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两栖新典范:企业家+投资家

2017-11-14 12:04张艳
沪港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黑客华为

张艳

比尔·盖茨在他1995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未来之路》里,开篇前言的第一段话这样描述道:过去的2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过程。在这个过程最初开始的那个日子,我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那天,我和我的朋友保罗·爱伦正站在哈佛大学广场上忘情地阅读《大众电子学》杂志上有关一台小计算机的描述文章……

如果用这段话来描述季昕华大学时期的第一次创业,以及从那时起他开始踏上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那么,比尔·盖茨提供的上述文本要修改的地方并不多,只是要把20年改成18年,把哈佛大学广场和创业伙伴改成“上海之家”的聊天室和网友——当时,聊天室里有位网友提问:“谁会写代码?”季昕华第一时间答道:“我会。”恰恰是这件事,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当时,他的年龄也与创业时的比尔·盖茨一样,19岁;而他心目中的英雄,正是这本《未来之路》的作者比尔·盖茨。

如今,做为UCloud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季昕华走在他第二次创业的道路上,他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企业家”,兼顾投资。 4月16号,一个雨过初晴、处处新绿的下午,记者在陕西南路附近的一个书店咖啡馆,听季昕华畅谈他的创业和理想。

1996年9月,季昕华从浙江丽水考进同济大学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就读。

第一次上计算机课,也是他首次接触电脑,他按遍了键盘上的每一个键,屏幕还是不亮。对着这台人生中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电脑,他端详良久,然后去叫了指导老师,这才知道怎么把电脑打开。随着屏幕闪烁,电脑程序一步步启动,季昕华仿佛被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另一个让他着迷的地方,是学校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大楼外形像一部打开的书,除了上课、上网,季昕华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找书看,专业书看得不多,“杂书”看了不少,甚至包括远离专业的中国古典文学。这其中,对季昕华影响最大的,是比尔·盖茨出版的第一本书《未来之路》。

《未来之路》中文版在199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在中国吸引了无数科技青年。季昕华捧上这本书就放不下了,这是一个如此广阔而新奇的天地,他深深地沉了进去。

比尔·盖茨在第一章里就宣布:“一场革命开始了”,他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描述了“通往信息高速公路的途径”,并对即将被互联网改变的这个世界,做出了种种预测。

“一个大学生,19岁的时候,他就勇于探索未来世界,如今创造出一片互联网的科技王国来,真是太了不起了,太让人兴奋了,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哪一个男孩子的心里,没有自己崇拜的英雄?何况这不是虚拟游戏里的网络英雄,而是现实世界里的英雄——能指引未来的科技英雄!

进入大学的前两年,季昕華就这样与互联网撞了个满怀,并找到了心目中的英雄。

他利用大部分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去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还在学校的网络中心申请了一个勤工助学的岗位。白天泡图书馆学习计算机的理论,晚上在网络中心实践操作编写程序。很快地,季昕华就从不会开机的电脑盲,变成名副其实的“电脑高手”。

到了大学的后两年,季昕华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创业的机缘来自一位网友。那是在“上海之家”的聊天室,一位网友问:有谁会写代码?季昕华马上回复:我会!这位网友约他线下见面,俩人越谈越热烈,就合作开起了一家公司。

科技原来如此浪漫,创业原来如此豪迈!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奇。

多年之后,在杨浦区隆昌路“城市概念”创意园区UCloud的整幢办公楼里,最高层七楼的会议室门口的标牌是“Bill Gates”。熟悉他的人都会心一笑:“Ben总”以这样的方式,与他心目中的英雄时时相遇。

季昕华迷上计算机和网络后,钻研过各种黑客技术。“听网上的人们聊黑客,我觉得,能够突破别人的防护,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刚开始做黑客,我看到什么系统都想进,每天都在找各种漏洞。”他钻研各种系统、企业漏洞,并无偿地反馈、公布。他所发现的微软某漏洞,甚至在后来被其他人利用制造出了“冲击波”病毒。季昕华在业内被视作“中国第一代黑客”。

