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视域下鉴赏《辛德勒的名单》

2017-11-16 06:02陈平香李立民
电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辛德勒德勒纳粹

陈平香 李立民

(1.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一、引 言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该片不带一丝煽情,却足以让人泪流满面;看似沉闷无趣却焕发着激情与现实交织的灿烂光辉。[1]该片于次年毫无争议地夺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7项大奖。《辛德勒的名单》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重温该片,奥斯卡·辛德勒的孤胆英雄形象仍历历在目。温故知新,从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视野解读该影片,顿觉别有一番感觉在心头。

二、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精神分裂分析

精神分裂分析以“差异”与“生成”作为两大基石,以“块茎”作为思维方式,通过“解辖域化”,形成“无器官身体”,去除“脸面性”和“重复”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找到“逃逸线”,促进“欲望流”在“欲望机器”之间的流动。本文从精神分裂分析的哲学视域出发解读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可以发现男主角辛德勒身上处处体现着少数派的特质。

(一)辛德勒的“块茎”式思维方式

“块茎”是德勒兹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他(和加塔里)所采用的重要论证方法之一。“块茎”没有“基础”,不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块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永远处于中间;它由具有n个维度的多样性线构成,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是去中心化的。德勒兹认为树状模式宰制了西方的全部思想与现实,因此他们倡导块茎的思维模式:不把事物看成是等级制的、僵化的、具有中心意义的单元系统,而是把它们看作如植物的块茎或大自然的“洞穴”式的多元结构或可以自由驰骋的“千高原”。[2]

根据德勒兹思想解读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探索辛德勒的思维方式,不难发现他思维的构成。他思考问题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一个投机商人,他看准了大发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的机会,利用他们当中身强体壮的廉价劳动力,在自己的工厂里劳动,这样他便可以赚得巨额财富——他的真实目的;另一方面,他可以让这些犹太人在他的工厂里生产军需产品——搪瓷器皿,德国士兵战争中的生活必需品,这样他以国会党党员的身份,服务于国家的需要——为他攫取巨额利润找个合理的借口。拯救如此多的犹太人只是辛德勒块茎思维模式的意外收获,只是他的无心插柳行为。

利用廉价劳动力赚钱是辛德勒的个人目的,其借口是满足纳粹侵略战争的国家需要。这是当时纳粹铁蹄践踏下的占领区不言而喻的道理,再冠冕堂皇不过了。而且,只要他赚了钱,那些党卫军的头目就有源源不断的外财,所以他们也会暗地里支持和帮助辛德勒维持他的工厂。所以辛德勒救人行为成为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必然。辛德勒需要,党卫军头目需要,时刻受死亡威胁的犹太人更需要。这主要还是历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辛德勒就是为拯救犹太人而生的。德国电视台1973年拍摄过一部纪录片,采访到辛德勒的结发妻子——独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小房子里的埃米莉时,她平静地说起奥斯卡和他的布伦利茨,语气中没有一毫弃妇的酸楚和怨恨。她深刻而精准地指出,前夫奧斯卡不论在战争之前还是战争之后都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表现。他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在二战期间,在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期间所取得的。那期间正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从这一点上说他是幸运的,在1939年到1945年这段短促的极端岁月里他遇到了激发出他内在潜能的那一群人。[3]她对自己前夫的描述真的是再精准不过了。

(二)辛德勒的“解辖域化”

概括起来,解辖域化就是生产变化的运动。作为一条逃逸线路的解辖域化,所显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潜能。[4]67在德勒兹和加塔利最后的合著《什么是哲学》中,他们认为解辖域化可以是身体上的或物质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5]主体因放弃了过去,从原有禁锢自己的幻境中挣脱出来,所以获得了新释放出来的能量。这便是解辖域化的力量。

影片中辛德勒的解辖域化首先是精神层面的。他从精神上和思想上脱离了他的国家和他所加入的党派,背离了他的信仰。身为德国商人,表面上为德国侵略战争服务,为前线生产军需产品。而实际上他却以此作为掩护,掩盖自己正在救人的真实目的。他的这种脱离行为事实上就是德勒兹哲学中的“少数派”。在《千座高原》中德勒兹对“少数派”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少数派”是针对于“多数派”来说的。德勒兹把臣服型群体称为多数派,把主体型群体称为少数派。多数派的特点是追求人们共同和普遍认可的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础上的东西。少数派要不断生成新的东西。

解辖域化是释放力量的过程。脱离了自己国家和所在组织,放弃了极端残暴的纳粹思想,摒弃了纳粹分子的屠杀行为,为辛德勒释放了超人的能量。不观看影片,并结合史实推理当时辛德勒所面对的诸多困难,真的难以想象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拜伦式英雄的胜利大营救的,尤其是那场辛德勒单刀赴会,独自一人闯入奥斯维辛集中营救出已经被火车运到了那里,将被屠杀的几百名犹太女子。我们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这是绝无仅有的、史无前例的大营救。

影片结束时辛德勒已经几近身无分文。从小说中可以获悉战争期间腰缠万贯的辛德勒战后基本上是靠政府提供的支持和他所救出的犹太人的接济为生。从解辖域化角度分析,辛德勒在物质上的解辖域化是负解辖域化,财富由多到少,从富有到贫穷。而精神上却是正解辖域化,由纳粹的中坚分子成长为犹太人的拯救者。他失去了金钱,得到了犹太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所得到的是所失去的千百万倍。

