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印象:德加和他的“舞女们”
——纪念德加逝世100周年

2017-11-15 03:15裴修文北京大学10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1期
关键词:德加舞女印象派

裴修文 (北京大学 100000)

古典与印象:德加和他的“舞女们”
——纪念德加逝世100周年

裴修文 (北京大学 100000)

近代绘画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像德加那样钟情于舞女。德加与舞女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德加选择了舞女,舞女也选择了德加。在他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舞女绘画中,古典与印象风格交融着,瞬间的描绘呈现出了舞女的千姿百态,也呈现了德加绘画丰富多彩的一面。

德加;绘画;舞女;印象派;古典

印象派打开了西方绘画史上一扇新的大门,至此,那些绘画者中间,有人忘返于自然,有人流连于舞步。似乎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艺术作品寻找到特定的标记,一如睡莲对于莫奈一样,芭蕾舞女成了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创作上难以割舍的情愫。

一、作为印象派的德加与舞女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打开了“现代性”的概念,而印象派则打开了绘画界的“现代性”之门。1“现代性”必然招致争议,印象派就是被它的诽谤者推上历史舞台的,连左拉都讽刺它是“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他们的草图”而已。183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富贵家庭,祖父也从事过绘画的印象派另类画家德加就是这其中被讽刺的对象之一。当其他画家用“印象派”(名称源于莫奈的《印象·日出》)来标榜自己时,德加是反对的。这并不偶然,这些画家并不是那么“团结”,马奈也拒绝过印象派画展,德加虽然参加了八次印象派展览中的七次,但特立独行的他与印象派很多画家有过摩擦。德雷福斯案件2促使了印象派画家分道扬镳,特别是对犹太人的态度上,德加有反犹主义倾向。对于德加在印象派画家中的定位,丰子恺把马奈、莫奈并称印象派元老,后面的四大家中,把毕沙罗、西斯莱归为风景画家,把德加和雷诺阿归为人物画家。3

印象派摒弃了虚空主题的绘画,而转向了日常生活,这源自于资产阶级民主时代的“民众势力的勃兴”。4“赛马”等生活题材在德加的画中就比比皆是,生活中的女性,特别是芭蕾舞女,则占据了德加创作的相当的分量。19世纪70和80年代是德加舞女主题创作的高峰时期,从9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了舞女作品的创作。那么,为什么德加专注于舞女创作呢?首先,是时代、家庭环境的因素:他可以不那么看重生计,对艺术主题选择自如(更多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对于当时盛行芭蕾舞的巴黎剧院、舞团,他来去自如。其次,是创作理念:他批判过露天派创作,剧场和排练厅自然就成了他喜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舞女富于肢体运动与光影、空间的关系转变上,这是德加所追求的,舞女题材在德加所提倡的市井题材和古典形体中也找到了某些平衡感。德加曾说过:“舞女之于我只是描绘美丽的纺织品和表现动作的媒介物罢了。”显然,舞女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媒介,而非内容。最后,是个人的性格、爱好:德加怪僻、性格内向,人们甚至嘲笑过他对女人的“窥视”,而对于女性的喜好,或歧视,我们却不得而知了。丰子恺称德加是“描写女性的专家”,而他的性质是“厌世家”。5

二、早期舞女

图1是德加最早的几幅有关舞女的作品之一,此时,乐手常常占据着这些画的重要位置,这段时期是德加和乐手主题的“蜜月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加对舞女的关注是从乐手“过渡”来的。在这幅画中,德加以写实的风格描写了坐在乐池中的乐手们的自然神态,极具古典美感。而舞女们完全没有露出脸,她们是这幅画的次要角色,台上的远景与乐池的近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舞女给人一种不完整的局部印象。这似乎也预示着她们将以主角的身份降临到德加的笔下。

图1 歌剧院乐师 (1870)

图2 舞蹈教室 (1872)

图2是一幅带有温暖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德加给我们展现了舞女的日常状态。此类教室系列画中,音乐演奏师或其他指导老师一般都被安排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或者是用不显眼的颜色弱化他们的存在,以突出画中的主人公:舞女。画中的空间和人物关系都渐次向一边展开,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德加的构图特色。这也是追求自然状态的结果,那就是不刻意安排空间布局上的所谓均匀,尽量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感。

图3 侧视坐着的舞者 (1873)

老师安格尔的教导,对素描的热忱,还有年轻时到意大利对大师作品以及壁画的临摹经历,这些增加了德加笔下的古典气息。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加的素描印记,此类舞女多是以素描为基础的粉笔画。鸟瞰式的写实性镜头下,少许白上衣非常显眼,是亮白色,而这种色调与她的肌肤又融为一体,在蓝色的背景下,光影对比明显,宛如一朵盛开在水中的白莲花。蓝色的背景中,几笔黑色线条勾勒出舞女的裙摆和体态,甚是美妙,这有点像中国水墨画的手法。也得益于这几笔,这幅画有了不少印象的美感,犹如一位古典的舞女置身在了一个印象的世界中。

