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励志电影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7-11-16 06:10卢军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201209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励志文化

卢军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 201209)

在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二者被与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壮大相联系,并被提升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抉择高度。可以说,文化自觉与自信问题,有必要引起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注意。文化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在当前这个视觉传媒时代和文化消费时代,电影则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电影工作者抑或是普通的电影观众,都应该深刻认识到电影创作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联,并将电影作为自己“守土有责”的文化阵营之一。

美国电影在充分的发展下,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生产到传播接受的基本秩序,并形成了在审美上的话语权。其中励志电影,则是美国电影中具有较为清晰目标指向,较为成熟、稳定的生产套路的亚类型电影之一。它可以作为我们考察美式文化自觉与自信,并对其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窗口。

一、美国励志电影中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条件下生活的产物,是对纷繁芜杂现实生活的一种提取与升华。在讨论美国励志电影中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时,有必要先对其特定的文化基础进行简单的梳理。

首先是多元文化基础。费孝通曾经指出:文化自觉的发生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之上的,它“只能在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按照多元性的原则,保留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不与现代性相冲突的那些文化精华,去掉那些有悖于现代性的文化糟粕。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就个构成了它与其他民族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美国因其移民历史而具有极强的文化包容力,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有着极大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与文化的稳定性之间形成了两性互动。多种文化在美国的“熔炉”中互相影响与转化,使美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容纳他者的同一性。这也体现在美国励志电影中,例如,在布兹·雅金的《光辉岁月》(RemembertheTitans,2000)中,学校的黑人球队和白人球队合并,双方从原来的互相排斥到同舟共济并最终取得胜利,从整个学校到队员、教练个人也战胜了种族歧视的观念。三合一的学校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从球队的奋斗历程中不难看出,体育精神、职业道德以及个人拼搏精神成为包容种族差异的法宝,而这些精神便是美国文化自觉的一部分。

其次是宣扬美式文化的主观动力。相对于早期殖民帝国而言,后期崛起,并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并不热衷于以暴力战争、土地扩张的方式进行扩张,而是在国外推行文化的霸权统治。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美国不仅追求实现国民内部对美式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同时乐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价值观,积极传播本国文化意识形态,最终达到影响、同化别国的目的。

二、美国励志电影中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具体呈现

在美国励志电影中,即使是在取材于真实案例的电影中,叙事依然不是现实事件的简单排列,而是电影人赋予思考、整理后的产物。电影人在对时代和社会进行观察后,会提取能够反映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元素,将其改编为合适于电影篇幅的叙事,为观众注入精神动力。

在美国励志电影中,文化自觉与自信首先体现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张扬上。在美国,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得到高度的重视,励志电影需要通过对个体英雄、平民英雄的树立,来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观众。例如,在弗兰克·德拉邦特的《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1994)中,肖申克因为遭人陷害而被关入监狱中。始终坚信自己无辜的肖申克在知道法律不可能还他公道后,开始了长达19年的艰辛越狱过程。在漫长的囚禁岁月里,肖申克一方面锲而不舍地用一把小锤子在监舍的墙壁上挖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另一方面又过着充实的狱中生活,改善狱友们的生活,为典狱长做假账从而给自己争取到更好的越狱环境等。肖申克面临的是个人独自面对国家机器的绝境,在个人的权益面前,发生了集体、国家等宏大话语的退位。

其次是美国梦的阐释。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美国往往被形容为机会较为均等,社会较为公平的希望之地,对于主观上有强烈改善个人生活水平、实现个人价值愿望的人来说,美国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表现弱势群体的奋斗历程时,电影往往便是以不同的方式来为观众阐释、描绘着绚烂的美国梦。与个人英雄主义类似,在书写美国梦时,电影同样肯定个人奋斗,但电影在表现主人公的困境时,往往只是将其作为具有特殊性的个例,只是将困境作为主人公奋斗故事的背景,而并非是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直接抨击美国某方面制度的黑暗,从而对美国进行理想化的包装。例如,在彼得·列文的《风雨哈佛路》(HomelesstoHarvard:TheLizMurrayStory,2003)中,主人公丽兹的出身是困顿的,她居住在破败的贫民窟,父母不仅酗酒吸毒,而且母亲还患有艾滋病、精神疾患且双目失明,这使得丽兹进入到一种极端,但不具备代表性的困境中。而在颠沛流离的成长过程中,丽兹以用功学习来作为自己摆脱困境、提升社会地位、证明个人价值的方式。电影在表现丽兹个体的努力、勤奋的同时,又会强调社会给予丽兹的公平竞争环境,优质的教育条件以及他人的热心帮助。丽兹最终能迈进哈佛,固然有其个人不断前进的原因,也与美国提供了让她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关。

