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月雷》看当前戏曲电影的“沉寂”

2017-11-16 06:10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德林淮剧戏曲

钱 成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2017年3月29日,淮剧电影《腊月雷》正式进入院线,从江苏泰州开始陆续在全国上映。与此同时,该片也通过相关电影和戏曲网站、微信公众号,在网络平台和移动网络平台进行了专题宣传推广。

“两代人,两朵梅花,一门忠良献身戏曲。”这是《中国艺术报》对2017年2月17日首部淮剧彩色电影《腊月雷》首映研讨会报道的新闻导语。会上,仲呈祥、季国平、崔伟等评价《腊月雷》的成功拍摄与上映,打破了近年来国内乃至港台地区戏曲电影“沉寂”局面。[1]

一、打破了近年来戏曲电影的“沉寂期”

《电影艺术词典》对“戏曲电影”的定义是:“戏曲片,我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2]作为中国电影的源头之一和最早的艺术形态,戏曲电影可谓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主要类型之一,创造了华语电影史上的辉煌。

但在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由于戏曲发展大环境的弱化,戏曲电影的数量不断下降,观众也大量流失。同时,伴随着云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娱乐方式的全面兴起,戏曲电影的生存和传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当下视觉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观众对图像、影像或符号直观化、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内容、意义抽象化、复杂化的要求越来越低。由于传统戏曲隶属于古典美学体系,重“听”轻“看”,立足于细细品味而不是娱乐消遣。所以,戏曲电影的先天的局限性,使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的僵局。

令人欣喜的是,淮剧电影《腊月雷》融舞台表演艺术与戏曲电影于一体,走出了中国戏曲电影舞台表演实录和由戏曲改编而成的戏曲故事片的模式,借助传统老戏题材,在不改编其戏曲结构和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应时代需求和传播要求的适度改编,融入电影元素,达到了既作为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直接载体,又符合新时期特别是新生代审美需求的商业电影。

所以,淮剧电影《腊月雷》作为一部传统题材的戏曲电影,能够在当前商业电影几乎完全垄断影坛的状况下,在新媒介时代能够成功突围,打破国内戏曲电影“沉寂”已久的局面,对戏曲电影传统的突破,可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戏曲电影的传承,也是一次有力的推动。

二、调和了戏曲与电影不同类型的“老矛盾”

李安在影片《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后所言,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华语电影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中国戏曲密不可分。[3]“作为淮剧史上首部彩色戏曲故事片,《腊月雷》将淮剧的表演形式与话剧的舞台效果,以及电影的艺术手法融合一起,感染力更强”,陈德林说。[4]

《腊月雷》通过诗歌化的抒情手法、淡化情节的叙事方式、细腻精微的心理刻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构建,有效调和了戏曲、电影和话剧三种艺术形式,在尽量缩小三者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银幕上展现戏曲艺术的美,给广大观众呈现出一部浸润着传统美学韵味的影片。

影片中,通过导演和摄像、舞美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在充分做到以陈德林等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基础上,将戏曲与电影的不同艺术特点有机融合,使得该片充分表现出了淮剧这一戏曲剧种的表演、唱腔、色彩和动作等方面特点,在传承表现淮剧“悲苦”剧种特征的同时,又完全符合电影写实性、镜头性、紧凑性、运动性的要求,基本发挥出了电影艺术的表达优势,使得《腊月雷》成为一部真正适应电影市场需求的影片,而不仅仅是陈德林等艺术家的舞台实录。

对戏曲电影而言,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其独特之处即在于观众的体验方式,主要关注于著名演员的演出技巧和唱念做打的功夫、美感。所以,在《腊月雷》中,导演和摄像充分尊重到戏曲表演的特殊性,为了保持场景的完整性,镜头多用中景和远景,形成了“长镜头”“慢动作”的整体风格。由于淮剧剧中最大的特征是“重唱功”,所以剧中在表现陈德林等人的大段唱词时,又采用了部分特写和近景,为淮剧留下了“陈派”小生演出宝贵的视频资料。

在时空表现上,《腊月雷》始终遵循着戏曲化的假定性时空观念,而非电影的逼真性时空观念。影片中,除了个别场景外,基本的叙事方式仍是以戏曲叙事的幕和场为基本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对戏曲结构进行了电影所需要的适度调整。在镜头切换上,全剧用水墨画面的方式串联起场次,既不使电影变成纯舞台纪实,又很好地保留了戏曲魅力的完整性,传递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探索了戏曲电影制作发行的“新模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重要特征在于它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近年来,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电影媒介传播保护传承精神,已被证明十分有效。所以,季国平认为,戏曲最经典、最重要、最传统、最核心的传承方式,就是师徒传承、家族传承,陈德林一家不仅是戏曲传统传承的典范,而且用电影的方式把它发扬光大,让人敬佩和感动。[1]

该片除了与传统戏曲电影的编剧、作曲和拍摄相比进行了创新外,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即以著名演员担任制片人和主演,个人出资并吸纳社会资本参加[5],充分借助地方戏传播地区的地域性资源,由民营制片单位组织拍摄,走完全市场化运作这一新的戏曲电影制作、发行模式,为戏曲电影的生存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银幕化,以及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从《百鸟朝凤》《腊月雷》等可以看出,留下民族文化遗产既是历史重任,又是一项时不我待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所以,将优秀地方剧种等“非遗”引入到电影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中,是戏曲等民族文化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所需,提高“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四、提供了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途径”

当前戏曲电影不为大众欢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戏曲电影题材、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上与时代的脱节。

《腊月雷》一作《清风亭》,此剧又名《天雷报》《雷殛张继保》。全剧围绕“孝”字,带有道德为本,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剧中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深深蕴藏着百姓心目中长久以来不朽的文化积淀。

由此可见,当前如果对传统戏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挖掘与创新,其同时做到大众娱乐和社会教育功能并非难事。

综上所述,淮剧彩色电影《腊月雷》作为一部戏曲电影,传承发展了百年华语电影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包容性特质和持久的文化生命力,以厚重的思想内涵、超强的演员阵容、新颖的编导舞美、传统的叙事手法、多样的表现形式、兼容的美学风格,融入了淮剧代表性传人陈德林及其家族对淮剧、对人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历史担当。作为沉寂已久的戏曲电影界的一部新作,《腊月雷》除了在突破戏曲电影传统方面的成就,其承载的淮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方面的启示,也应值得重视和借鉴。

猜你喜欢
德林淮剧戏曲
程德林:一个海外游子的圆梦之旅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台湾桃园德林寺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整形外科学专栏策划顾问夏德林教授简介
春雨沙沙沙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