其实,“黑客”(hacker)本来是一个中性词,指对安全技术有热情、有能力的技术极客、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黑客也分黑帽子、白帽子,黑帽就是利用攻击别人的系统为自己获利,而白帽却是利用黑客技术完善和改进计算机系统安全,像寻找计算机漏洞、帮助厂商修补漏洞、改善系统安全性等,其实是人们常说的“电脑安全专家”。

网络江湖对此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黑帽好比梁山好汉,白帽就如武林高手。

从大三开始,季昕华一边“武林漫步”,一边开始了创业。

1998年,季昕华和那位聊天室认识的朋友创办了“阿拉上海”点评网,他解释说,就是“把吃喝玩乐都搬到网上去”。这本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可惜对于当时的市场环境而言,他们太前卫了,加之创业经验不足,这家网站很快就关闭了。到了1999年,他们又创办了EEEE.com网站,简称4E,中文名“仕易”,这家网站主营的方向是网络教育,就是利用爬虫技术,把全国所有的网校试题都搜集起来,形成一个大型试题库,然后再写好程序按需求自动出题。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教育类网站必需要有办学资质,而季昕华没有学校资源,上线两年后,这家网站又关掉了。

在校期间的创业,使季昕华在同龄人中成为先行者,当时,他也是同学中唯一的创业者。这种经历,给季昕华带来了远胜于在校学习的丰富体验。

2000年,季昕华大学毕业,他和女朋友一起去了深圳。在那里,他和朋友创办了第二家公司,做的是网络安全的业务,服务对象是证券机构或者政府部门。一年多后,这家公司被收购了。endprint

根据女朋友的意思,季昕华找了深圳的一家大公司,以便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磨炼自己。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通过了面试,这家公司叫“华为”。

在深圳,季昕华边做自己的网络安全公司,边等着华为的面试结果,这一等就将近一年。

这并非因为华为自诩为“大公司”,而是华为以前从来没招过“黑客”。公司的几位高层领导讨论了很长时间,才下决心把这位黑客“收编”进去。

当时的华为刚经历了副总李一男“出走”的事件,以及几起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遭窃的案件。任正非形容当时的华为,用了“摇摇欲坠”、“快崩溃了”等很重的词语。华为迅速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安全,在内部强化了安全部门技术力量和管理,防止企业研发的文档、源代码被窃取。季昕华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进入华为的。

初到华为的半年多,季昕华以一位资深黑客的身份,做着最普通的工作——“打补丁”,修补系统漏洞。季昕华本来不屑于做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事,但是当他沉下心来做的时候,发现打10个补丁与打500个补丁绝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就如带10个人的团队与带500人的团队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能凸显不一样的价值,同样,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必定拥有超强的综合能力。

季昕华半年多后被调到更重要的岗位。2003年赶上SARS,他把防治SARS时“隔离检查”的思路,用到了网络安全上面:在电脑需要接入网络时,先提前检查一遍,如果有问题就放到“隔离区”。根据这一思路,他和团队希望申请一个专利,继而转化为产品去经营。但是,集团高管认为安全部门的重点工作在于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没有支持他们发展这个项目。季昕华于是又抽空自学法律,学习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研究怎么保护企业的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

“在华为,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镙丝钉,也深深理解了一个企业应该怎么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在华为工作两年之后,季昕华接受了腾讯的盛情邀请。

从华为的角度看腾讯,当时只是个小公司,在季昕华眼里,腾讯不过是个“玩QQ的”,没有华为这么多高精尖产品,所以一开始他不愿去。但腾讯的二号人物CTO(首席技术官)张志东几次找季昕华面谈,有一天在请季昕华吃饭时,张志东仿佛知道季昕华内心的“小九九”,明确告诉他一个观点:“玩”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张志东恳请他加盟,负责腾讯的安全工作。

这次,季昕华动心了。2004年11月,季昕华进了腾讯,成为这里的第一位“首席安全官”,专门负责拦截黑客攻击。

他连续两年的春节都呆在公司,因为春节是最容易出网络问题的时候,他被调侃为“首席值日官”。

“在腾讯的生活变得很刺激,因为技术上很有挑战性,一批又一批网络江湖上的‘武林高手把腾讯作为目标来PK,他们觉得技术不够了就再去改进、提高,我每天都要搞定很多次攻击,必须把对手一个個都打倒在脚下。”

季昕华最初的方法很简单,“既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防止黑客进攻,我就得确保腾讯的安全,确保各位的QQ号码、游戏装备不会被盗。我认为自己有足够好的技术,能够防住所有黑客的进攻,我才不怕PK呢!”

