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字词意义解析初探

2017-11-12 08:43张凌
课外语文·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解析

张凌

【摘要】字词的意义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但大部分老师还拘泥于简单讲解课文后边的注释,或者弱化忽略这一部分的教学,导致这一块教学效率低下。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因形释义,尤其针对学生容易记混的错别字。其次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解析字词意义。做到解析词义时“字词不离句,不离篇”,在阅读和作文中感悟字词的魅力,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字词;字词意;因形释义;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字词意义指的是文词所包含的意思。在中考中一般不会出现直接单独考字词的意义,而是穿插在阅读中,尤其文言文,考查的分值似乎少了,但考查的灵活性增强了。在字词意义解析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还拘泥于简单讲解课文后边的注释,或者弱化忽略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预习和反复地记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低下。

我们知道字词的意义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字词在词典中的义项大都不止一个,语言环境还可能赋予它词典中没有的含义。我们称之为 “辞典义”与“语境义”:每个词语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意义,即辞典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原先稳定独立的意义可能被强化、弱化、延伸乃至成为原意的“反语”,具有了暂时的、具体的含义,即语境义。所以,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要抓住两个重要的“点”:起点和终点。起点是其辞典义,终点是含有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语境义。而“理解”的过程,就是从“起点”推理到“终点”的过程。所以在《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字词意义考查的要求: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某个词;2.根据要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用合适的词表情达意;3.能对某个词的运用进行好或差的评价,因而对于字词的意义在语境中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对鲁迅《喝茶》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中的“清”字至少做出三种以上的解释。其实这个“清”除了“清幽”“清静”“清闲”等意思之外,还可以根据个人价值观念和生活体验做出多种合理的解释,如“清爽”“清雅”“清純”“清新”等意思。

理解字词意义的特点时,字词意义解析教学应根据字词形义的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因形释义,尤其针对学生容易记混的错别字

可结合仓颉造字与许慎的《说文解字》,讲清易错字词的起源与流变。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一字多意、形近义殊等现象,纠正错别字,增强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有一部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的《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的“冽”字与《醉翁亭记》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的“洌”常被学生搞混。虽然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也极为相似,但仔细分辨这两个字的含义,就会区别它们。“冽”意为寒冷。“冫”在甲骨文中写作“仌”。“冫”规范名称为“两点水”。其实它并不是水而是冰。《说文解字》:“仌,冻也,象水凝之形。”凡“仌”之属皆从“仌”。《王篇·冫部》也提到“冫,冬寒水结也”。说通俗一点,“仌”就像冰的花纹,人们称之为冰花。一般来说“冫”就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部和“冰冻,寒冷”有关。“洌”意为清澈。《说文解字》:“洌,水清也。”辨析“冽”与“洌”,本是两个不同的字,意义也有别。《广韵》里写道“洌,水清也” “冽,寒也”。联系文章的本意,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字使用得十分贴切。“水尤清冽”细腻写出小石潭的潭水不仅清澈见底,而且寒气逼人,由此自然引出《小石潭记》所记的两大内容,一是水清,二是境之清,可谓神来之笔。《醉翁亭记》中“泉香而酒洌”的“洌”相呼应的对象正是让欧阳修醉心不已的酒,而这酒是用山间潺潺的流水酿制而成,足见此酒定是清亮度高,醇香诱人,酒中上品。就此把“洌”和“冽”区别开来了。

二、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解析字词意义

对于字词意义的解析不是独立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外的,而是要字不离句、词不离文,我们所有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字词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文章中关键字词意义的理解,又怎么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对于字词意义的解析应贯穿到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目前,许多老师也已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一位教师在上《信客》一文时,开篇就引导学生理解标题中“信”的意思,从字形上看,“信”由“人”和“言”组成,进而推断其字义:一个人说到做到才叫守信用,“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对“信”字的教学,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信客这一人物形象,从而也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与此同时,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字词教学。例如审题中对“题眼”的品析,写作中对语言的锤炼,讲评中对关键字词的解析都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总之,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赋予了汉语字词意义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字词意义解析中应遵循中国字的特点因形释义,在审美中诗意地教学。同时解析词义时做到“字词不离句,不离篇”,在阅读和作文中感悟字词的魅力,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万技伟.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教学实例[J].中学语文教学,2006(4).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猜你喜欢
解析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看破解析几何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相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