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女

  • 《伊豆的舞女》中男性形象作为行动元的作用
    据统计,《伊豆的舞女》叙事文本中出现的男性形象多于女性形象,但女性形象的研究却是以往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男性角色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形象。因此,剖析男性形象在《伊豆的舞女》文本叙事中所起到的作用,引起对川端文学中男性形象研究的关注是有必要的。作为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的格雷马斯,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到了人物形象之上,提出了行动元理论,将人物形象视为行动元,认为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要素就是作为行动元的人物形象。本文将引入行动元理论,探究《伊豆的舞女》中男性形象在叙

    名作欣赏 2023年20期2023-09-28

  • 经典名著《伊豆舞女》“语境翻译”例析 ——从既有译本中的两则“误译”说起
    成的成名作《伊豆舞女》的“唯美”与“纯粹”更是让他们曾“沉醉”其中且不吝溢美之词。发表于1926年的这篇珠玉之作即将迎来它与世人“邂逅”的第一个百年,已成“经典”,温暖、丰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自1978年韩侍桁版《伊豆舞女》汉译的出现,由叶渭渠、高慧勤、李德纯等翻译家所译版本也相继问世。可以说,《伊豆舞女》的文学翻译活动为中国作家与川端文学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伊豆舞女》的优秀汉译本也成为中日之间友好交往的桥梁与纽带。作为文豪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8期2022-11-24

  • 浅谈海派电影《孤岛天堂》舞女形象的塑造
    城市文化的缩影,舞女是舞厅中最令人瞩目的绚烂鲜花,这两者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中不可忽视的叙述对象,甚至在抗战片中也可见对舞厅、舞女的视听塑造。《孤岛天堂》作为海派电影的代表,通过卷发、弯眉、旗袍刻画出一个个身姿曼妙的舞女。在电影手法的塑造下,部分舞女成为抗战英雄的化身,成为上海城市摩登文化的缩影,成为新一代向往自由、独立的社会新女性。一、性格塑造:大爱与小情的艰难挣扎正如那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

    名家名作 2022年23期2022-02-23

  • 《伊豆舞女》中的原型与虚构
    。中篇小说《伊豆舞女》是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杂志上。该篇小说是以作者1918年19岁时在伊豆天城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写成的。《伊豆舞女》作为青春文学,描写了由于“孤儿气质”而烦恼的学生“我”在伊豆之旅中与天真烂漫的舞女相遇,而被治愈的过程。关于《伊豆舞女》,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作品中原型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稿以林少华的译本《伊豆舞女》(2011)以及日语版小说『伊豆の踊子』(新潮文库198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2021-07-29

  • 《伊豆的舞女》中ABAB型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简析 ——以三种中文译本为例
    王喆在《〈伊豆的舞女〉中拟声词拟态词的汉译评析》中以叶渭渠和林少华译文为例,分析了拟声拟态词不同风格的翻译策略,但没有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考虑。秦昕在其硕士论文《〈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中总结了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也没有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的角度,以《伊豆的舞女》中ABAB型拟声拟态词为例,对三位译者(蒋家义、刘可欣、叶渭渠)的文本进行评析,提出拟声拟态词翻译时的注意事项。一、《伊豆的舞女》中的拟声拟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2021-07-14

  • 至纯的美(外一章)
    面是天空的倒影。舞女紧闭着嘴唇。舞女若有所思地看着大海。在遠处,浪推着浪。浪包含的内容,比沙滩更柔软,比红树更坚韧。洗浴。河滩到处都是女人洗过的心事。女人喜欢洗浴,女人一直在洗浴,直到水珠打湿了梦,直到河滩上生长起了淡淡的哀愁与温柔的感伤。天上坠下的云,跌在了大海里,溅起了一层层的往事。远处的远处远了,匪夷所思。舞女站在船上。船停在大海上。大海站在人们的目光里,一切都渐渐远了。大海笑盈盈。大海敞开了她蓝的胸怀,向天空与岛屿展示她蓝色的风情。风风把院子洗白。