季昕华在全国召集了很多黑客高手,形成了一个“黑客团队”,拉开了防御的架势,进行了一场“当时世界上最惨烈的黑客对决”。腾讯每天都受到成千上万次的黑客攻击,于是不断地筑墙;黑客们则闻讯赶来,跃跃欲试。“战火”在蔓延。这时,腾讯的一位负责人出来说话了,“不能这么理工男思维啊!非得硬碰硬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正处在无比亢奋状态的季昕华,一下被点拨明白了,对呀!大禹冶水,不堵而疏。这些黑客其实很简单,他们不为获利,只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应该谦卑地接受他们指出的不足啊!季昕华于是网约这些高手,甚至会请他们吃饭,拱手抱拳来一句:“各位兄弟、各位大佬,我在腾讯负责安全,请高抬贵手,有话好好说!”

这番经历使季昕华懂得,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应该了解每个人不同的诉求,多一些同理心,往往能直接化解冲突和矛盾。

在腾讯5年,季昕华从安全部门一个组长的身份组建工作团队,到他离开时,这个部门已经成为二三百人的“保安队”了。

这一次,向季昕华伸出“橄榄枝”的,是盛大集团的陈天桥。

季昕华经常和黑客打交道。有一次,他问一个写木马(病毒)的黑客高手:你这么牛,为什么还要给人家写木马呢?这位黑客说,自己中专毕业,去各大公司找工作都没有人要,为了生存,只好干这个。这个回答令季昕华

沉默良久。他在想,能不能有一个网络平台,让有能力写代码的技术人员合法地赚钱,就像淘宝给很多人创造一份有奔头的职业一样?

盛大集团的陈天桥找到季昕华时,恰恰在这番对话之后。陈天桥希望季昕华去盛大做的事,正是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陈天桥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向季昕华解释他的设想:在“起点中文网”上发表原创小说的人,有的可以足不出户,每月赚上数万甚或十数万元。如果在盛大建立一个类似的技术平台,可以让一些开发网络游戏的小团队、小公司,利用盛大的支付、运营、安全、渠道等资源,逐渐地发展壮大。

陈天桥的话,与季昕华的想法不谋而合。那时候,腾讯还没有推出开放平台。季昕华为盛大心动了。

2009年,季昕华开始筹划“盛大云”。他进而提出,除了游戏公司,还可以把更多的技术项目放到开放平台上来,让有能力写代码的人都可以赚到钱。

“在盛大的时候,我开始觉得自己有了一点理想。”季昕华说。

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兴起,季昕华发现需要基础云计算支持的团队越来越多,然而,依靠内容起家的盛大,更希望他研究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云计算。季昕华又一次感觉到了工作的局限:再好的产品也只能拿公司内部大奖,无法为更多的人输出技术服务。endprint

季昕华心中那个理想像小苗苗一样破土而出。这次他看准了,决心自己创业。

2012年,季昕华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UCloud),专门从事公有云的服务业务。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云计算是一项基础设施类的工作,可以比喻为铺设高速公路,维护道路的畅通与安全;也可以比喻为加油站,为车辆提供能源。

惺惺相惜,季昕华对技术人才、对创业者别有一番情感。他覺得云服务这个活儿虽然又累又难,但是却能让那些和自己一样背景的人有一片施展才华的天地,做这种“笨活儿”,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他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Benjurry”,更希望大家听成“笨极了”。在公司里,他不允许大家称他“季总”,但是可以叫“笨总”。他宁可笨人做傻事,踏踏实实地把互联网的基础工作做好。

