路线。“刚开始来找我演的都是和我外形比较相像的角色,我从海外回来,可能大家觉得我身上有阳光气质。”他并没有刻意回避“靠形象吃饭”的话题,而是云淡风轻地承认这一点。从不规避过去,冷静剖析自己,是彭于晏真实豁达性格的最好诠释。只是总是一成不变的角色让他感到有些乏味。

毕竟,从很小的时候起,彭于晏就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猎奇心。他时常会问很多问题,还很喜欢看云,常常把云朵想象成天马行空的图案。老师对他的行为很是费解,实在忍无可忍,便常常向彭妈妈控诉彭于晏是个“问题少年”。

是很奇怪吧?更怪的是10年过去,“问题少年”彭于晏仍保持着一种对万事万物无穷尽的求知欲,这让他在表演之路上更加勇于探索,敢于接触新的领域和未知的角色。他第一次和导演郭子健见面,便没有按套路出牌去问档期和片酬等问题,反而睁大双眼,试图从对方的谈话中寻找未知的知识点。

“很有趣啊!地上已无我战不胜之物。”彭于晏在导演的叙述中,兴奋地尖叫。他觉得通过悟空这个角色,可以收获许多有趣的经历,所以就爽快地接了剧本。即便这意味着他又要回归原始形象,之前曾为了转型为硬汉而专门进行过三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每天都在苦练鞍马、吊环、单杠、双杆、自由操等6项体操技能的努力都白费了,彭于晏也没有犹豫。

二十几岁时,他慢慢地脱下花样外衣,显露熟男质感。三十几岁时,他又藏起了一身肌肉,重回少年感。儿时哮喘且胖的话题,在时光变迁中已快被媒体渐渐遗忘,那么新闻字眼上“露肉博眼球”这5个字也终会被自身不断地挑战而掩盖吧。

他时刻记得自己的目标,拒绝做“热点艺人”,履行演员的职责——既能迅速地投入到某个角色,又能以“七十二变”的方式,从某个固有形象中抽离。而角色的百变以及准确拿捏,让彭于晏也越来越像影视圈内的定海神针。

高情商少年向往英雄气概

“我在传统背景下成长,又去加拿大求学,感受了海外不一样的文化,所以两边都有一些东西留在身体里面。”彭于晏的身上既有东方文化中的隐忍、刻苦和善解人意,又兼具西式文明的开放、乐观和大格局。

仿若,七月流火,非洲大地的动物正在迁徙。他猛然瞧见了,会一并踏入马拉河,麦色的肌肤挂着晶莹的汗珠;又好似,五月荧光,古老的故宫正散发着翡翠一般的魅力。他忽然看到了,也会置身其中,黑色的瞳孔写满求知的欲望。时而狂野,时而柔软,彭于晏真的单纯又性感。性格的双面性,放置到荧屏上,会让他无形中涉足更多的领域。重新回到生活中,彭于晏也并不孤独,可以与各个年龄段的朋友,友好相处。

遇到前辈,彭于晏就是个“乖小孩”。他会立正站好,毕恭毕敬地弯下腰去和他们握手。然而遇见好朋友,比如胡歌,彭于晏就会变成“彭三岁”,化身少年,兴高采烈地奔向胡歌,一只手半拍半扣嵌进对方手掌,另一只手环抱过来,右肩向前微微一撞。

前者是彭于晏作为后辈对前辈的尊敬,后者是他对挚友最自然的态度。那么,对待陌生人的样子呢?拍摄电影《破风》时,他曾按专业选手的标准,每天骑行将近八个小时。每天,他路过垦丁时,遇到同样骑行的人,彭于晏都会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傍晚时分,去常光顾的小餐馆吃饭,他会给予店主最大的尊重和最热情的赞美。后来,只要彭于晏路过这家餐厅,老板就会送他一份精心烹制的豆花羹。

这些琐碎且平凡的幸福被如此忙碌的彭于晏记得清清楚楚,他渴望有朝一日,可以像英雄一般,将他人给予自己的平等和快乐传递出去。

“孙悟空以暴制暴,打妖怪,但其实自己也是妖怪。我们应该不断地问自己、问社会,你到底要的是什么?你能改变的是什么?”在解读剧本的过程中,彭于晏认真地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后,才拿起了快餐盒里剩下的最后一只鸡腿。

他习惯将美好的食物先分给身边的人,自己排到最后再去享受。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他其实斩灭了身体里的那只潜藏的妖怪,剔除了表面的优越感和膨胀感。他真正地贴近这个世界,拯救着地球上的文明与教养。

最为重要的是,当他以好人缘得到了过多的喜爱后,彭于晏也将这份浓烈的感情再次回馈给身边的人。

在自我救赎中,找寻本真的底色

彭于晏曾为了一段爱情,逆反全世界,这也是当年他遭到“雪藏”的原因。经纪公司对他的私生活进行严加管制。可在名利和感情的博弈中,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这一决定,使他遭遇了人生的低谷,经纪公司做出放弃他的决定。

那段时间,他很消沉,整夜整夜地失眠,每天走在路上,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往哪里。后来,他便开始与好友一起,去病房探望罹患癌症的小朋友。他陪着孩子们看动画、给他们讲故事,彭于晏还很喜欢为孩子们带甜甜圈吃,他“甜甜圈哥哥”的绰号就是由此而来。

“喜欢吃甜食的人,想法会很简单”,好像确实如此。至少,除了那段感情曾让彭于晏显露出少有的“叛逆”,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失控和失态。哪怕彭于晏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也扛过艰辛的生活重担,饱尝人世辛酸,但他对那段过往讳莫如深,依然保留着难得的纯真。他说自己现在的目标就是简单生活,照顾家人,知足常乐。

相比较前段时间因为集中拍《湄公河行动》和《悟空传》而积攒的负能量,现在,他很乐观:“每一天过得开心就好了,不要总是跟别人比较,只关注自己没有的,要看看自己已经有了的。”

这份积极向上和淡泊名利,很“彭于晏”。当然除非是他身体上真心感到疲惫,不然,就连《月光男孩》和《海边的曼彻斯特》这种风格很丧的电影,彭于晏都能在每一帧的故事里找到前行的希望和生活的光点。想来,可能这便是他可以“红”的底色吧——总喜欢自我救赎、自我实现,却不爱循规蹈矩,轻易认输。

没有片约的日子,彭于晏在热心公益中自我修行。机会一旦到来,彭于晏又“拼”到梁家辉和张家辉都无法对他视而不见,亲自给他传授“影帝级别”的演技。他还以凡·高为榜样,随时能放飞自我,去顿悟生命的意义。

那一首名为《孙悟空》的歌,也许就能很好地诠释他的想法吧:“人类累不累啊,还在你争我夺。如果有一天能重返光荣,记得找我,我的好朋友。”彭于晏不过是喜欢来世间走一遭,既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又能拥有一份侠义心肠。他确实是当红偶像,毋庸置疑。可相比这个,他更喜欢做个会哭会笑,简单的俗人。

谁也不知道未来要走向哪里,彭于晏这样告诫自己—“我不会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周遭人事物的热情,同时,我要踏实地筑梦,拥有一些优雅气韵。”入行15年,他的咖位一直在变化,在演艺之路上不断进阶,但不变的是:他永远都能褪去岁月烟尘,卸下世事轻妆,只做“彭于晏”。

猜你喜欢
彭于晏
彭于晏跌撞过来仍旧少年样
彭于晏为拍广告练绝技
彭于晏:不做花瓶,我有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