    散文诗 2021年5期2021-07-08

  • 《伊豆的舞女》的文学赏析研究
    品之一,《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进行撰写的,这部作品中的“我”即为19岁时的川端康成。他不幸的童年、悲惨的身世令其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和内向。为摆脱这种令人窒息的困境,他独自一人前往伊豆“旅行”。在风景旖旎、民风淳朴的伊豆,随着和江湖艺人邂逅同行以及友好相处,他孤僻且无法与社会相融的扭曲性格逐步变得健康起来。《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只有1.8万字左右,但是凭借着其清新哀婉的笔调以及灵活娴熟的叙事技巧,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我”和舞女间的纯洁而朦胧的情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1期2021-06-17

  • 浅谈近代报刊中的女性主义
    持续报道的影星、舞女等女性群体成为当时的女性文化符号,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北洋画报》相对客观地展示了传统男性话语下女性群体的境况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曲折进程,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促进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关键词:近代报刊;女性主义;北洋画报;舞女一、女性主义与近代报刊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1870年的法国,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男女平权。旧中国是传统的父权制国家,女性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直到20世

    美与时代·上 2021年4期2021-05-27

  •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抱之舞难以接受,舞女这一职业也被大众所排斥。舞厅舞这时只出现在外国人的私人聚会中,并未得到推广。沪上也未出现具有经营性质的舞厅,只有在外国人的舞会上才能看见少量的舞女,她们大多是外籍女性,受雇于舞会的举办方,并不成为一种固定职业,只有举行舞会时,她们才以舞女的身份获取收入。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滩开始出现经营性质的舞厅,舞厅舞在一小部分最早追求西化的国人眼中成为了时尚,报刊上也频频出现反映舞厅舞女形象的漫画和新闻。人们对舞女这一职业的态度由最初的排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1年4期2021-05-14

  • 舞之美
    写了音乐的繁复与舞女们舞姿的优美、曼妙。琴弦奏出动听的音乐,舞女们随着音乐上下翻转长袖,婀娜多姿。她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就好像是镜子中的影子一样。萧衍多才多艺,且是帝王之尊。这首诗前两句写舞女身材纤细娇弱,如燕般轻盈的身姿在空中旋转腾跃,收放自如。第三句中的“写”字用得好,舞姿之于舞女,正如笔之于文人。舞女在腾跃中自得其乐,沉醉在舞蹈世界中,让观舞之人不由得产生了与之心心相印的美好期盼。这是从侧面写舞姿的曼妙动人。王 的《咏舞诗》前两句无一字正面描写舞者如何

    作文小学高年级 2021年12期2021-04-14

  • 也谈﹃舞女大班﹄
    百乐门舞厅的女性舞女大班的故事,因片中插曲《最后一夜》由蔡琴演唱,红遍华人世界。继而笔锋一转,称当年上海的百乐门舞厅根本没有女性舞女大班,不但百乐门,其他的舞厅也都没有女性舞女大班。今人大约对舞女大班一词并不熟悉,翻阅钱乃荣教授主编的《上海话俗语系列》,其中收有1941年小报《吉报》上连载的《舞场术语图解》,其中记“舞女大板”:买办、大板,公司洋行中之“那摩温”也。舞女大板为舞女之“托辣司”,统率货腰女郎,俨然雌中领袖,举凡舞女阵容之挑选,出而进,进而出,

    南方周末 2021-03-182021-03-18

  • 《伊豆舞女》中的日本古典美探微
    少华的译本《伊豆舞女》(2011)与山口百惠主演的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考察了《伊豆舞女》中古典和歌修辭手法「枕詞」、「掛詞」(双关语)的使用。其次以电影中的一段通俗歌谣为例分析了古典和歌的通俗化。最后,探讨了秋天的离别—虚无与无常的象征。综上所述,作者川端康成凭借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在《伊豆舞女》中为读者展示了日本的古典美,这些古典美主要体现在将古典和歌中的修辞方法巧妙地应用在小说之中,使以叙事与人物对话为中心的小说充满了诗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
    011)《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与一群艺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期而遇,并与其中一名叫做薰子的舞女产生了爱慕之情。整篇小说以二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惜,到最后的情愫互生为主线,作者用精巧细腻的写作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除了与川端先生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有关之外,还有就是小说中的美学意蕴。一、《伊豆的舞女》中的景物之美小说中的伊豆位于静冈县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2-25

