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训诂思想研究

2017-11-21 21:24王会伟
关键词:训诂严复

王会伟

摘 要: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柔合多种训诂学常用方法,以今训古,以中训西,重在以今时眼光重审旧时思想,旨在以中国思想解释西方理念,妙在使读者快速接受理解新学。本文以严译《原富》为例,深入探究严复的翻译训诂思想。以训诂学角度看待严译为进一步解读严复及其翻译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泼墨。

关键词:严复;训诂;翻译训诂;原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11-03

训诂学,即将古代的话语用现在通行的语言文字加以解释,使之通晓明白。翻译的本质与训诂并无二致,唯一的不同在于翻译涉及的是两种或多种语言间的相互解释。目前,学术界有学者分析研究训诂学与翻译学之间的联系。缪沐珍将训诂学与雅各布森提出的语内翻译对等,认为训诂是语内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语内翻译是训诂的必然结果。可以看出,学术界普遍认为训诂学只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作用,却忽略了训诂在英译汉过程中的价值与体现。早年间有学者批评严译是极度不忠实于原文的体现,但随后就有学者提出这是严复故意为之。严复与原著作者严译是不同国家的人,经考证,严复翻译《原富》的时间大致从1896年10月至1901年1月30日,两人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一个多世纪,这期间全球经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严复以原著基础,用今之实事训斯密时之见闻,打破时远的藩篱。此外,《原富》中出现的诸多经济学专业术语,对于当时闭关锁国多年的国人来说,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严复在翻译过程中以中国古事及思想训通这些“新鲜”术语表述,便于读者理解。

本文以《原富》译本为例,从训诂学的视角审视严复的译著,总结分析训诂学方法与思想在严译中的体现,并希望能够对严复及其译作的研究做出贡献。

一、严复与训诂

在亚当·斯密生活的年代,英国是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与世界贸易的中心,在各个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工业国。18世纪初,当法国和德国还拘泥于封建保守的家内工业与独立手工业时,英国正处在由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分工逐步形成,产业贸易日益发达,自由竞争与反对政府干涉经济的呼声越来越大。在深刻认识剖析这些经济现象之后,斯密氏著《原富》提出经济自由的思想,并反对传统的重商主义。甲午海战惨败,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国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严复提出维新变法,他企图通过翻译《原富》挽救中国日益落魄的经济体制。身为译者的严复深知“斯密成书于法人革命之前”和“去今百岁矣,故其所言多与西国今日之情异”的道理,认为《原富》的翻译“匡谬急于讲学”。因此,严复常常在正文译文结束之后附以案语,在其中道出斯密氏原著中过时的论点论据,并将今日之情形描述出来。在案语中通常会用明显的提示语句提醒读者今时已不同往日。

严复将训诂学以今训古的思想融入到《原富》的翻译之中,在不打破原著中心论的背景之下,通过案语层面的操作,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斯密氏的论据论点,对其所未见未闻之后事予以补充说明,进而对《原富》中的经济学观点做更深层次的释义,以达到“达用明体”的翻译之效。不仅如此,严复还将训诂学这种居今论古的理论模式加以改造,在案语中指出斯密氏原著的不妥不当之旧说,并附以“后贤之说”甚至加入自己的观点“匡谬”原著。这种做法不但赋予原著第二次生命,而且保证了译文的时效性,可谓妙哉。

严复希望通过自己的译书迅速救亡图存,激起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部戊·篇一·论君主及合众国家之度支》的案语中严复有“中西圣哲所论皆同”之云,这说明严复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某些部分实则与斯密氏之论存在相似之处。因此,严复的做法是用“古人古事”训释西方思想与概念,在充分总结消化先人思想的基础上,找出其中与西方思想概念相近的部分,并替代之。如此一来,目的语读者首先通过严译这座桥梁触及到西方“新鲜的”思想与知识,随后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大环境中逐步理解西方新生事物,从而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这其中严复将多种训诂学中的传统训诂手法融入自己的译文,“训”中学之精,“明”西学之体。

二、《原富》译本中训诂学方法的体现

从训诂的方式看,严译《原富》中主要涉及宛述,互训,遞训,据古训,考异文与浑言析言等6种训诂手法。严复将这些训诂方法的基本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翻译过程中,以中训西,以今时训古时,便于读者读懂译文。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往往很难只涉及某一种具体的训诂方法,通常是多种训诂法相结合,各自取长补短,以求译文能够迅速为读者接受。现就《原富》译本中出现的训诂方法逐一进行讨论。

一曰宛述,又稱义界,即就某事物的形状,颜色,性情,质料,功用,位置,时间等方面释一词之义。《原富》中充斥着大量如今为大众习以为常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却颇为“新鲜”的经济学术语。这些术语早已为西方大众熟知,因此在《原富》原著中并未对其含义做过多的解释。严复或音译或意译将术语用中文表达之后,需要就其内容,功效等方面添加文字予以解释。当时的中国读者并不了解这些术语,严复在译出原文的基础上,借助宛述的手法,在译文中对其进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

例1、斯密氏原文:The same statutes of apprenticeship and other corporation laws, indeed, which, when a manufacture is in prosperity, enable the workman to raise his wages a good deal above their natural rate, sometimes oblige him, when it decays, to let them down a good deal below it.

