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诱惑

2017-11-21 21:27任东升高洋
世界文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约瑟圣经妻子

任东升+高洋

《创世记》记载了古希伯来民族成长过程中的四代族长的生平故事。始祖亚伯拉罕为上帝献子以撒、以撒迎娶利百加、以扫为换取双胞胎弟弟雅各的一碗红豆汤让出长子权、雅各更名以色列,生子十二个,由此衍生出以色列十二支派……其中雅各第十一子约瑟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成长、成功故事,占据《圣经·创世记》后半部,“约瑟的故事”甚至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成长故事”。其中最具色诱与抗拒情节的“约瑟与波提乏之妻”成为约瑟抗拒诱惑的标志,也成为西方艺术家着力表现的圣经故事场面之一。

约瑟的成长

以色列十二支派始祖雅各的第十一子约瑟,聪明出众、精于解梦,又受宠于父亲,而遭到众兄长妒忌。一日,约瑟被父亲派去看望在外地牧羊的哥哥们,哥哥们施计将其推入坑中。所幸一个路过商队将其救下,带至埃及,卖给法老的侍卫长波提乏。约瑟没有怨天尤人,为主人勤勉劳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波提乏的信任,被擢升为管家。约瑟英俊、健壮,尽心尽职。一次,寂寞难耐的波提乏的妻子见四下无人,引诱约瑟,扯住他的外衣,想诱之依从。但约瑟坚守内心,不肯辜负主人信任,断然拒绝了波提乏的妻子。她恼羞成怒,等丈夫回来后恶人先告状,说约瑟想非礼自己。波提乏一怒之下将约瑟关押监牢。在监牢里约瑟因为为法老解梦有功而获释,后被法老委以重任,被擢升为埃及宰相,治理埃及的农业。至此,约瑟经历了父亲宠儿、被推入坑中、喜剧般获救、被贩卖为奴、得波提乏赏识、被色情诱惑、被冤枉入狱、因解梦立功被法老重用的命运跌宕,也已从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懵懂少年成长为胸怀大志、治理一国的宰相。

奥拉齐奥笔下的绅士形象

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之后,出现了具有强烈宗教倾向的代表性画家——意大利的奥拉齐奥(OrazioLomiGentileschi,1563-1639),他的人物造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样式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描绘细腻,不露笔痕,富有质感和量感,即使描绘普通人物形象,也有着高贵气质。除此之外,奥拉齐奥受卡拉瓦乔的绘画风格影响,在画中使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他的这幅《约瑟与波提乏之妻》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

画中的波提乏妻子依偎在床上,整个右臂悬在半空,手中还攥着约瑟落下的外袍,除了身体中间部位还留有一些衣物作为遮盖,其他部位全都裸露出来。她被约瑟拒绝后,表情变得愤怒起来,眼神中也透出一丝恶意。而画中的约瑟则是年轻俊朗,像一名绅士。他在遭受波提乏妻子的勾引后,丝毫没有流露出慌忙之态,反而从容镇定,舍弃外袍,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离开房间。在掀起帘子的同时,还回头一望,其眼神充满了鄙夷与不屑,突出约瑟信仰坚定,丝毫不为女色所诱惑。

从画中可以看出,奥拉齐奥为地面加上了黄色方块状图案的装饰,对木床一角也进行了逼真的细节加工,又用厚床垫突出床的柔软度、舒适度,甚至在约瑟的鞋子和他落下的外袍上也加了条纹修饰。这样的描绘细致入微,使画面显得更为真实。波提乏妻子的身体上使用了亮色,她后面的背景部分使用了暗色,这一强烈对比,让波提乏妻子的身体显得更加突出。而约瑟正处于离开的状态,位于画面的边缘,身上的光色也稍微有些暗淡。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明暗对比、位置对比可以引导人们先把视线投放到波提乏妻子身上,再转移至约瑟一侧,为画面增加了一种欣赏的先后顺序感。画面中的帘子以红色上色,也与背景黑色形成强烈对比,使帘子有一种突起感,这一目的在于暗示观者圣经启示录中红色是淫欲的象征,体现画面中的情欲氛围。画面中的结构布局精巧,波提乏妻子和约瑟各站一边,中间空出了合适的距离,一个身体前倾,一个转身离开,两者呈现出分离趋势,但最后两人的眼神又汇聚到一条直线,传达各自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结构让画面具有了一种张力,也为观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乔凡尼笔下的道义形象

这幅作品出自意大利画家乔凡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之手,融合了多种绘画风格,不仅有威尼斯风格中厚实立体的人物造型,粗犷有力的人物动态和明快艳丽的色彩,还有卡拉瓦乔式的聚光与强烈对比,类似拉斐尔的流畅笔画、细腻造型和古典主义那精致严谨的人物衣着褶纹刻画。

乔凡尼采用一束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波提乏妻子的裸体,突出波提乏妻子的美貌。而这个方向的光线恰好将背景颜色变成黑色,与波提乏妻子身上的高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她更具有立体感。而柔美圆润的线条,丰满的身材,又让波提乏妻子具有一种厚实感。整幅画的细节加工精致严谨,波提乏妻子拉扯约瑟外袍的部分显示出了折痕与拉力,使其动作极其逼真。画作的色调明亮轻快,约瑟的蓝色外袍更是为整幅图增加了一丝活力和生气。