最后是基督教文化的宣扬。基督教文化崇尚“信、望、爱”,这三点也常常被作为人物成功的理由或主人公人性的闪光点而出现在励志电影中。这方面最为明显的便是加布里尔·穆奇诺的《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ofHappyness,2006)中,主人公克里斯·加纳在奋斗的过程中多次表现出对希望的坚持和对家人的爱。在加纳为了加入金融业而苦苦打拼,经济情况已经极度不乐观,父子两人连栖身之所都没有的时候,加纳发现自己的儿子喜欢上了打篮球,便在球场旁边对儿子说:“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可以说。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这句话表面上是加纳对儿子的鼓励,实际上也是加纳对自己说的,加纳正是需要自己给自己鼓劲从而相信未来依然有成功的可能。这个情节既表现了加纳的“信”,也表现了加纳一直守护家人,与儿子不离不弃的“爱”。尤其是加纳任何时候都关注儿子的健康成长,与抛弃儿子的妻子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家庭的维护,也是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

三、美国励志电影中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缺陷及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尽管美国励志电影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有积极、正面、健康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它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而沿袭其长处、规避它的缺陷,正是中国电影从美国电影中所能得到的经验与教训。

首先,在美国励志电影中,带有隐微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色彩。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与受历史原因以及刻板印象影响的非裔反复成为励志电影的主人公,而亚裔、拉丁裔和印第安裔则极为少见,即使出现也是作为陪衬主人公的配角存在的。其次,早在亨廷顿时期,美国文化传播就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而美国励志电影也是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下的产物。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被放大,甚至美式文化被直接与中式文化对立起来。如希尔多·怀特所认为的:“文明正陷于文明冲突。这种冲突也许会摧毁世界。其中干系最大的是两种文明,即大西洋——地中海文明与太平洋——亚洲文明,它们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为首。”这种担忧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自觉又恰恰是在文化上的不自信。

以《阿甘正传》为例。在电影中,阿甘代表美国乒乓球队与中国乒乓球队展开了比赛,也因此而促成了中美两个大国的外交破冰,阿甘被艺术性地设置为中美外交史“小球带动大球”佳话的关键人物。但是在电影中,对中国社会环境与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却是想象性的,与现实中的中国存在一定距离的。甚至可以说,由于外交事件仅仅是阿甘励志人生的一个阶段性事件,中国只是作为一个落后、封闭、专制的,对美国人而言具有神秘感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符号存在的。尽管这一缺陷并无损于《阿甘正传》的经典地位,但在《阿甘正传》诞生之后的二十余年来,美国对中国的这种居于非对等地位的异域想象依然存在,这是值得中美双方电影人共同反省的。怀特与亨廷顿以及其后继者都并不反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然而即使是在相对于其余异质文化而言,美国与它们在文化力量上的实力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们对于文化融合依然采取一种悲观的态度,认为本国的“国民特性”是迫切需要捍卫的,这样很容易导致与政治利益紧密相关的,在文化上的盲目排外,或是文化单边主义。而在费孝通重新对文化自觉的概念进行阐释时,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对于俯视、仰视异质文化态度的批判很显然便是针对美国这种文化传播心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理想目标,这是值得中国励志电影学习的。

这方面值得一提的例子便是由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2013)。电影中主人公学英语,开办英语培训学校,并最终将公司上市,与美国教育机构合作等行为,都代表了一种中国人积极走向广阔世界舞台的态度。电影中对于美国在物质与文化上的先进一面并不吝于肯定和赞美,实现了“美人之美”,对于中国人国民性中的缺憾一面(如因为反美情绪而殴打成东青)也敢于抨击,没有为了制造文化单极主义而设立“东方文化中心论”。但电影始终是确认本文化的合理性,尊重中国文化的(如成东青毫不客气地反击对于美方从“科举”上升到人格的贬损等),最终中方尽管输了官司,但是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与美国人实现了良性的合作,达成“美美与共”。在电影中,几代中国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对留学的努力并不让人感觉他们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在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重要衡量标志的今天,电影作为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之一,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在感召力、吸引力上的优势局面,能否在市场上取得主导甚至是统治地位,对于一国文化价值观的输送是极为重要的。从美国励志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难看出,拥有健康、正面的,并且与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紧密相关的文化观,对于电影的艺术价值和跨文化传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中国而言,如何发掘自身传统民族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和世界性的一面,发扬自身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以充分的文化自觉,最终实现全面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美国励志电影则是值得借鉴的对象。另一方面,美国励志电影所承载的美式文化自觉与自信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目前还难以完全克服的缺陷与不足,这些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都是颇有启益的。

猜你喜欢
励志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生活励志
“差钱”也演“励志”剧
激情励志与灵活务实——《论修身》新解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
八旬“励志爷爷”的网上“潜伏” 正道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