云计算是公认的下一代IT基础设施,必将颠覆传统机房和数据中心。经过十年发展,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占IT总投入10%以上。国内云计算尽管刚刚起步,但年复合增速极快,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人民币。

如此广阔的空间,让率先进场的玩家享受到丰厚的红利,阿里云、UCloud、金山云等在2016年都保持100%以上增速。

由于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在技术和资金层面壁垒极高,从国外经验来看,鲜有创业公司能争得一席之地。而作为第三方公有云厂商代表,UCloud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第一方阵里,实属不易。

季昕华介绍了公司这几年来的业务重点,2012-2013年,主打游戏;2013-2014年,重点是在线教育和O2O;2015-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直播等泛娱乐;2017年,是企业服务和人工智能。

他用了一个幽默的比喻:从市场角度说,创业者跟着“风口”跑,我们跟着“猪”跑。哪些领域跑得更快,我们的反应自然也更快。

但是,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市场跑。市场瞬息万变,选择却要有定力,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市场机会,季昕华他们宁可放弃。曾经有家银行希望UCloud为他们做私有云,当时季昕华他们还没有推出此类解决方案,因此果断回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

而坚持下来的业务,也得在变化中求生存。他举游戏为例,游戏公司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2012年主要是卡牌类游戏,特点是分区,对网络的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解决好数据库的问题。几年之后,大部分都是实时对战游戏,对网络的要求就很高了,UCloud为此专门研发了网络增强云主机,以适应这一变化。现在,为适应企业需要,他们还准备重点推出混合云等方案。

季昕华总结了UCloud的业务体系中,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结合的五种模式,他以加、减、乘、除和指数几个词来形容。

加法:传统设备+互联网通信模块。设备和网络连接起来之后,将设备和人、以及人和人进一步连接起来,最后将人的表现用数据呈现出来。他举了一个案例:乐信医疗。UCloud帮这家机构做的工作,是把通信模块加到他们所生产的医疗设备如血压检测仪里面,当产品被使用时会将监测结果发送到微信上,最终生成检查报告。

减法:通过互联网把中间环节去掉,主要是电商压缩中间供应链,比如“易酒批”的商业模式。

乘法: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共享经济,如达达、易道,均是UCloud的客户。

除法:即实现定制化,学习服装定制界的“红领”,进行云计算的定制化生产。

季昕华说,最有意思的是“指数”,如果说加、减、乘、除还都是传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指数”一类业务则是更有意义的创新。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是,他们与天仪研究院合作,正在共同研制国内首颗分时租赁天文卫星“UCloud云汉号”,这颗卫星计划于2018年发射,是他们首次涉足商用航天卫星领域,开了国内云计算企业的先河。

季昕华经历丰富,头衔也多,如“黑客”、“技术宅”、“理工男”、“创业英雄”、“创业保姆”等,那么,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

季昕华给出3个字:企业家。

UCloud发展迅猛。第一年收入100万,第二年月收入100万,第四年日收入100万,第六年即2017年,推算年收入肯定是10亿+。

公司现在拥有600多名员工,服务着5万多家客户,在全国建有17处数据中心,与产业链上的数家公司合资合作。

季昕华是真正的企业家了。他带领的团队不断扩展,他和合伙人们应对着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公司内部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但是,他依然崇尚黑客精神。

时间过去,记忆散落一地。但少年时代所崇拜的英雄,所认同的价值,会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基因的一部分。

季昕华认为,做一名“精神上的黑客”,是对很多珍贵品质的坚守。“黑客永远保持着好奇心,面对陌生的领域,他们不抗拒、不惧怕,敢于发现、敢于挑战。黑客遇到困难时,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们有时候是独行大侠,有时候是联合舰队,不管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黑客还特别重视系统,他们进入一个领域后,会用系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会找出这个系统的问题和关键点。做企业,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品质?”

