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哲学中的人文精神

2017-11-14 11:05陆文龙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人生,高扬人的主体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等思想。而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近代哲学更是倡导人文精神,将“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在探讨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突出了人的价值、尊严和自主性地位。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

导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最早可 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从柏拉图把诗人和诗歌逐出他的“理想国”开始,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就~直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从一出生就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诗经》可以说是哲学与文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初的碰撞。

一、对“人性”的觉醒

“历史地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展开显然要比‘人文一词的出现早得多,《周易·彖》的面世不会早于春秋末,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 神,远则可以追寻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也至少可以 推溯到殷末周初。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以前的中 国历史上,人文精神发展经历过春秋战国、秦汉到明代 和明清之际到辛亥革命三个阶段。”

殷商时期,由于受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仍抱有极大的恐惧和敬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文化思想异常活跃。儒家学派,从孔子开始确立 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等强调注重人事,淡化鬼神的作用。

汉代王充作《论衡》“疾虚妄”,敢于承认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

古希腊时期,西方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人类自我 意识的觉醒和自由理性精神的树立。从特尔雯神庙上的警句“认识你自己”,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从柏拉图的“理念观”,到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观”,都对人的世界和理性的活动进行了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最终,人成为衡量万物的尺度。

14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人们开始以人性对抗神性,寻求人的个性解放,弘扬 人的价值和尊严。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这样写道:“人是多么了不起 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神。万物的灵长。”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是确立理性权威 地位的时期。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理性和善良是自由的根本保证。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认为,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在不同领域中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人自身具有绝对的价值。

19世中叶至20世纪初,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反理性主义的人文学说对19世纪盛极一时的工具理性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近代中西方文化和哲学重视人的问题,强调科学与人道主义精神,力求将人从神力之下解放出来,把人的尊严、价值、自信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用人文精神来反对神本位思想,对神性抗拒,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尊重知识和力量。

二、对理性的信仰

秦汉到明代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人文精神的嬗变,由感性慢慢上升到理性。

汉代王充作《论衡》“疾虚妄”,敢于承认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肯定了人的认识能力,并将人的道德提高到与宇宙同体的高度。正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强调的就是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哲学上的“理性”一般是指人所具有的思想能力和认识能力。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 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 放。康德就曾对启蒙运动做过这样的评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 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近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勒奈·笛卡尔确立了近代哲学的最高原则—主体原则。笛卡尔认为人要认识世界和自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获得真理。在笛卡尔看来,“理性”就是指人“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作为经验主义始祖的约翰·洛克也不否认理性的存在。他说:“理性把一个人提高到差不多与天使 相等的地位。當一个人抛开了他的理性时,他的杂乱的心灵可以使他堕落到比野兽还要远为残暴。”在认识论方 面,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三、对自由的诉求

“自由”一词,在汉代文献中就已出现,如《 礼记*曲礼》云:“帷薄之外不趋。”郑玄注:“不见尊者,行自由,不为容也,入则容。”赵歧《孟子章句》中也有“进退自由”的说法,成于汉末的古诗《孔雀东南飞》有诗句:“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自由精神的无疑是道教,道教哲学从本质上说是生命哲学。

无论是人们对“神本主义”的拒斥,追求人的解放;还是人们诉诸于理性,突出人的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界的征服,都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做出的努力。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卢梭指出:“人一生下来就有自由的权利,每个人都不例外,这是由人性决定的。”

近代哲学家们为了实现人的自由,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自由观。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一生是同封建专制和教会势力斗争的一生,是为真理和人的自由顽强拼搏的一生。他指出,只有 按理性行动,人才能获得自由。

四、结语

当代人文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孜孜追求是转型社会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在。如今,现代哲学的人文向度应该让哲学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和存在方式的问题,哲学的人文转向就是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哲学精神,尤其是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赵行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形成.湘潭师范学院学 报,2001,23(2):12.

[2]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7.

[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 ∶13.

[4] 孟鸣岐.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J].北京行 政学院学报,2000,(2)

[5] [英]洛克.政府论[M].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2 ∶48.

[6] 李旭炎.论哲学的人文转向[J].南开学报,2000(01).

作者简介:陆文龙(1966.03-),男,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最有思想的句子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试论哲学的功能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