三、中期舞女

70年代的前几年,德加在创作上经历了较多改变。他一开始转向了现实主义,1872年到美国远游,从作品“棉花收购事务所”(1873年)开始,德加的现实主义创作逐渐结束。没多久,家业不顺给德加的创作也带来重大影响,“直到1876年他才不得已第一次向艺术伸出了手,要靠绘画度日了。”6他开始减少油画创作,而更多选择材料相对便宜、创作周期短的粉笔画。

图4 明星 (1878)

上图粉蜡纸张画是德加70年代中期创作转变后的代表性作品,这样的笔触一直延续到80年代。德加擅于瞬间动作的捕捉,图4中的女演员正在翩翩起舞,一位男子和其他舞女只露了半个身子,整个的焦点聚集在这位舞女身上,其他的人和事物变得模糊不清,构图上也偏离了正轴心。色彩和光影上,呈现出了色彩上绚丽多彩、变换莫测的特点,整幅画仿佛蒙上一层轻盈的纱,舞女在这样缥缈的光与色的交织世界中更显得曼妙、动人。德加追求记忆型绘画创作,他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复制”某些画面,这种方式也增强了他有些作品的印象感。在这幅画中,背景的模糊已经让我们确定不了背景里的具体细节,甚至被涂掉的部分根本就是一个虚化。这种虚化有点接近于中国传统画以及对印象派影响较大的日本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虚与实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我们凭借这样的虚实关系,更容易看到画面真实的瞬间场面。背景的虚化与画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之更加生动、自然。

四、晚期舞女

图5 芭蕾场景 (1907)

德加舞女创作上的第二次大的转变是在他晚期的90年代开始的,图5即是此晚期时候的作品。图5的线条已经愈加摆脱了其古典风格中的样式,显得更加朦胧,画面中,我们基本也识别不出舞女面部表情。颜色的对比、冷暖色调的营造给人一种观感上的强烈冲击,浓艳的颜色加之偏暗的背景处理,让人有一点压抑。此时的德加强调画的总体效果,较少顾及某个局部的表达。此时期的很多画中的背景也从剧场和练功房转移到室外(作为舞台的舞美背景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树林,以及不“可言状之物”。这些背景很可能是德加的想象,更准确的说,是印象。这符合他的创作理念,也符合他当时的心理状态。90年代中后期,德加也因视力等原因,性情越来越古怪,这种变化在他的后期创作中有所体现。他要在创作中增加神秘感、模糊感、虚幻感,此时的创作带有更强烈的印象色彩。雷诺阿说过,德加后期的画才让德加成为了“德加”,后期的作品奠定了德加的艺术风格。

五、作为雕塑家

除了绘画,德加在雕塑上造诣颇深,比如下图中影响深远的雕塑作品“14岁的小舞者”。这个作品超越了当时很多人的审美理念,无美感的形象与人们心中的芭蕾舞女形象大相径庭。这个作品让我们感觉到,德加开始用一种不同的视角和心态去看待女性,他在这个作品中注入了真实的生活,也突显了对底层人物的人性关怀。这个雕塑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一种生活的揭示,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揭示。

图6 14岁小舞者 (1880)

六、结语

作为“舞蹈女演员画家”,德加对艺术一直有一颗炽热的心,他继承着艺术的传统,也秉承着艺术的创新。在不同时期的舞女创作中,对动态人物瞬间的敏感捕捉、富于想象力的构图处理、鲜明的光影对比......这些让我们感受到了舞女曼妙的美,看到了她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更感受到了德加艺术的魅力。勤劳的德加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如舞女系列)正如评论家说的那样,德加“并不稀罕世俗的欣赏,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高傲。”71917年9月27日,孤独终老的德加在83岁的高龄闭上了双眼。这位步履蹒跚的倔强老人,和那些说不清的与画为伴的日子,就这样消逝在蒙马特印象般的夜色中。

古典与印象的交融中,德加选择了舞女,舞女也选择了德加。

注释:

1.(意)乔治娜·拜多利诺.艺术流派鉴赏方法[M],王占华 译,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10.

2.德雷福斯案件:1894年开始,发生在法国的污蔑犹太军官德雷福斯一案引起的政治、司法风波,左拉甚至写了致总统的《我控诉》,法国社会也因此分成了两派,后总统赦免了德雷福斯,德雷福斯1906年才恢复名誉.

3.4.5.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7、98、104.

6.(法)让-保尔·克雷斯佩勒.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M],杨洁,王奕,郭琳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7.(日)井出洋一郎.印象派名画为何如此有趣[M],刘炯浩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89.

裴修文,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15级艺术硕士,研究方向:歌剧、音乐剧理论与创作,艺术评论。

猜你喜欢
德加舞女印象派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也谈﹃舞女大班﹄
名家
「印象派画家」金农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埃德加·德加 作品5
繁华如梦总是空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