画中波提乏妻子头发金黄,梳着发髻,她的上身全部裸露,身材丰满优美,皮肤白皙动人,半躺在床上,用右肘撑起身体,一手拉紧约瑟的外袍,一手摸向约瑟的脸庞,其意图不良,但面带笑意,动作轻柔,像是在欣赏美好的事物。而画中的约瑟急忙闪躲,一边拦下波提乏妻子的胳膊,一边摆手拒绝,并把脸扭向一旁。在这幅画中,波提乏妻子的美貌是极大的诱惑,可即便是这样,约瑟仍然不为所动,一副道义凛然的形象。

伦勃朗笔下的自信形象

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以善于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而著名,他的人物画结合了瞬间的情节,刻画细腻,生动逼真,戏剧性强烈。他的这幅画作品描绘的并非约瑟坚拒波提乏妻子的情景,而是波提乏妻子向丈夫控告约瑟的画面。

这幅作品采用黑褐色和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弱化次要因素,再射入一束集中的光线,强调主要部分。画中的约瑟和波提乏被半隱藏在黑暗之中,波提乏妻子被暴露在光亮之下。一明一暗将这幅画面拉伸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空间,动态的波提乏妻子占据空间前端,静态的波提乏站于妻子身后,静态的约瑟立于空间的相对远处。这样的明暗对比、远近对比、动静对比突出了舞台效果的戏剧感。这幅画的整体色调为暗色,凸显出压抑的氛围,给人一种沉闷压抑之感,突出了黑白颠倒的主题,突出了约瑟生命低谷的沉重。联系圣经后文的情节,可以突出约瑟生命的戏剧化主题。

画中的波提乏妻子一手捂胸,一手托掌,像是在诉说自己的无辜与清白,她将大拇指指向约瑟,将食指指向约瑟丢下的外袍,像是证据凿凿,使约瑟无法抵赖。一旁的波提乏一手叉腰,一手倚床,弯腰站在妻子身后,他并没有像圣经中描述的那样,雷霆大发,而是面向前方,目不转睛,像是在认真聆听,又像是在辨别是非。而远处的约瑟只是侧首而立,双手交叠置于腹前,一副自信的神情,平静地听着波提乏妻子诬告自己,丝毫没有任何辩解的意图和求饶的举动。被诬告的约瑟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但他坚信清者自清,无需作无谓的辩解,真正的正义和公平迟早属于自己。这幅作品将波提乏妻子置于中心位置,旨在揭露波提乏妻子诬陷约瑟的罪恶。除此之外,还讽刺了波提乏是非不分,突出了约瑟抵制诱惑的坚定信念和坚信公平正义的高尚情怀。

凡米尔瑞希笔下的圣人形象

荷兰细密画画家威廉·凡米尔瑞希(Willem van Mieris,1662—1747)擅长客观、细节的描绘。这则故事出于圣经,具有宗教色彩,但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又具有一定的风俗性。威廉在绘画过程中兼顾了这两种性质。他在作品中绘画了大量的生活细节来加强画面的风俗效果,如精美的桌布,桌上的摆饰和水果以及正在吠叫的小狗,又用经过暗色处理的浮雕来增加了画面的宗教色彩。

威廉使用聚光效果突出两人纠缠在一起的画面。画中的波提乏妻子脱去了上半身的衣服,两手缠住约瑟,头几乎埋在约瑟腰间,由于约瑟的后退,使得波提乏妻子险些摔倒在地,此时的波提乏妻子两腿分立,稳住重心,她面带绯红,似乎意识到自己的窘态,但依然没有松手之意。而约瑟躲闪不及,被波提乏妻子一把抱住,他想用手阻止,但面对其赤裸的上身却不知该往何处下手,只好将手停留在半空中,全身用力向后挣脱。他脸上尽是无奈,但眼神中还流露出一丝怜悯,似乎不忍心看到波提乏妻子犯下罪恶,并想拯救波提乏妻子的灵魂。该画中的波提乏妻子投怀送抱,但约瑟不仅不被诱惑,反而想要拯救这只“迷途的羔羊”。这便突出了约瑟的圣人形象。

从画面布局来看,桌子在左,台柱在右,小狗在前,凳子在后,这四处生活细节的描绘撑满画面,避免了过多的闲置空间,这样前后左右的安排使细节描绘多而不乱,使整个画面更加饱满。在画作的右上角还画上帘子,帘子里边的台柱朝内一面着光,朝外一面背光,显示出帘子外部的空间处于黑暗之下,给观者营造出一种镜头从室外向室内的聚焦效果。

比起圣经“名妇”拔示巴(Bathsheba)这位被大卫王引诱并占之为妻的乌利亚之妻,“波提乏的妻子”是圣经文本寥寥数笔带过的无名女性。或许正是由于波提乏的妻子的无名,这个女性形象才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以上四幅作品描绘了约瑟在面对“波提乏的妻子”的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约瑟的优良品质。约瑟为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人类的情欲莫可名状却无所不在,人类渴求成长却难免遇见试探。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约瑟一样,要经历自己的成长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情欲是难以回避的欲望。圣经中约瑟拒绝色诱的故事情节,给后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猜你喜欢
约瑟圣经妻子
爷爷一定有办法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爷爷一定有办法
《圣经》经文中国化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