严复译文:业联云者,不使同业而贾者过定数也。徒限云者,不使同业而工者多新进也。endprint

例1重在論述商品的市场价格应供求关系的变动,在其自然价格附近来回波动,然而同行业竞争的出现会使得资本家利润变小,从而催生了同业公会和限徒令的产生。斯密氏原文并未谈及同业公会与限徒令具体的功能,因此严复针对“业联”和“徒限”的实质与作用,在译文正文中自然训出,旨在向读者普及经济学相关社会现象与知识,通过宛述的方式为读者答疑解惑。

二曰互训,即以古今雅俗南北之语,同义之词,相当之事,相译相训者。互训在严译中使用频率最高。斯密氏原著中谈及的某些经济社会现象与中国古代的某些制度存在相似性,严复便以中国古事来训西方欧洲今事。

例2、斯密氏原文:A monopoly granted either to an individual or to a trading company, has the effect as a secret in trade or manufactures.

严复译文:国家许工商以辜榷之权,其效与商秘市情,工私方诀等。

例2谈及国家的商业垄断问题,严复自知中西方都存在国家或逐利工贾通过控制市场中商品的供应量,谋取暴利的现象存在。“monopoly”今译为“垄断”,该词最早出自《孟子·孙公丑》第十卷:“古之有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然而,严复在译文并没有将其译为“垄断”而是以“辜榷”训之。“辜榷”之事始于西汉,于东汉年间大为盛行。《汉书·翟方进传》最早记录了辜榷之事:“贵戚近臣子弟宾客多辜榷为奸利者。”《汉书·张让传》中也有类似记载:“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由此可见,真正操纵辜榷之事的多半是一些豪门大族与富贾官僚。《资治通鉴》第五十八卷甚至提出了“豪右辜榷”的说法。反观《孟子》中的“垄断”之事,在当时的语境下,参与垄断的人似乎更多地指的是一些市场上的狡猾商家。相比较之下,“辜榷”的译法更加贴近斯密氏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通过查阅古书古籍,以找出某个词汇的确切解释的做法在训诂学中被称为据古训。严复以中国古事训晓西方今事,二者实则“义隔而通之”,不同的表层结构下蕴含着相同的深层结构,使得读者通过古事这座桥梁了解西方。

严复不仅以中国古事训西学,而且常在案语中以斯密氏所论审视当时中国国家形势与经济社会状况,并不时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让目标读者意识到大敌将袭,国难当头,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种以西理训中事的做法在《原富》译文的《部丁》与《部戊》两个部分尤为明显。在《结论商宗计学之旨》中,斯密氏在该篇开头谈及的国家进出口贸易之事引发严复深深的自省与思考,随即在案语中借斯密氏所论训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丑事,论不平等条约的弊端,进而将中国固步自封的劣政视为西方“所祷祀以求者”,希望在斯密氏的言语框架下,以自己针砭时弊的评论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

三曰遞训,即多个字词辗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遞训。在翻译过程中,严复或音译或意译或造词,首先将斯密氏原文中的某个概念译为汉语,之后利用中国自古长期存在且意义相同的事物来相互训通。此处所谓的意义相同,实则指的是相对的意义对等。每个词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意义,并不存在两个词的完全对等相训。因此,为尽可能地避免遞训自身的弊端,严复又在其中加入了浑言析言的训诂手法。浑言,别称通言,析言,又称对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近义词同中存异,前者强调近义词中相同的一面,后者突出近义词中相异的一面。借助遞训,严复巧妙地将西学中的概念与中国古代相似事物对应起来;随后通过浑言析言再将中西学区别对待。这种先打通再区分的做法也是严复“益明”翻译观的完美体现。

三、结语

从训诂学角度看待,严译为严复的翻译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严复将训诂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以中训西,以今训古,以他家之言训原著所论,使得斯密百年前的著作重获新生,以崭新的姿态再次站在世人面前。在翻译过程中,单独某一种训诂手法的作用远远不够。严复通过自己的经营,将多种训诂手法嫁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翻译训诂重在以今时眼光重审旧时思想,旨在以中国思想解释西方理念,妙在使读者快速接受理解新学。由此看来,翻译训诂的作用可谓大矣。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在不断努力向外扩散,逐渐形成了当今文化共享的世界大背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翻译训诂能够打破原著中心论的藩篱,真正做到语言互通,文化互训,思想互增。

参考文献:

〔1〕缪沐珍,训诂.语内翻译及其在典籍翻译中的作用——以《论语》英译为例[J].译苑新墰,2016(8):175-178.

〔2〕黄忠廉,陈元飞.从达旨术到变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98-106.

〔3〕张德让.翻译会通论[J].外国语,2010(9):66-71.

〔4〕杨宏云,包振宇.《国富论》当代复译版本批评研究[J].江海学刊,2013(6):210-214.

〔5〕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亚当·斯密.严复译,原富[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严复.胡伟希选注.论世变之亟[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In his translation, Yanfu takes the advantage of several common methods used in Chinese scholium to rectify the dead past with the living present and to explain western thoughts with ancient Chinese ideas. Transcholium holds importance to judge the old events with modern horizon and aims to elucidate western thoughts with Chinese ideology so that readers could interpret new knowledge with less time. This paper takes the The Wealth of Nations translated by Yanfu 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 his thoughts of transcholium. This research helps to provide a brand-new point of view to study Yanfu and his works.

Keywords: Yanfu; Scholium; Transcholium; The Wealth of Nationsendprint

猜你喜欢
训诂严复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