(三)辛德勒的去除“脸面性”

社会经济结构和权力结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德勒兹称之为“脸”的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6]脸是由“白墙”与“黑洞”构成的。表征是脸这一体系能够展示以及希望人们所能看到的。白墙上所陈示的一切还称之为冗赘,也就是用来代表个人意志的集体意志。白墙冗赘是具有强制性的集体意志。为了获取脸的利益,个体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和遵循。个体只有接受白墙规制才可以成为“脸员”。放弃白墙冗赘即意味着离开群体,失去利益。少数派最终将摆脱脸的束缚,放弃规制,冲出黑洞,成为革命者。

德军的占领和对占领区人民的实际统治使社会经济结构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希特勒追赶和屠杀的犹太人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于是,以犹太人为廉价劳动力的工厂纷纷出现。投机商人辛德勒自然也不例外,他成为利益最大受益者的核心“脸员”。他以白墙冗赘为伪装在自己的“黑洞”中,其主体性自由游荡,他游刃有余地拯救了犹太人。“脸”——为德国士兵生产军需的搪瓷厂,是他的主战场,“白墙”——为前线服务生产器皿和武器是他的盾牌,以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为利器,辛德勒这位拜伦式的英雄赢得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然而,辛德勒的去除“脸面性”有其特殊性。他对于他所在“脸”的挣脱只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上的,也就是只是内容上的,而非形式上的。直至影片结束他还佩戴着那枚国会党的党徽,他仍然还是形式上的德国投机商人。影片尊重原著,在这里没有做太大的改编。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在苏联红军即将来接管辛德勒名单上的犹太劳工的前夜,辛德勒带着家人离开了他们,戴着那枚党徽。他还是国会党党员,还是德国“奸商”。如果他在形式上彻底与自己的国家和党派决裂,即在形式上挣脱他所在“脸”的话,他本可以以拯救犹太人的大英雄身份堂而皇之地留在劳工身边,接受授勋。这一点他自己并不清楚。

(四)辛德勒形成的“无器官身体”

从字面上说,“无器官身体”指身体处于在功能上尚未分化或尚未定位的状态,或者说身体的不同器官尚未发展到专门化的状态。[7]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几个无器官身体。无器官身体不是一个想法,也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实践。在“作用的欲望”支配下的无器官身体是“精神分裂者”,属于“少数派”,成为丰满的无器官身体。在“反作用的欲望”支配下的无器官身体是“偏执狂”,属于“多数派”,是干枯的无器官身体。

辛德勒放弃私欲,倾其所有,耗尽全部物力和财力,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最大限度地救助了犹太人,他是地道的丰满的无器官身体。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势利商人,生活奢靡,嗜赌成性,是一个酒色之徒。他的很多精神器官的底线失守,他也是一个干枯的无器官身体。他同时集丰满的无器官身体和干枯的无器官身体于一身。

辛德勒复合的无器官身体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历史时间段和当时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同时赋予他的,不是他的选择,而他也未曾做出过选择。事实上,嗜赌成性,沉迷于酒色,是他的本性。这是他人所能看到的,他自己也是这样理解自己的。这是他的真实身份,没有这个真实身份他任何拯救犹太人的行动都会寸步难行。然而,他的良心并未泯灭,他同时还是丰满的无器官身体。他不接受纳粹的规制,不能忍受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屠杀,于是他又成了他们的救世主。《辛德勒的名单》小说作者本人也在1995年接受《出版人周刊》的西碧尔·斯特恩伯格的采访时做了同样的表述。

(五)辛德勒的“重复”

在德勒兹看来,艺术创作就是创造差异的过程。德勒兹认为,差异产生于重复。[8]在德勒兹看来,重复并非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它是生产差异和再发现的实验过程。德勒兹认为重复是转换生成的创造性活动。重复过程通过改变而消融了同一性,借此引发了新事物的产生。这一新事物具有不可辨识性和生产性。正因为如此,德勒兹坚信重复过程转换生成了正能量。[4]225他借用了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理解,把重复看作差异的微分器,经过重复,差异由普遍的差异提升为特殊的差异,由外在的差异蜕变为内在的差异。[8]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重复就不会产生差异。

通过三次入狱并成功地出来,辛德勒认清了纳粹德国的反动本质,这坚定了他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和信念。通过与两任德军驻犹太集聚区司令官打交道,辛德勒认清了纳粹高官的残酷本性,他于是更加坚信自己所选择道路的正确性。经过不断的重复,辛德勒摸索出了一整套应对德国军官的办法,抓住了他们人性的弱点。经过一次比一次更有经验的营救,最后辛德勒竟然能够单刀赴会独自一人到奥斯维辛救出了已经被火车运到那里的300多名犹太女囚犯。

三、结 语

在茫茫人海中,极少有块茎式思维方式之人。更是极少有人愿意弃位于压倒性优势地位的集体和组织而去。不会有很多人愿意放弃优厚待遇和既得利益。也不会有很多人愿意扮演矛盾对立的双重身份。然而,这一切辛德勒都做到了。所有这些偶然成就了他拯救犹太劳工的必然。尽管辛德勒的英雄壮举是特殊历史阶段特殊人物的特殊成就,但是在他身上闪烁着人类最伟大的光辉——奉献牺牲。

猜你喜欢
辛德勒德勒纳粹
寻找德勒兹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新书架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抗战时期上海的纳粹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