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需理性 和风细雨更有情

2017-11-15 15:30余宏佑
求知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教育模式

余宏佑

摘 要:文章对目前众多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推出的在中小学校开展“洗脑式”集体痛哭的感恩教育提出质疑,并呼唤感恩教育需理性。同时提出,开展感恩教育需明确感恩的主体与受体,立足学科教学渗透,打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主体;感恩受体;教育模式

前段时间,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的全体学生聆听了欧阳维建主持的“洗脑”式的感恩演讲,演讲者采用反问、追问甚至是拷问等技巧,配合直入人心的音乐,加上时而声情并茂,时而声嘶力竭的表演,使得台下几千名孩子涕泗横流[1]。针对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的这场感恩教育,凤凰网为此进行了网上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反馈意见。

从图中可以看出,仅有14%的网民认同此举,觉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25%的网民则对学校的以上做法表示质疑,说明不少人对这种煽情式的感恩演讲持保留意见。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感恩教育?

一、明确感恩的主体与受体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2]。”感恩的主体应该是受人恩惠的人,感恩的受体就是感恩的对象,如欧阳维建在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的演讲中一再强调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必须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恩父母的层级上,无疑是对感恩教育的矮化,就此培养出来的道德品质也是“私德”而非“公德”。所以,感恩的受体应该是一切给予我们恩惠的世间万物,不仅限于父母、亲人、师长等,它可以是小至一个班级,大至国家民族的集体,它也可以是草木虫鱼、阳光雨露。

二、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进行感恩教育渗透

如何進行感恩教育的渗透,笔者认为要注意两点:一方面,教师本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示范于人。在行为上关心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也要关注单亲或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可以现身说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利用好教材。教材的编写都注重人文性、科学性的培养,所以每一学科的课本都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初中语文为例,课文《秋天的怀念》《我的母亲》《背影》《金色花》《红莲》,等等,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绝好篇目。其他学科如美术课,可以设计手工制作爱心明信片等。

三、集学校、家庭、社区于一体打造立体感恩教育模式

学校应制定感恩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以一届学生为教育主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感恩主题教育,以此形成感恩教育的运行机制。学校除了上述所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还可以通过拓展课程,为学生知恩图报搭建平台。同时,学校还可以着手于校史、校情来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感恩主题教育。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素养,能在孩子面前以身垂范,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其次,要营造好温馨的家庭氛围;最后,“劳动是最好的教育”,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分担一些家务,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体会责任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感。

社区的感恩教育一直被人忽视。社区是扩大德育范围的重要一环,在推行感恩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义工队的形式对本辖区的孤寡、残障等弱势群体进行慰问和帮扶;社区可以通过投票形式选举本辖区的“最佳儿媳”“十大孝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熏陶。

感恩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品德,情感需要培养,品德需要沉淀,所以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温和渐进的品德教育,不可病急乱投医,仪式化、表演式的感恩教育必将误入歧途、贻害无穷。我们呼唤理性的、和风细雨式的感恩教育,静待花开而香远益清,让感恩更有情,让教育更走心。

参考文献:

[1]刘博超.我们需要怎样的感恩教育[N].光明日报,2017-06-12.

[2]乌日拉.浅谈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教育模式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