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设:语言智能的领跑者
——专访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

2017-11-10 09:03彭瑞敏
教育家 2017年3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语言

文 | 彭瑞敏

周建设:语言智能的领跑者
——专访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

文 | 彭瑞敏

——首都师范大学周建设教授

2016年世界范围内的人工智能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阿里云人工智能系统成功预测《我是歌手》三轮比赛结果以及决赛的总冠军。这些事件再度引起世人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这一年,语言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人机交互认知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领域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十八大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语言智能的发展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

今后,如何进一步发挥语言智能的促进引领作用,让教育更加均衡、便捷、高效,已经成为语言智能和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为此,我们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

时代要求,创立语言智能学科体系

问: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语言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背景和过程是怎样的呢?

周建设: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简言之即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来完成复杂的工作。1956年,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年轻科学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得越来越成熟,范围越来越大,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其中直接相关的学科有哲学、认知科学、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不定性论、仿生学、社会结构学和科学发展观。因此,想研究人工智能,必须懂得许多学科的知识并将它们进行融合。

语言智能(Language Intelligence),是语言信息的智能化,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的智能,分析和处理人类语言的科学。作为人工智能范畴的专门术语“语言智能”,是由我们于2013年在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成立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的。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语言智能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目标。

根据《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和《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针对数亿中国人学外语、上亿外国人学汉语这两个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国家文化战略问题,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积极开展语言智能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建设语言资源库,研发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语言智能产品,并推广应用,正是顺应时代要求,狠抓发展机遇,为语言文字事业、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为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

志存高远,语言智能聚焦教育均衡

问:目前,语言智能在语言智能辅助教学、促进教育均衡方面有哪些重要意义?

周建设: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均衡,即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这既包括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也包括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教育均衡,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95%的县(市、区)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完成这个目标还有近1600个县(市、区),时间紧、任务重。

语言智能关注教育均衡,主要是通过系列智能教育产品研发推广,达到有效组织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目的。语言智能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前沿高端水平的“语言理解-表达-评价智能模型”和“技术应用系统”研究,并转化为语言智能一系列产品。语言智能辅助学习、作文批改、写作及教育机器人的研发和推广,将汇集发达地区、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推广到全国各地,特别是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和学校,充分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依托互联网的语言智能系列产品,可以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国各地,极大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奠定基础,这对于边远和贫困地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语言智能将名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内化于系统中学习、评价和反馈的过程,使得各地区、各类型的学生都能够接受标准化的教学,形成面向每个个体特性的无差别化教学。这对于提升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学生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当地本土人才的成长、素质的提升,提高智力扶贫效果,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助力国家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协同创新,语言智能引领双创工程

问:请问如何协同研究中心成员中的各家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内公司,发挥国际国内各领域专家联合攻关的优势,进行创新,促进语言智能发展,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促进引领作用?

周建设: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常态下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当前,创业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和主旋律。

目前,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德岛大学、汉堡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大讯飞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内公司。

研究中心以时代需求和国家需要为基础,以国家政策为支撑,引领和带动一大批国内外语言智能领域顶级专家和科研机构,以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为核心,会同各单位开展跨学校、跨地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并将之形成语言智能产品、企业和产业,能够促进语言智能理论、技术、应用产品和资源库建设的迅速发展。

语言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能够辅助教师教学,降低教师劳动强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优化学校效果,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促进引领作用。

多措并举,人才平台成果共创佳绩

问:在科研基地的建设中,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和成果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请问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在这四个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

周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搭建、成果创新是语言智能研究的四大目标。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多措并举,语言智能四大目标均取得了重大成绩。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语言智能博士点已获批建立。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各单位、各学科协同创新的优势,教学相长,在语言智能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要成绩。中心将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关于人工智能一级学科申请设立的相关工作,促进语言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在队伍建设方面,研究中心汇集了国内外顶级专家,目前有海内外院士4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专兼职研究人员50余人,形成了层次多样、功能完整、年龄分布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平台搭建方面,先后成立了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多源成像智能模式识别与数据可视化分中心、北京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界协同创新基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员会。目前,语言智能正在与国际语言智能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语言智能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立。

在成果创新方面,研究中心在语言智能理论、技术、资源和应用产品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广泛应用于相应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行合一,理论技术产品全面突破

问:科学研究、理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归根结底都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群众。语言智能在知行合一方面有什么安排,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周建设:语言智能研究紧紧围绕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以“创新、交叉、协同、一流”为目标,以语言智能理论、技术、资源与应用产品为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应用数学及计算机等学科,开展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语言智能理论研究,构建教育大数据资源库,研究语言理解与生成、复杂文字、连续语音、动态图像数据的识别、分析与合成等关键技术,开发语言智能学习系统、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汉语智能写作和智能教育机器人等先进应用产品,借助语言为媒介识别语言图像进而识别人脑意象,寻找人类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通过信息技术打造语言智能产品,提升学习效率,促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和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

近年来,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30余项,在语言资源建设、汉语智能写作、中英文作文评测、中英文能力测评等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0项,积累了80多亿字词的语言大数据、10余种语料库,自主研发了英语批改网、汉语智能写作、汉语作文智能批改和语文知识测评等一系列基于语言智能的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示范软件系统,开发了10余项高端语言智能产品,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反响强烈,经济社会效益温暖人心

问:目前,语言智能取得了诸多成果,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应用,其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反响如何?

周建设:语言智能一系列成果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反响强烈, 评价积极,教学相长,促进了教育均衡、便捷、高效,温暖了社会各界的人心。

截至20年5月19日,批改网(英语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已经累计批改英语作文3.25亿篇,服务6000多所学校、00万学生,帮助10余万教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并大大减轻工作量。英语智能学习系统已开始推广应用。若按20元/篇计算,惠民经济效益约65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李德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潮中,我认为科大讯飞和首师大分别在语音和文字上形成了我国语言智能研究的特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除了诸多用户和专家给予的积极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等媒体对语言智能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网、光明网、搜狐、新浪、网易、今日头条、凤凰资讯等60多家网络平台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

周建设

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教育部课程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语言》(Language&Speech)主编,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形式句法与逻辑语义、数理逻辑与语言智能研究,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北京市高精尖创新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当语言智能与课堂相遇,教育将更加智慧。智慧教育让我们的老师进入智教、乐教、轻松教!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语言
语言是刀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数读人工智能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