  •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与乡愁
    温俊尧《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1899-1972)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最初发表于1926 年1 月、2 月号的《文艺时代》上,经过岁月的沉淀,打开书卷,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川端式”东方美学的魅力,激发起我们深深的共鸣。《伊豆的舞女》以轻灵纯美的文笔,描写作为高中生的“我”因为生活艰辛与心灵苦痛,独自前往伊豆半岛散心,旅途中结识了一群巡回艺人并与艺人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的故事,其中他对舞女熏子的感情又最为珍贵。细细研读,作品字里行间中透露的哀愁与小说

    大东方 2019年4期2019-09-10

  • 小说艺术二度创造的得失
    我们就对《伊豆的舞女》的电影改编进行相关的论述。《伊豆的舞女》和其他的经典小说不太一样,它不仅被改编成电影,而且还被多次改变,使这部作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得到提高,也成为了小说改变电影的成功典范。小说改编电影,这本就是比较难的事情,因为小说本身更加重视刻画人物的主观感受,电影则重视实体美学,更想要表达的是物质现实复员。从电影改变视角出发,跨媒介进行作品的改变,最终是否可以获得成功,这不仅和作品本身有关,而且还和编导的艺术功底有关系。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

    知识文库 2019年15期2019-08-30

  • 川端康成与《伊豆舞女》中的“我”
    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等。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感言中,向世界介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和审美意识。笔者在本稿中比较分析了小说《伊豆舞女》中“我”与川端康成的旅行动机,“我”的旅行动机比较简单,川端康成的旅行的目的更为复杂。旅行之后,“我”得到了治愈,头脑如洗,快慰甘美。川端康成在旅行之后心情放松,性格开朗,与同学们和谐相处。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舞女》;“我”[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2019-08-06

  • 我们自己的单程旅行
    多年前伊豆的那位舞女。爱情故事,多半是怅惘的。而舞女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却也充满了惆怅。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像一汪清水,流过时清爽欢快,可惜不能回头,等到太阳升起,蒸腾起缕缕轻烟,徒增了怅然与忧愁。因为彼此都知道,它不会有结果,所以不道破,不挑明,留在彼此心中的,永远是对方最青春、最美好的模样。初看《伊豆的舞女》,是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坐在庭院里的枇杷树下。那时阳光微醺,催得我昏昏欲睡。我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读舞女的故事,越读越清醒,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从现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9年3期2019-07-23

  • 《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的“恋母情结”
    情结”。《伊豆的舞女》作为作者的自传性回忆,可以作为窥探作者内心隐秘的一扇窗口。因此通过对主人公对舞女身体和精神的依恋的分析,可以确定《伊豆的舞女》表现了作者的恋母情结,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少男少女的浪漫恋情。关键词:川端康成;舞女;恋母情结作者简介:王彦龙,广西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年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描写了一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2018-07-28

  • 教育语言能力到审美意识的日本文学教学方法
    的培养以《伊豆的舞女》这篇文章为例子。《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故事表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进行提前的备课,仔细的研究文章,以便在课上能够为学生们更好的讲解。选择日本文学作品进行精读,可以发现,很多的词汇都会有不同

    文学教育 2018年24期2018-07-19

  • 曲终人散最后一瞥 ——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艺术“浓缩”
    缩了女主人公整个舞女生涯的故事,展现了她一生的爱恨情仇;在人物形象层面,通过塑造金大班这一典型风尘女形象,浓缩形形色色的舞女形象,写出了底层风尘女子的心酸命运;在时代背景层面,通过舞池欢场今非昔比的场面浓缩整个时代的风流云散,描绘了在时代洪流中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一群人。一、时间层面:最后一夜浓缩整个舞女生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是指金兆丽作为舞女的最后一夜,也是她告别昔日生活,走进另一种人生的一个起点。在金兆丽即将告别舞池的最后一夜,浓缩了她跌宕起伏二十年舞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4-03

  • 《伊豆的舞女》隐藏下的日本文化传统
    006)《伊豆的舞女》隐藏下的日本文化传统韩营(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其文本语言中有一种温柔而,纤细的,静寂的哀伤。在这些优美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日本的孝道,佛教,茶道,物哀的民族感情分析《伊豆的舞女》隐藏下的日本文化传统。《伊豆的舞女》;文化传统;物哀《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被推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视日本民族的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2017-12-01

