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贴现”下的英美电影

2017-11-16 06:10葛晨曦靳佳萍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230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托尔金哈利英美

葛晨曦 靳佳萍(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230)

在后殖民时代以及全球化时代,电影由于能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兼具“侵略”、同化作用的娱乐商品。约翰·耶曾在其《世界的美国化》中指出:“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制作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和‘侮辱性的广告’,它们成了从布琼布拉一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球标准。”好莱坞电影被置于美国进行文化输出时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位置,除美国电影之外,在文化上与美国高度相似的英国也凭借其电影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英美电影在传播时对民众的冲击已引起了不同国家学者的重视,然而就目前而言,约翰·耶所说的“美国化”或英美化却是没有完全实现的。很大程度上,这正是与“文化贴现”现象有关的。

一、全球化时代的电影市场与文化贴现

伴随着各国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是各类“一体化”,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不断被“缩短”。而电影便是这种文化互融的“激素”之一,在其中因为政治、经济、科技以及语言优势而居于强势地位的则又非英美电影莫属。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英美电影工场能够不断地拍摄出投资大、热度高、观众数量庞大、口碑优越的电影,这些电影中蕴含的信息基本上都能够伴随着观众对影片的欣赏而得到交流和扩散。可以说,英美电影在体现英美两国(乃至整个西方)软实力上的成就是不容小视的。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价值观念对于电影来说是天然存在的,每一部电影实际上都被植入了某种价值观,每一部电影都是某种文化体系或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而由于观众对这一商品的消费是在休闲状态下完成的,因此在接受其中的文化或价值观时往往也是不知不觉的。然而这种传播上的高效并不意味着万能。

文化贴现(cultural discount)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本意是指在衡量某样娱乐产品中包含多数经济价值时应该考虑到文化版图,不同的文化背景势必会造成价值的差异。到了20世纪80年代,霍斯金斯等学者在《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对文化贴现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甚至对于文化贴现还提出了一个计算公式。霍斯金斯认为,电视和电影都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当影视产品进行“跨边境交易”时,处于另一个社会的接受者有可能在理解产品上存在障碍,不能够完全对影视中的信息进行解码,尤其是一些在创作者看来已“约定俗成”的内容。这样一来,影视的文化传播效率就有所损耗,这种损耗便是文化贴现,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折扣。

尽管相对于英美而言,中国在文化传播上目前还居于弱势地位,但全球化时代渗透往往是双向的。当英美电影在进入中国遇到文化贴现现象时,中国在对英美乃至其他国家输出电影时也同样会遭遇文化贴现。只有总结英美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教训,在对本国电影进行传播推广时使用适当的产品和价格,理想的投放渠道和宣传手段、服务手段,才能尽可能地在各国软实力的较量中立于有利位置。

二、英美电影传播中的“文化贴现”现象

如前所述,英美电影是世界电影工业中的强势力量,而其中又以美国电影为执牛耳者。在全年最受欢迎的百部电影中,美国好莱坞电影往往能占据其中80部以上,即使是在本身电影工业并不弱的英国,美国电影的票房也往往占据其年票房收入的80%以上。但在离开了英国以及与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欧美大陆之后,英美电影对其他国家观众的影响力中形式比重占得越多,文化内涵占的比重就越少。

如文化背景上的隔膜。以在英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为例,电影中展现了无政府主义青年的各种叛逆气质,而这种叛逆气质又因为英国文化一贯的保守作风而增添了冲击力。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首先他们对欧文·威尔士的同名小说是陌生的,因此也就不能把握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程度以及这种改编的意义。其次,中国人对无政府主义、“朋克精神”等也是颇为陌生的,加之电影在叙事之时是以一种“零度叙事”的方式进行的,导演似乎只是在冷静地记录一群对自己的堕落毫无掩饰的青年的生活。这群青年在阴暗公寓之中吸毒、裸体、乱叫,离开公寓后,他们的爱好则转变为暴力、打劫等。一贯否定“虚掷青春”的中国观众难以接受这种狂欢式的、毫无理想的所作所为,也难以接受对这种所作所为毫无评价审判、毫无道德冲突、家长式人物缺席的叙事方式。其三,中国观众对英国文化中的保守性也是陌生的,这也就使得电影中彻底的叛逆失去了冲击力。

又如理念传播上的文化贴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这种观念的传播。可以说,这一对美国人来说几乎天经地义的观念在中国却是较少有市场的,尽管大量美国电影都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有所宣扬,但时至今日,其依然没有在中国乃至饱受儒学影响的东亚深入人心。以沙恩·布莱克的《钢铁侠3》(IronMan3,2013)为例,主人公托尼·斯塔克尽管是以一个颇为落魄的形象出现的,身患焦虑症,与女友疏远等。但是当人类又一次面临危险时,托尼再一次以钢铁侠的身份挺身而出,几乎只凭一己之力击败凶悍的敌人,维护公众的安全。在电影中,托尼炸毁了自己所有的装甲,不断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凡人,这正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电影要宣传的便是,个人也可以拥有强大的力量,普通人也可以如托尼一样喊出“我是钢铁侠”的宣言。尽管对英雄是人物的仰慕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中的,但是中国观众还是更倾向于强调团队与联合,成就某些伟大事业不仅要依靠个人,也需要依靠群众。因此,在中国观众欣赏《钢铁侠3》时,往往只是被其炫目的特效吸引注意力,而并不会产生“我也可以成为钢铁侠”这样的英雄之类的念头。

