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批判精神

2017-11-16 06:02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58
电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头大头成才

杜 伟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21世纪以来,在中国幼儿动画片市场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系列动画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致力于做好电视动画的同时,三大剧组也不断对动画电影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动漫电影起步较晚,2014年9月,《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首映,时隔两年,才推出《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一日成才》。这两部动画电影继承了“大头儿子系列”动画电视的内容与风格,关注儿童教育问题,虽然没有《熊出没》的宏大场景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夸张诙谐,但能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对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富于警示意义,其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这些以娱乐为主打的电影。

一、梦想与成功:现实主义精神的弘扬与批判

与《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取材于幻想性的童话题材,主人公多为动物形象不同,《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的是当代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贴近当代儿童生活,更富于现实意义。

《秘密计划》的主题词是“梦想”,小头爸爸、围裙妈妈和大头儿子都有自己的“秘密计划”,即梦想。爸爸和妈妈富于爱心,不约而同地参加“彩虹计划”为山区的孩子造桥。在全家人齐心协力实现这个梦想之后,围裙妈妈下一个梦想是赢得“最美家庭大赛”。但是妈妈忽略了儿子的梦想——飞向太空,当一名宇航员。大头儿子被妈妈抓去表演弹钢琴,无法观看航天飞船现场发射。爸爸和妈妈在反省之后支持儿子参加“我是小小宇航员”选拔赛,最终进入了决赛。虽然因恐高症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在大家的鼓励下,大头儿子战胜了自我,到达了终点。

《一日成才》的关键词是“成功”,通过夸张的科幻情节,批判了当代教育的误区,追问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给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影片中围裙妈妈看到别的孩子纷纷参加培训班,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无特长”而被社会淘汰,无法获得当下社会认可的“成功”。当她发现王博士的“一日成才”计划时,为了孩子的“成功”,毅然把孩子送去当了“成功之子”的试验品,神奇的药物让大头儿子瞬间变成了科技天才,获得了世俗认可的“成功”。但是科学狂人王博士认为仅存的情商阻碍了智商的发展,要把大头儿子最后的一点情商也去掉,变成改变历史的“成功之子”。为了孩子的“成功”,妈妈含泪答应了永远不再见儿子,可是小头爸爸拒绝了所谓的“成功”,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正常地成长。廋弱的爸爸勇敢地和王博士展开了对决,最后唤回了大头儿子残存的情感,父子联手打败了科学狂人,又一起开心地游戏玩耍。

影片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对剥夺儿童快乐童年的畸形现实的犀利批判上,还表现在对畸形现实产生的根源——被异化的社会思潮、教育思想等的深刻质疑和反思上。

《秘密计划》表面上是关于“梦想”的故事,实质上批评了当代父母“平等”观念的缺失。爸爸、妈妈谈起自己的梦想时神采飞扬,大头儿子以纯洁的童心全力为爸爸妈妈的梦想助阵。为给爸爸的计划筹资,他主动干家务“赚钱”;为帮妈妈在最美家庭比赛中获胜,他全力学习绘画和弹琴。相反,当爸爸、妈妈听到大头儿子“飞向太空”的梦想时,态度不是重视和帮助,而是不屑一顾:“现在不要说这个。”妈妈甚至为了让他去参加“最美家庭”的比赛,把他精心制作的“飞船”毁掉,这些“不平等”的态度和做法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情感。当然,立意正面教育的动画片设置了和谐的结局,在第三部分“大头儿子的梦想”中,爸爸、妈妈理解了“孩子的梦想不应该等”,他们开始学会尊重孩子,尊重珍贵而纯洁的童年。当然,影片只是呈现了成人和孩子对待对方梦想的不同态度,或许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意识到影片情节中潜伏着一种“平等”观念,因为剧中的妈妈只是醒悟道:“妈妈以后再也不会强迫你了,做你喜欢的事,妈妈和爸爸都会支持你的。”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孩子的梦想和大人的一样重要,爸爸、妈妈也要像孩子支持他们一样去支持孩子,那么这部影片的主题就会得到进一步升华,体现的批判精神也会更加犀利深刻了。

《一日成才》则通过“成功”的夸张故事,批判和反思了当代社会中庸俗的“成功观”,对“英才教育”或者“精英教育”等“反儿童”的教育模式做了无情的批判。拔苗助长,鼓励孩子“一日成才”,这种“杀鸡取卵”的选拔教育与竞争机制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实质上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戕害!动画电影用“一日成才”这样荒诞而夸张的情节把庸俗的“成功观”的危害之处放大到了极点——就是培养出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司马光等“伟人”也不会给“被成功”的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影片以深邃的眼光指出了童年的秘密——那就是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权力,快乐游戏和暖暖亲情比冷冰冰的科技发明和所谓的成功更有价值。影片告诫当代的父母,能够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才是最好的教育,“拔苗助长”式的“成功”是不可取的。

电影重在批判错误的“成功观”,并没有告诉观众“成功”的完美答案,但是这种对当下的质疑和反思正是当代电影——尤其是充满了肤浅的娱乐的儿童动画片所缺乏的追求与精神。正如导演何澄指出的,新世纪以来,“很少有动画电影做现实题材和身边故事的,我们为什么做现实题材?我们愿意去做,因为这是一个挑战。另外,这也是央视动画的责任意识使然”[1]。动画片更需要教育意义和现实主义来教育和启发孩子们,这两部电影讲述的故事贴近儿童,儿童才会在观看时产生“移情”效应,才会进入影片中,为大头儿子加油;家长在看过之后也会陷入深思和震动,甚至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这些正标志着动画现实主义精神的成功。