  • 古典与印象:德加和他的“舞女们” ——纪念德加逝世100周年
    象:德加和他的“舞女们” ——纪念德加逝世100周年裴修文 (北京大学 100000)近代绘画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像德加那样钟情于舞女。德加与舞女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德加选择了舞女舞女也选择了德加。在他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舞女绘画中,古典与印象风格交融着,瞬间的描绘呈现出了舞女的千姿百态,也呈现了德加绘画丰富多彩的一面。德加;绘画;舞女;印象派;古典印象派打开了西方绘画史上一扇新的大门,至此,那些绘画者中间,有人忘返于自然,有人流连于舞步。似乎他们需要

    大众文艺 2017年21期2017-11-15

  • 繁华如梦总是空
    为代表的上海舞厅舞女的经典形象。而本文,便旨在从这两个角色着手,通过她们的身份、背景,去透视作者内心的命运意识与悲悯情怀。关键词 舞厅 舞女 命运意识 悲悯情怀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1情与欲:百乐门中的舞女具有浓郁特色的旧上海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作者在《台北人》中构筑了一个繁荣升平的现代乐土。从《永远的尹雪艳》到《最后的金大班》,百乐门舞厅更是其中意味十足的存在。三十年代上海工业兴起,消费娱乐业也迅速发展。白先勇对百乐门的建构表达了他对现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9期2017-08-31

  • 净化心灵之旅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赏析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赏析文/小 宽【导言】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原文选摘】伊豆的舞女(日本)川端康成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那年我20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

    初中生 2016年14期2016-09-03

  • 惊魂舞池
    佚名1.舞女失踪从2004年年底开始,沈阳市皇姑区警方连续接到报案:一些舞厅里的舞女不知不觉下落不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皇姑警局刑警大队根据报案,派警察深入区内各舞厅明察暗访,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出入舞厅的女子没有固定的舞伴,相互联系也不紧密。另外,喜欢跳舞的人流动性较大,今天进这个舞厅,明天去那个舞厅。沈阳这么多舞厅,寻找失踪舞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忙了两三个月,案情没有丝毫进展。情急之下,皇姑警方派“破案高手”——刑警队副大队长付幼宏负责侦查。说实在

    今古传奇·故事版 2016年12期2016-07-25

  • 从“爱”的角度品味经典名作《伊豆的舞女
    经典名作《伊豆的舞女》⊙王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210097]⊙王虹芝[宁波大学阳明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自发表以来备受瞩目,众多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分析此作品。一直以来关于主角“我”和舞女之间的“情”多被理解为朦胧的爱情,本文从小说中的细节出发,论述两者之间的“情”不能简单概括为“爱情”,而是更深层的纯粹的建立在人格尊重基础上的温情。此外,本文意在从“爱”的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亲情、友情、爱

    名作欣赏 2016年27期2016-07-13

  • 浅析如何品读《舞女
    代文教材部分,《舞女》仍然被作为选定教材被选读,但现实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对于高中生来说,《舞女》太过晦涩难懂。”这种看法不能被忽视,因为《舞女》是一篇多个主题交织的作品(是丰太郎与爱丽丝的言情小说,是丰太郎的教育小说,是近代围绕自我确立的故事,是柏林的都市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同时也兼具森鸥外对自己留学生活描述的自传要素。其中对丰太郎受了挫折又再次出世,及贵族群体没落的描绘也有描述,哪种看法是正统说法并无定论,全凭读者忖度。探究至今所有的《舞女》研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2016-05-30

  • 从《伊豆的舞女》看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困境与突围
    勇从《伊豆的舞女》看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困境与突围张 萍 刘 勇刘 勇,女,陕西商州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文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电影《伊豆的舞女》剧照《伊豆的舞女》和其他经典小说一样,不仅被改编成电影,而且还被多次改编,这不仅提升了这部作品的国际知名度,也对小说改编成电影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小说改编成电影本来就存在许多困境,如小说比较注重人物主观感觉的刻画,而电影属于一种“实体的美学”,更多体现的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从电影改编

    电影评介 2016年2期2016-05-28

  • 芭蕾舞男
    说到动作,总是当舞女的跟班,一味托举。当然,我只是说“不好看”,没说他“不重要”。——我甚至最景仰芭蕾舞男的一切作为。是的,他总是当舞女的跟班,不过用心一看,便会明白,他不是跟班,他是靠山。他在她身后,永远有力、伟大、任重道远、默默耕耘,礼让她幼稚地享受一切风头而不悔。她一纵身,便升到半天高,她心里明白:是他把她托举到半天高的,她不能没有他,末了还得靠他把她带下台。还有,无论她如何任性地旋转、飞跃、大跳小跳,他总在最重要的一刻,险险把她抱住扶住,所以她从不

