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莱特电影中的日常化叙事

2017-11-16 06:10赵叶帆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克莱特日常化杰西

赵叶帆(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独立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包括史蒂文·索德伯格、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在内的一批独立导演纷纷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创作出不少低成本、高水准的电影佳作。理查德·林克莱德是这批影人中颇具实验精神的一位,他的处女作《都市浪人》以大胆的叙事风格和拍摄手法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这部电影并没有具体情节和具体主角,观众只能跟随片中人物的对话进行思考,看似随机发生的事件还原了真实的生活片段,代替被构建起来的电影情节,故事之间松散的联结却又共同指向了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与思考。

沿着这部处女作的脉络继续下去,不难发现林克莱特的影片中往往模糊了电影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在叙事层面上倾向日常化,无论是影片中的情节、人物还是时间呈现都没有明显的编排痕迹,不以明显的主观意图引导观众,这种纪实化的表达方式带来一种别样的韵味,其中蕴含的多重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一、日常化的时间表达

从通常的角度来看,电影中呈现的时间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序列往往有所差别,电影可以采取非线性时间叙事,也可以减缓或加速时间的进程。例如,慢动作的场景常与情绪的渲染有关,而快速剪辑能够营造一种紧张感。同时,一场电影可以有几小时、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只要观看者能够明白其中的因果逻辑,电影完全可以做到在时间中自由穿梭。

但林克莱特却很喜欢让电影中的时间与真实世界中的时间相吻合,他最广为人知的“爱在三部曲”跨越18年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和在电影中经历着同样的时间流逝,观众也得以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中产生不一样的感悟。三部曲的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上映于1995年,美国青年杰西在火车上偶遇法国学生赛琳娜,两位演员和他们饰演的角色都正当青春年少,一段浪漫奇缘就此展开。他们在维也纳度过了甜蜜美好的一日,可是第二天就必须分别,临别前他们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二人能否如约抵达,成就一份美好恋情?这个答案直到9年后才被揭晓。2004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上映,两位演员已经步入中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情感波折,此时更能够体会片中角色的心境。9年后的杰西已经成了畅销书作家,他在巴黎宣传新书时与赛琳娜偶遇,这本新书写的就是9年前那段往事,可是如今杰西已经结婚生子,赛琳娜也有了男友,二人在塞纳河上泛舟追忆往事,却生出无限怅惘之情。虽然二人都没有忘记彼此,但当年赛琳娜因祖母的葬礼而没有如期赴约,这份感情只能被默默藏在心底,此时再度相逢,他们谈起往事,最后在赛琳娜家中跳起一支舞,二人的故事能够就此被续写吗?在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时》里,答案终于被揭晓。时间又过了9年,两位演员已经年届40,伊桑·霍克有了皱纹,朱丽叶·德尔佩身材不再曼妙,影片中的杰西和赛琳娜也已结婚多年,他们像其他中年夫妻一样步入了琐碎的日常,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前两部中的浪漫与激情在这一部中沉淀为了看似平凡的生活,爱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消融在夜色之中。

“爱在三部曲”拥有时间的魔力,在18年的时间中,一切都在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但林克莱特巧妙地捕捉到变化中某种恒常的爱的本质,杰西和赛琳娜的故事好像是从两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截取出的片段,仿佛它已经不再是被虚构出来的爱情故事,而是对真实的复刻。观众之所以会对杰西和赛琳娜的故事有如此深的感慨,也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新的人生经历和感慨,杰西和赛琳娜已经化作日常中的一部分,18年的时光不仅仅塑造了这两个角色,更改变了所有人。林克莱特在一次访谈中坦言他与两位主演的生活经历都会体现在电影之中,在拍第一部影片时,只有林克莱特有一个几岁的小女儿,伊桑和朱莉都没有为人父母。18年过后,三个人有了8个孩子,他们都在岁月的变迁中变得更加成熟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为第三部影片的拍摄提供了很多素材。

林克莱特的另一部作品《少年时代》同样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导演用1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在《少年时代》中,岁月流逝的痕迹被影像呈现出来,无需特效,亦无需化妆,剧本根据男主角科川的真实生活随时修改,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被模糊。少年的成长史反映了真实的岁月流转,时间成为影片的表达主题之一,林克莱特所截取的日常生活点滴透射出时间对生命历程的深刻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变化在12年间发生种种改变,这种改变并无任何痕迹,而只是真实的呈现,这些普通的片段连缀起来,却给观众带来了很深的震撼,它揭示出一种更贴近生活本质的存在状态,在看似平庸的日常中揭示出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二、日常化的人物对白

林克莱特善于通过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人物对白构建了他们的性格,并组织了情节。这些看似松散、无明确核心主题的对话使影片的叙事贴近日常,令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从他的处女作《都市浪人》开始,喋喋不休的大段对话就开始出现在影片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借由对话建立,这些词句中包含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对白的作用在《录音带》这部影片中被发挥到极致,全片都在一间屋子中进行,完全依靠对话来推进情节发展。对话成为核心所在,也是理解这部影片所能依赖的唯一内容。对话中包含了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在影片的前50分钟,只有两个男人在唇枪舌剑地争论,原本是约翰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文斯的不良作风,后来却转变为文斯质问约翰是否曾经强奸自己的初恋女友艾米,约翰在逼问中承认了这个事实,结果他所说的一切都被文斯用录音带录了下来。之后到来的艾米得知事情的始末后,感到非常难堪,因为约翰实际上是她当年的暗恋对象,文斯为了满足一己之快完全没有考虑艾米的感受,正如同当年的约翰一样。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男性的自私与虚伪,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影片所呈现的全部内涵都借助对话之间的交锋而实现,全无复杂的情节。这种表达方式与日常情境十分贴近,没有戏剧化的情节,但在看似普通的交谈之中是情绪的暗流涌动。

