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句:苏式生活是个性化悠闲

2017-11-17 06:12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17年21期
关键词:云楼拙政园苏式

记者 陈佳慧

王稼句:苏式生活是个性化悠闲

记者 陈佳慧

生活有各个层面,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是“上层建筑”,但没有文化的引导,也就没有生活的味道。

所谓苏式生活,其实就是苏州传统文化下的日常生活。

苏州的人类文明史起源很早历史悠久,我们所说的苏式生活,主要是指明清以来在这座城市养成的生活方式。

要真正理解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不能看表象,而要深入到骨子里,简单说,那就是悠闲的精神状态。不能进入悠闲的境界,就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苏式生活。同样是吃面,我们不止要求吃饱,还要吃好,吃出文化来,同样是鱼,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烹调方法,让不同的鱼烧出各自的真味来,不但讲究香和味,也讲究色和形,这就是烹饪的艺术。大厨们做一道菜,前后要用不少时间,而食客吃一顿饭,也需要很长时间,如果草草了事,食不知味,那就不是苏式生活。

再说苏州园林,那是属于士大夫或有钱人的,也被推为最适合人居的生活空间。主人们有的是钱,更有的是闲,在园中过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吃饭,吃茶,赏花,绘画,吟诗,看戏,听曲,自享之外,还让客人分享。如果生活状态不悠闲,就不能领略园中生活的佳妙。例如清初拙政园主人是陈之遴,前后十几年,一直在北京做官,后来又被发配宁古塔,终其一生未见园中一花一木,因此吴梅村就借着拙政园中的山茶花,来感叹他的遭遇。相反的例子是顾文彬,他致仕后建过云楼,建怡园,悠闲地生活,有滋有味,否则哪来过云楼丰富的收藏。昆曲与园林有密切关系,晚明就以造亭榭、养家班、搜古玩为时尚,昆曲本来就是厅堂艺术,受众面相对较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园林和家班应该是关键词,园林中水的处理,就迎合了唱曲的需要,如拙政园卅六鸳鸯馆,就是听曲的空间。如果急急想做官,急急想发财,心态不悠闲,即使在听昆曲,亦不能“入戏”,自然也体会不到苏式生活的好处。

士大夫有士大夫的苏式生活,老百姓有老百姓的苏式生活。茶馆就是老百姓的享受苏式生活的地方。明清和民国时期,苏州的不少市民,或小有田产或房产,也就几乎没有什么事做,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泡茶馆”,有的甚至在同一家茶馆同一个座位,一坐就是一辈子。即使是需要劳作的农民、工人、商贩、伙计等等,也有“早茶晚酒”的习惯。四乡的农民,乘船上城,卖掉了蔬菜、鱼腥,就到茶馆里歇脚,听听各处的新闻,在他们就是享受悠闲的苏式生活。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州城内外的大街小巷,还开设了不少小酒店,那是只卖酒不烧菜的,只有几只冷盆,如豆腐干、花生米、素鸡、熏鱼等,当太阳落山、华灯初上的时候,酒店里的生意特别的好,不少市民都来吃筒黄酒,既解乏,又消闲,苏州人称这种吃酒为“落山黄”,可以微醺,可以沉醉,那是够悠闲的,这也是苏式生活的例子。

时代不同了,人的生存状态也不同,但苏式生活仍在继续。老一辈的且不去说他,即使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听一场演讲,看一场展览,欣赏一场演出,也是一次悠闲之旅,让这种生活方式持久地保持下去,成为常态,悠闲就逐渐成为一种必须,那么,你就是过上了苏式生活。

王稼句,江苏苏州人。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九十年代以来印书约九十种,今年出版的有《夜航船上》、《坊间艺影》、《纵横姑苏》、《吴门烟花》、《人间花木》等。

猜你喜欢
云楼拙政园苏式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苏州—拙政园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书 画
苏沪旗袍風情會 女性的苏式情怀和智慧2017年5月14日金庭復园
荷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