    读者 2016年11期2016-05-11

  • 德加是个舞女
    次在作品中画芭蕾舞女。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啊,不就几个舞女嘛,还是没脑袋的、作为背景出现的舞女。”纵观德加的整个艺术生涯,这几个“无头女”的意义很大。德加一生留下了2000多幅作品,其中有一半都是舞女。他赖以成名的也正是他笔下的舞女,人们甚至称他为“舞女画家”。也就是说,德加的“舞女”,就像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乳房”一样,是他的“注册商标”。德加的第一幅有舞女的画,就好像迈克尔·乔丹在NBA投入的第一个球、迈克尔·杰克逊的第一支舞曲一样,具有划时代

    读者·校园版 2016年9期2016-04-19

  • 《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
    陈永岐《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陈永岐《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20岁(1918年)时的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1926年发表。笔者在本稿首先分析了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其次以作品中的长度单位、“流感”、“高等学校”与“小学”、“五角钱”等关键词为考察对象,分析了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结果表明,作品出现的这些关键词,与川端康成的实际经历相符合,同时在作品中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时代要素。尽管日本的文学作品有脱离政治的倾向,但是文学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作品是无法脱离

    文学教育 2016年13期2016-04-04

  • 1948年上海舞潮案
    禁舞令对上海众多舞女的生计产生了巨大影响。1948年1月31日,上海。28家舞厅的舞女、乐师3000多人,在南京西路、江宁路口的新仙林舞厅召开了第三次上海舞厅业全体大会,大会首先推举上海舞厅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孙洪元和舞厅职工会理事长唐宗杰、职工会常务理事胡运源、维也纳舞厅红舞星金美虹等人组成主席团,推举维也纳、米高美舞厅主郑炜显为顾问。会场内人头涌动,群情激愤。11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上海社会局局长吴开先抽签决定了第一批实施禁舞的舞厅,结果包括了仙乐、

    晚报文萃 2015年9期2015-11-14

  • 《伊豆的舞女》中“水”意象的探讨
    021)《伊豆的舞女》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具有“孤儿根性”的高中生,为排遣内心的忧郁与苦闷,来到伊豆旅行,邂逅了一群巡回艺人,并被其中一位充满古典韵味、纯真善良的舞女深深打动,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小说中的主人公与舞女之间自始至终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之语,而彼此之间的感情又都处于似乎觉察又似乎没有觉察之间,川端康成有意识的将这种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让主人公邂逅即是告别,告别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4-17

  • 日本小说改编电影《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解读
    刘彩迎《伊豆的舞女》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坛地位的重要作品,是其早期创作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1]并先后六次被搬上荧幕,在电影声光、视觉、服装、蒙太奇等多种表现手法下,《伊豆的舞女》的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动饱满,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再现了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本文分析的影片是1974由西河克己执导由三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电影,这部片子的编剧改编由若杉光夫操刀完成。本文试图运用电影

    电影评介 2015年18期2015-03-20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交际舞的散播与社会风尚嬗变
    妮娜:《民国时期舞女性质探析——以上海舞女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等。,但多聚焦于上海、天津等城市,对北平舞业的关注尚嫌不足。笔者以为对交际舞在北平的散播发展实有研究必要:一则,北平具有与津、沪等城市迥异的政治文化背景,该市交际舞业的发展亦有不同的轨迹。实际上,交际舞在进入北京后的很长时间内仅供上流社会消遣娱乐,直至国府迁都后,北平营业性舞场渐兴,舞者队伍扩大,该市的交际舞业才“迅速极盛”,但也随之陷入舆论漩涡,致使该市政府着手禁舞,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19

  • 论《伊豆的舞女》中爱情萌芽的不确切性 ——以“我”的单方面爱情萌芽和熏子的纯真天性为中心
    年学人论《伊豆的舞女》中爱情萌芽的不确切性 ——以“我”的单方面爱情萌芽和熏子的纯真天性为中心⊙路永令 刘 璐[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7]《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十九岁的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舞女熏子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 爱情 萌芽 不确切 纯真文学界对于《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的研究与分析一直以来都是以主人公