“爱在三部曲”中的对白同样精彩,这部爱情经典没有搭设许多浪漫的桥段,杰西和赛琳娜两人在三部中分别徜徉于维也纳、巴黎和希腊小岛的风光中,但全部的风景只是作为对话的背景,二人之间的对话占据了每部影片80%以上的内容,对话本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他们想到什么聊什么,漫无边际地谈论音乐、哲学和生活,在对话中二人对彼此的了解逐渐加深,爱情的根基亦随之稳固。

善于在电影中运用对白的大师还有埃里克·侯麦和伍迪·艾伦等人,但他们与林克莱特有所不同,他们倾向于用喋喋不休的对话传递哲理,表达某种思想主张或批判态度,因此这些对话需要观众深入思考,从中挖掘内涵。而林克莱特影片中的对话则没有什么目的性,不为表达特定的哲理内涵,形式上更加自由随意,对话内容更贴近生活,观众由此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情节脉络,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人物情感。“爱在三部曲”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共鸣,必也有赖于此。

三、客观化视点的运用

对日常化叙事的凸显还体现在纪实风格的呈现上,在他的几部影片中,长镜头得到了大量运用,例如,在《都市浪人》中,摄影机跟随人物随意游荡于大街小巷之中,与日常生活中人们逛街的状态十分相似,不知不觉中融入他人的对话进程,毫无斧凿痕迹。“爱在三部曲”中,杰西与赛琳娜并未在一开始就被摄影机锁定,他们只是列车上的普通乘客,在这个相对开放的叙述空间内,二人没有被封闭在某一区域内,而是被放置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如火车、街头、酒吧等大众场所之中,其他旅客或路人与男女主人公处于同样的位置中,杰西和赛琳娜只是人群中的普通人。摄影机始终跟随着二人,成为客观的记录工具,固定机位长镜头的运用营造出客观化的视点,常态化的生活场景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实的体验,因此“爱在三部曲”实际上并不试图刻画一场浪漫的爱情传奇,而是试图揭示真实生活中的爱情的样态。

在《少年时代》中,林克莱特更加凸显电影的纪录性,他用12年的时间记录少年的成长历程,这一历程并非预先的虚构,而是与男孩的真实经历相勾连,它实现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融合。演员与角色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高度统一性,影片中拍摄的许多场景和地点都是真实事件的发生地,却并不因个体的独特性而丧失代表性,这部影片中的少年在成长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是很多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比如与昔日的朋友离别、家庭变故、初恋和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爱好,观众在观看男孩的成长经历之时,很容易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这种真实感带来了别样的情感共鸣,其核心就在于仅仅抓住日常性这一关键着力点。在《少年时代》中,很难发现摄影机刻意采取特殊角度拍摄,它尽量客观平实地展现日常生活的原始面貌,不让观众觉察到自身的存在,其客观记录的本质性被充分发挥。

林克莱特最新的作品《各有少年时》同样运用客观化的视点完整地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的氛围,这部影片和他之前一部展现70年代高中生活的《年少轻狂》十分相似,它讲述了一位大学新生在入学前与同伴经历的事情,影片情节本身稀松平常,无非是新生入学前的狂欢,但正是这些日常琐事刻画出了当时的时代风潮、社会氛围和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或许在林克莱特看来,让电影深入人心的方法并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设计,而是贴近日常的质朴表达,以客观化的视点进入生活,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情感共鸣。

四、结 语

多年来,林克莱特始终在自己的影片中坚持独立的个人表达,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他的电影没有大成本、大制作,却能够深入人心,用平实的表达方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能够用丰富的视听效果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庸常,令人感到新奇和震撼。林克莱特并不靠丰富的视听效果来完成故事的讲述。对他而言,日常生活中才真正隐藏了生命的本质,当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时,人们对真实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

因此,在林克莱特的影片中,不难发现他对日常化叙事风格的追求,电影不再具有那么强的虚构性,他在其中寻求一种进入日常的方式,电影中的时间与现实十分贴近,观众随着影片中的角色一起变老,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心境。在情节设计上,林克莱特善于采取去戏剧化的情节表达,依靠对白推动情节发展,在喋喋不休的话语中揭示他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层思考,这些对话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无异,却能够凸显出某种别样的内涵。另外,林克莱特习惯于选取客观化视角拍摄,影片中的主人公不被刻意凸显,只是融于日常情境之中,令观众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获得更真切的情感体验。

总之,林克莱特的种种尝试打开了电影创作的另一种方向,观众在他的影片中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克莱特日常化杰西
一条被熊贿赂的狗
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及其日常化管理研究
公众环境权利的诉求表达:激进化与日常化的内在逻辑解析
会交朋友的杰西
学会聆听
日常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新视角
善于倾听
巴黎再续前缘
希腊情浓时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