在公司的文化建设上,季昕华提出了企业的愿景: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云计算公司。他希望通过云计算来为客户创造价值,获得客户的认可和尊敬,员工能以在UCloud工作为荣。

在UCloud公司,工作氛围宽松而活跃,一如季昕华的笑声颇有特色,老远听到他的笑,大家就知道“笨总来了”。endprint

这里的办公区休息区可以打台球,有咖啡吧、零食吧,楼下有健身房、影音室,可以跑步或者看大片。员工们甚至可以组团参加“王者荣耀”的游戏对战,公司对胜者有奖。“客户为先,勇于担当,自省独立,拥抱挑战”的价值观,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建立。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这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业务合作上。季昕华说,创业一方面要看形势、看方向,另一方面内心要很强大,要敢于用开放的心态去整合资源。“整个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包括很多环节,如云计算、云存储、CDN等,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公司在做。如‘又拍云主要是做图片存储,而我们可以做块设备存储,我们和‘又拍云就可以成为合作伙伴。同样道理,在CDN方面我们与‘蓝汛合作,测试方面与‘云测合作,域名解析与‘DNSpod合作。我们的产业链拉长了,市场能力也强化了。”

在盛大的时候,员工考核、升职不是根据老板来定的,而是完成了某个事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像打游戏过关一样,员工自己是主导者、参与者,而不是被考核者。季昕华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他在UCloud借鉴了这种游戏化管理。“在我看来,各种困难都是游戏中的Boss。小困难迈过来了,你的经验值就增加一点;如果大困难过去了,你的经验值就再加多一些。就像马云,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才建成了一个大公司。任何困难都是对人的考验和挑战。”

季昕华自曝过卖腾讯股票及卖房创业的“糗事”,引得朋友圈一片怪叫,既有惊叹,也有惋惜。

原来,2004年腾讯刚上市时,给了季昕华一大笔期权,价格是4块钱一股。到了第二年,涨到8块钱一股,季昕华很高興,涨了一倍了,赶紧卖!因为这一年,他刚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子,欠了大概几十万的贷款,卖股票的钱正好还掉了房贷。而腾讯股票从那时起几番上涨,如今已是港股中的大黑马,累计上涨了200多倍,当初的几十万,相当于现在的3千多万了。

后来呢,搭了价值3千多万股票买的这套房子,在2012年开始创业的时候,又被季昕华卖了。他当时想的是,创业肯定是要花钱的。这套房子卖了将近400万,如今市场价也早就过千万了。

熟知互联网,却在金融面前一头雾水。为此,季昕华经常自嘲、自黑,周边的朋友则把这个折损巨额财富的故事,当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向励志的段子。

季昕华的内心,并没有为这两番失误自责,甚至少有惋惜。他承认并接受了这份失败。当大家还在说笑着他的经典段子的时候,他早已走进金融投资界,结交了一批深谙此道的朋友。“他们非常聪明,让我学习了很多,补上了这方面的短板。”

2013年,UCloud接受了来自贝塔斯曼、DCM的1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B轮投资由贝塔斯曼和君联资本领投,DCM跟投,总投资额为5000万美元,是2015年中国Iaas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当年紧接着的C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四家机构跟投,投资额近1亿美元,再次刷新Iaas领域最大融资额。到2017年3月,D轮融资已达到9.6亿元人民币,由中资机构元禾重元和中金甲子共同投资。

与此同时,在UCloud的产业链上,季昕华也为关联企业投下了一笔笔资金,在国内优化数据交换中心,在东南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基地。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对“企投家”这一新物种的定义是:企业家+投资家,具有两栖的特征,一栖于钟爱的实体产业,让它迭代进步,永续发展,一栖于“非理性繁荣”的资本市场,让财富在运动中增值。他们具有超高的财商,是全球商业界最值得关注的新型成功者。

祝季昕华成为这样的“新物种”!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客华为
嘻哈动物帮
华为的“阵痛”鸿蒙能“治”?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承诺函的批评话语分析
黑客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华为:畅享8系列
最厉害的黑客
黑客传说
华为胡厚崑:创新是场“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