    名作欣赏 2015年27期2015-03-15

  • 孩童、少女、母性的完美结合 ——《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形象剖析
    合 ——《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形象剖析□吴 敏(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福建 龙岩 364021)小说《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朦胧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分析女主人公熏子的形象,有助于加深理解作者女性观中所透出的恋母倾向,熏子典雅美丽,融合了川端康成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充满纯情又带有童真,却饱含母性之爱。川端康成;伊豆舞女;熏子;形象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2-13

  • 遗憾与人生 ——《伊豆的舞女》赏析
    生 ——《伊豆的舞女》赏析⊙蔡巧玲 朱金铃[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本文立足于《伊豆的舞女》,从生命美、悲剧美和自然美三个角度,阐述《伊豆的舞女》的遗憾与人生,旨在强化对《伊豆的舞女》的认识与研究,并强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遗憾人生《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早期成名之作。作为一部杰出的中篇小说,其中所展现出的生命美、自然美等,让我们在品读之余,会细细地回味那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在《伊豆的舞女》中,描写了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2015-01-28

  • 1948上海舞潮案
    弱的、手无寸铁的舞女,竟然会把偌大一个上海滩,一个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搅得天翻地覆,以至于惊动了全国,听起来宛如天方夜谭,然而,这却是旧中国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1947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了“禁舞令”,理由是“整饬纪纲”“戡乱建国”,杜绝所谓“妨碍节约,有伤风化”的奢糜、浪费行径。此法令迅速被执行,一时间,台湾、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北平、南京、汉口、沈阳、天津、广州、重庆等省市的营业性舞场先后停业。青岛除保留两家供盟军所用的舞场外,

    中外文摘 2015年14期2015-01-03

  • 舞女的哀伤与抗争
    兴的餐馆里,与一舞女交往甚密,并要娶她为妻。而王云五的另一个女儿,也因为一位舞女插足搅黄了家庭,寻死觅活。这位副院长一怒之下便要中央政府颁布禁令,关闭所有此类餐馆,并扬言“有我无舞,有舞无我”。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八卦,说蒋介石对宋美龄热衷于跳舞久已不满,也乐于借此机会整顿社会,树点正气。这些理由当然都值得分析,但国民党政府在1947年关键时刻大动干戈,人为制造一个绝大新闻,应该还有政治上的考量,或许如一些研究者所说,至少可以起到转移舆论的作用。但,禁舞政策

    南都周刊 2014年8期2014-09-10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多重主题
    0)一、《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写于1926年,其写作原型是1922年的《汤岛的回忆》。作者写此作品前刚失恋不久,心理受到重大打击的他回忆起少年时代和伊豆一行的舞女薰子。1921年对作者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原本已经打算结婚的他遭到未婚妻的突然悔婚,两人就这样分手了。正是在此情况下作者写下了这部作品。二、《伊豆的舞女》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一)主要内容《伊豆的舞女》的主人公在上学期间独自到伊豆旅游,途中遇到一群艺人,和其中的一位女子产生了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2014-08-15

  • 透过《伊豆的舞女》体味川端式的爱情
    9)透过《伊豆的舞女》体味川端式的爱情李丽丽(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9)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一生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伊豆的舞女》是其早期的成名作。本论文围绕作品中两位主人公的行动和心理活动两条暗线展开,从相遇到分别娓娓道来,从而使读者感知到“我”的变化,进而体味到川端式爱情的朦胧、唯美。孤儿劣根性;舞女;朦胧的恋情一、作者简介川端 康成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17

  • 浅析《伊豆的舞女》中“我”的内心变化
    0)浅析《伊豆的舞女》中“我”的内心变化杜 云(宜宾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讲述了性格孤僻的主人公“我”独自旅行的途中邂逅了巡回艺人,并与其中的舞女“熏子”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情愫。本文通过解析《伊豆的舞女》中“我”的内心变化,理解一代文学巨匠的创作手法。“我”;舞女;内心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其中《伊豆的舞女》是其根据自身19岁时作为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2014-03-29

  • 一九四七年全国禁舞记
    兴的餐馆里,与一舞女交往甚密,并要娶她为妻。而王云五的一个女儿,也因为一位舞女插足搅黄了家庭,寻死觅活。这位副院长一怒之下便要中央政府颁布禁令,关闭所有此类餐馆,并扬言“有我无舞,有舞无我”。国民政府在1947年内战的关键时刻大动干戈,人为制造一个绝大新闻,应该还有政治上的考量,或许如一些研究者所说,至少可以起到转移舆论的作用。禁舞政策的制定者有点想当然了。仅说上海,舞厅在那里至少已有20年的历史,这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产物,也是传统中国秦淮河青楼文化在新时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21期2014-02-11