二、救救孩子:反抗商业化社会和工业文明对童年的扼杀

《秘密计划》和《一日成才》这两部动画电影秉承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电视系列中对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等问题的展示与探索,除了以现实主义精神批判当代教育的弊端外,也真实地描写和揭示了当代儿童生存的困境,呼吁社会和家长关注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对“五四”时期“儿童本位”精神的继承,也是对鲁迅“救救孩子”的一种呼应。

当代的儿童教育已经陷入一个怪圈,郎朗、哈佛女孩等的成功引导了很多中国父母成为“虎爸虎妈”,其实对童年的郎朗们来说,快乐的游戏远远胜过枯燥单调的钢琴课。郎朗本人就反对把他的成功当作家长逼迫孩子学琴的榜样,郎朗回忆此段经历时说:“成功最重要的是兴趣。那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几乎让我失去对钢琴的兴趣,差点崩溃。”[2]面对父亲的逼迫,郎朗曾经讨厌钢琴,并以弄伤自己双手的方式拒绝再触碰钢琴,这实际上是当代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而产生的矛盾。《秘密计划》和《一日成才》中都出现过妈妈逼迫儿子弹钢琴的情节,如实再现了当代中国教育的怪现状。以功利为目的的教育观不仅深入家长的观念,而且还对教育市场形成了诱惑和冲击。曾经远离铜臭的艺术现在与培训班结盟,成为最暴利的行业之一。艺术本来的功能和目的是追求真善美,让俗世的人们摆脱功利之心,能够更加“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不料在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压力之下,艺术也异化为商品,异化为出人头地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悲哀,为此目的而被逼学习的孩子们也因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这更是商业社会对孩子的一种压迫和扼杀。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为了反抗扼杀民族生命力、扼杀童年快乐天性的封建礼教,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孩子”的时代最强音,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攻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启蒙思想运动并没有深入到底,在新世纪的教育领域内,这种对儿童的不平等、对天真童年的扼杀现象依然存在。不过这种不平等和扼杀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正像《秘密计划》和《一日成才》中所揭示的那样,家长把自己的梦想或者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把自己对成功的渴望强加给孩子,用父母的权利和爱剥掉了孩子的自由权利。

《秘密计划》中大头儿子的哭诉正是新一代孩子“成长的烦恼”:“假装优雅,假装艺术气息,就是最美家庭了吗?”“为了参加这次比赛,我的爸爸妈妈都不像原来的爸爸妈妈了!”——这里不仅以纯洁的童心抨击了当下各种赛事的虚假,也是当代儿童对父母真爱的内心呼喊。《一日成才》中像围裙妈妈一样的家长们将孩子送到了各种培训班,逼着孩子们离开自由而快乐的童年——他们的潜意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而不是成为一个平凡快乐的人,这种“精英意识”实质上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传统思想的遗留,这无疑蕴含着一种腐朽的封建等级思想,是对“民主”和“平等”思想的一种颠覆。

当然,“一日成才”也是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对“技术人才”的真实需求。工业文明压抑了人甚至是儿童的个体差异,要按照技术的要求培养千人一面的人才,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是把人当成社会快速发展的工具,绝不会去考虑孩子们的快乐与兴趣。如果说纯洁可爱的大头儿子象征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拒绝人类正常感情的王博士则象征着工业文明和科技理性对人性的剥夺,而逼子成才的围裙妈妈则象征着当代儿童生存的家庭困境。在“望子成龙”的风尚下家长们主动把孩子送到培训班,“为了孩子”愿意做出一切牺牲,当代的“虎妈”固然是一种伟大的母爱,但更多的是面对强大工业社会压力的一种现实选择——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的成功。小头爸爸则象征着人类情感中的清醒力量,他不主张孩子“一日成才”。当孩子被夺走时,他虽然软弱,但是面对强大的博士,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战斗,用父子柔情唤回了大头儿子,最后击败了博士,救回了孩子。救出孩子象征着人性的胜利,象征着纯洁快乐的童年精神的复苏,童年精神击败冷酷无情的科技狂人也是影片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诗意表达。

可以说,《一日成才》的主题也是“救救孩子”,是与“五四”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鲁迅在1918年发出的呼喊立意在于反抗礼教吃人,1977年刘心武在《班主任》中的呼喊立意在于惊醒被“文革”愚民政策耽误的孩子,而2016年《一日成才》的呼喊在于惊醒用错误教育观念去扼杀自己孩子的天性和快乐的爸爸妈妈们!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而这才是《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电影超越其他影片的深刻之处。

安徒生说:“我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孩子看的,而且是写给老头子和中年人看的。孩子们从我的童话中更多地得到乐趣,大人应从我的童话里读出包含的深意。”[3]当代的动画片,尤其是中国的动画片应该从大师的话中吸取教益,很多成功的美日动画片都牢牢地实践着安徒生的劝告,他们的立意决不仅仅为了简单地娱乐儿童,而是把深刻的哲理蕴含其中,如《魔法奇缘》中对真爱的辩证诠释,宫崎骏动画对人性甚至对战争的反思等都是其成功的根本。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动画电影中,定位于娱乐和画面的“喜羊羊”系列和“熊出没”系列是远远无法与追求纯正教育思想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相比较的。

《秘密计划》和《一日成才》立意于“拯救童年”,深蕴着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可以说代表着新世纪以来我国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平,其深含的教育思考与批判精神也必将使之成为我国儿童教育史上的经典参考片。

猜你喜欢
小头大头成才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最长寿的脊椎动物:小头睡鲨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