三、英美电影面对“文化贴现”的策略

在“文化贴现”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英美电影出于两方面的考量而采取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票房收入,观众基数则直接与票房收入挂钩;其次,失去了观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文化传播的对象。因此,当文化的裂隙过大时,电影人们便会有所调整,以尽可能地对裂隙进行填补、缝合,选择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因此能够尽量降低英美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时的变形与损失。

首先,英美的主流商业电影始终是积极地寻求一种能够尽可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念、信仰甚至是社会体制实践方式。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便是卡梅隆的《阿凡达》(Avatar,2009)。电影一方面以高科技制作理念让观众为之心悦诚服,另一方面在叙事上又有着“反科技”的一面。由于在电影中,科技为作为殖民者、侵略者的人类所掌握,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的家园遭到了入侵和破坏,因此导演不惜违背科学常理与逻辑,让男主人公杰克·萨利带领着纳美人用他们的弓箭长矛以及潘多拉星球上的大鸟等生物,击败了拥有飞机、激光武器的人类。当人类能够征服辽阔的宇宙空间登陆外星时,实际上对外星土著在科技上已经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即使遭遇一时战斗上的挫折,最终也是会反败为胜的。然而由于人类作为意欲进行殖民拓张、破坏环境(这里显然是对西方历史上的“圈地运动”等血案的暗喻)的外来者,只有失败才是符合主流价值观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理念的。而由于观众是人类,因此肩负正义使命的主人公又必须是心怀道德感和是非感的人类,这样的情怀和价值观反而是观众愿意接受的。

其次,英美电影对于现实社会始终有着较高的关切,在其进行文化传播时不忘为居于弱势者的诉求代言。在电影进入到奇观时代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著名商业电影工场开始了新一轮在宏大叙事上的较量。宏大叙事是一个出自西方文化学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在题材、风格上庄严有余的叙事审美,其在当代批评话语中的地位曾一度从褒义沦为变异。这种对宏大叙事的追求实际上也是与前述提及的对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有关的。当电影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力图表现某种一元化的价值观时,其就有可能服务于某种具有权威的中心话语而不自知。以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TheLordoftheRings)系列、《霍比特人》(TheHobbits)系列电影为例。这两个系列共六部电影,无论在艺术上抑或在商业上都是较为成功的。由于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同名作品,托尔金倾注于原著的精神也势必在电影中有所体现。如褒扬霍比特人的热爱和平,贬抑索伦膨胀的权力欲和战争思维,反对萨鲁曼为了发展工业而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强调“小人物也有改变历史”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托尔金借整个中土世界想传达的“道”,就托尔金身处的20世纪中叶时的文化秩序来看,他所推崇的“道”也是无可厚非的。《指环王》和《霍比特人》也被注入了国家、种族、信仰、历史、理想等宏大的概念和问题。而导演在文戏与武戏上的巧妙搭配,则避免了电影落入叙事拖沓缓慢、说教有余而活泼不足的窠臼。但由于电影的奇幻背景以及极强调血统传承的“王侯将相”式的角色设置,观众很难在其中找到代入感。且托尔金创作小说时的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主旨已经远离了当代观众的生存处境与公众利益(甚至托尔金原著中对工业化的反对反而是有碍于当代观众的利益的)。这就使得这样的宏大叙事难免有“不接地气”之感。而在同样是以一个奇幻世界为表现对象的,由小说作者J.K.罗琳亲自监制的英国电影《哈利·波特》(HarryPotter)系列中,观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本人以及电影主创对现实的深刻观照以及其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如电影中以邓布利多为首的格兰芬多人反对伏地魔等人的血统论,赫敏致力于解放家养小精灵等,这些实际上正是对现实世界中种族歧视以及阶级差异过大的抨击。在电影中,击溃伏地魔的也并非法力高强的巫师,而只是哈利·波特这个法术平平的少年;他用来杀死伏地魔的也仅仅是一句每个霍格沃茨学生都会的“除你武器”。除哈利外,赫敏是一个“麻瓜”的后代,而罗恩虽然出自纯血巫师家庭,却家境贫困,但他们最后战胜了有权有势的马尔福等人。暴力从来就不是《哈利·波特》的重点表现对象,电影宣扬的是哈利等人身上的正义、勇敢、平等、博爱、反霸权等精神。这也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获得了不逊于《指环王》系列的艺术力量的原因。《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尽管没有宏大叙事,但自诞生以后便风靡全球,并且有着进一步拍摄续集或相关题材影片的可能。

猜你喜欢
托尔金哈利英美
读《哈利•波特》有感
好脏的哈利
语文学家的美人鱼:托尔金的学科拯救之路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像哈利那样隐身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托尔金研究的第二、三波高潮
托尔金的美学思想探析
《魔戒》原著作者托尔金将出传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