  • 新感觉派的背叛: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一种读解
    下完成了《伊豆的舞女》。一、从小说情节的展开解读《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最初发表于1926年,在新感觉派的《文艺时代》月刊上发表。解剖这篇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的创作风格、主题,并由此评价其在川端康成文学史中所占据的地位对于深入研究与探讨其文学成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文学界对于《伊豆的舞女》主题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似乎早就有了定论。就像许多文学爱好者所研究的那样,认为《伊豆的舞女》所表达的主题其实就是爱情。但若深入研读这篇小说,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

    名作欣赏 2013年33期2013-08-15

  • 曲终人散,情不尽,歌未央——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哀愁
    心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是川端康成小说中最具有“私小说”特征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说以淡淡的哀伤和美丽相结合,创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歌,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自《伊豆的舞女》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就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文章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伊豆的舞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伊豆的舞女

    名作欣赏 2013年6期2013-08-15

  • 《伊豆的舞女》叙事艺术
    100)《伊豆的舞女》叙事艺术杨 莉(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叙事艺术;隐含作者《伊豆的舞女》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以往的研究多从文学艺术性和文化的角度对它进行探讨,常常倾向于将其视为青春爱情小说,而通过对该小说叙事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中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景的渲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而使《伊豆的舞女》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成为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诉求和人格反省力量的经典之作。《伊豆的舞女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论《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
    04)论《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占才成,张丽芳(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天津300204)川端康成的成名及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川端高明创作技法成功运用的典范。以《伊豆的舞女》为研究对象,从背景设置、自然描写、肖像刻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结局设定等方面入手,可见《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和一代文学巨匠的创作特色。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创作技法引言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用“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来评价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技法,其高明的创作技法可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2010-08-15

  • 孤寂悲哀的生活本色 向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再读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
    只字遗书。《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舞女》的文学特征。而本文则拟通过对《伊豆舞女》的分析来探析作者的人生观。一、孤寂悲哀的抑郁个性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8岁时祖母病故,后来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2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6岁时祖父又病逝,最后被接到外公

    名作欣赏 2010年33期2010-08-15

  • 白色的告别——从色彩学角度分析《伊豆的舞女》的悲剧性
    调。现以《伊豆的舞女》为例分析川端是如何通过色彩来传情达意的。一、白色幕布下的白色爱情读《伊豆的舞女》的第一印象:它是一幅画,一幅让人感觉清新又朦胧、浪漫又哀伤的秋景画,但这是幅秋景画并没有秋天的色彩斑斓,画中除了白色只有白色,那一望无际的白色是一开始那场阵雨“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并且它“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2]在“我”的整个南伊豆的旅途中,这种白色都追随着“我”,也如“山道沿着崖畔刷白的栅栏,像闪电似的蜿蜒而下”[3]冲向“

    文教资料 2010年6期2010-08-15

  • 舞女”余男 商业拐点上的文艺女生
    扮演一个被拐卖的舞女?Y:只能说这个角色在中国电影类型里没有见过,我看过好象还没有,好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但是也相对普遍,这类人非常特殊,她的个性也非常特殊,有她好玩的地方,也有她不好的地方。(是人们有非议的一类女性群体?)会有吧,但是这个非议不是在影院中的角色,可能是她本身在生活中带来的。dianying:宁浩怎么找到你拍摄这部电影的?Y:当时选的时候,他要试镜,他也不太善于和演员聊个性心态,他就是要看看你在镜头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也是一个高要求,看

    电影 2010年4期2010-07-04

  • 纯情与哀伤
    艳关键词:《伊豆舞女》纯情哀伤美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舞女》是他前期小说创作的名篇之一。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述了一段朦胧纯真的爱情故事,文中一抹淡淡的哀伤贯穿始终,体现了日本古典的审美意蕴。这种脱离尘世的纯情与哀伤构成了作品中美的基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伊豆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小说描绘了青年学生对美丽少女一见倾心的爱慕之情。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讲述了20岁的旧制高中学生“我”因不能忍受孤儿气质带来的“令人窒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9期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