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鼓文化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探讨

2017-11-21 08:30陈俐君
关键词:缺失文化

陈俐君

摘 要:非洲鼓在西非音乐当中,连结着一切乐器、歌声、舞蹈的说话鼓,配合在地文化、生活习惯,在各地区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且为社会性、团体性的乐器演奏。作者希望藉由透过研究非洲鼓的起源、文化的特殊之处,以正视其引入我国后文化缺失的问题,并提出重建非洲鼓的鼓、舞、人密不可分的文化形态,能帮助其更好的在我国的流传与发展。

关键词:非洲鼓;艺术起源;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J6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45-03

在我国,非洲鼓(Djembe)因为携带方便,大概有80%都被流行乐团的鼓手拿来当作单纯的节奏打击乐器,只有20%会将非洲鼓当成专业的打击乐器或作为专业剧场表演的媒介。若询问大众对非洲鼓的想法,多数会联想到类似我国一些打击乐团的表演形式与乐器特性,将其视为单纯的打击乐器,然而非洲鼓,例如Djembe、Dundun等,在进行演出或作为传递乐音的媒介时,其背后所涵盖的文化意涵与意义,并非仅是纯粹的打击乐器而已。对于一个音乐形式而言,非洲鼓不仅仅是鼓,透过乐手打击,悠扬鼓声后所隐含的、与西非部落环环相扣的文化故事与其社会功能,且欲透过表演艺术的形式将这样的概念传达给参与演出的观众,才是应该重视的。

一、非洲鼓的艺术起源与发展

非洲鼓乐流传已久,最早可以回溯到公元五百年,非洲鼓最初是由铁匠手工制造的,它的形状长得像捣米的臼,两端开口,非洲鼓的一端以羊皮或牛皮包覆,双手拍击。而非洲鼓乐拥有纸笔记录大概是从公元13世纪的曼丁王朝开始,当时非洲还没被欧洲白人所殖民,而后来非洲西部被外来殖民者分成了现在的几内亚、马利、科特迪瓦、甘比亚、布吉纳法索以及塞内加尔。从此以后,非洲鼓乐就在各个不同国家发展成不同的鼓乐形式。

在埃及尼罗河贸易古道的引领下,非洲鼓不仅走进了中东,而且走进了世界各地。上世纪50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为了更好地宣传国家,Sekou Toure作为几内亚当时的总统成立了国家歌舞团——Djoliba,该歌舞团收集了非洲各地典型艺术将其搬到舞蹈上,并进行世界巡回演出,极大地增加了外部世界对非洲文化艺术的了解。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非洲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伴奏乐器,逐渐开启了其独立乐器发展之路。非洲一些国家专门对非洲鼓手進行训练,将非洲鼓推广到欧美各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非洲鼓一跃成为流行文化,吸引了众多爱好者。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推动着非洲鼓的进一步传播,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非洲鼓艺术。

二、非洲鼓文化的特殊之处

非洲文化通常又被称之为泥木文化,这种比喻的源头主要在于非洲传统社会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非常落后。传统黑非洲地区,因为人们不懂得烧砖制瓦,对于石灰之类建筑材料不知道如何生产和使用,不管是居民还是国王,不管是乡村农舍还是城市住宅,这些地区都统一通过粘土、畜粪和木材来进行建筑。这种落后的生产技术虽然给非洲生产力与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阻碍,但却形成了非洲特有的文化特征。很多非洲艺术品便由木料、泥土等制成,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与社会价值,比如非洲鼓。

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都能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袒露人的心灵。音乐不是舞蹈的全部,也并非舞蹈的核心,但不可否认的是,音乐对于舞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对舞蹈肢体的精采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幕后作用。音乐与舞蹈是非洲黑人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伴随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声,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跳起舞来。

西非传统的乐器种类大约有二、三十种,而打击乐器在非洲乐器中占据了中心位置,非洲鼓是西非曼丁音乐的灵魂,是最重要的打击乐器。没有鼓就没有舞,有舞就有鼓。在具有强烈节奏感的鼓声召唤下,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中广场,翩翩起舞。所以鼓被誉为是非洲音乐之王,传统的非洲音乐和舞蹈流露着一种自然与和谐之美,非洲音乐与舞蹈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能够看见音乐、听到舞蹈。人、舞蹈乐曲、鼓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动态整体,赋予各族的表演艺术一种感人的力量与美感。

如大师FamoudouKonate所言:非洲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不同:欧洲艺术音乐在演出时需要穿着正式、整齐,表演者是与观众分开的;而非洲音乐是需要观众一起同乐、一起感受鼓声传递出来的能量与爱。以上这些可能就是非洲鼓文化和其他音乐文化的不同之处。

三、非洲鼓引入我国后文化缺失问题

伴随着中国和非洲友好关系的拉近,从政治经济一直辐射到艺术文化领域。之后产生了非洲鼓在华的流行,真正在流行其实要从2006年中国非洲手鼓网论坛成立的时候算起。之后,一些非洲鼓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如:北京魔人布欧非洲鼓杂耍俱乐部、猴面包非洲鼓俱乐部、悦曼丁非洲鼓俱乐部等。发展初期多为一群人围着一个鼓,在野外随意地升起营火,集合各种打击乐器,形成鼓圈圈,后来由于网络逐渐发达,于是爱乐者开始在网络上找寻非洲鼓教学影片、在网站购买相关演出与教学视频;最后甚至出国寻访非洲鼓大师学习,而后慢慢地在我国推广非洲鼓乐,这个过程中,大家曾同心经营我国的非洲鼓大师营,而后因各自发展出不同特色,对于西非曼丁鼓舞文化诠释方式不同,于是分成了几个不同路线的非洲鼓乐团体。

虽然说分成了几种不同路线,但表演方式大致雷同:由两到三个非洲手鼓(Djembe)在舞台前方,三个牛皮大鼓(Dundun set)在后面。Djembe鼓手打鼓,配合非洲舞者的狂野舞姿,间或揉合歌曲吟唱。有时中间也会穿插时间不长的戏剧,增添表演的可看性,但基本上表演时都将焦点摆放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与节奏,以及视觉上舞者的肢体展现,对于所谓透过非洲鼓传达出西非部落的文化背景与乐曲本身隐含的意义、舞者为何配合该节奏舞动则没有过多着墨。

事实上非洲鼓表演要带给人群的感觉并不只是单纯娱乐、热闹有趣而已。在我国,因为不了解曲目背后的文化涵义,观众便很难一起同乐并融入表演中。在传统西非曼丁部落中,人们时常使用非洲鼓作为沟通工具,而不只是为了展现有趣、好玩的一面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于部落族人来说,非洲鼓并不只是娱乐或消遣,而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部落中,非洲鼓手(Djembefola)同时也担任着巫师的角色,他们知道大自然的时序,以告诉族人什么时候要插秧、播种、收割,祈雨;祈祷打仗的士兵胜利回归,又或者是部落里非常重视的割礼,都是由他们引领。仪式通常都以非洲鼓手带着鼓到部落中央,敲击出属于那个时序的节奏作为起头,人们便知道什么时间该作什么事。endprint

举其中一曲《Kassa》为例,这是属于农夫的节奏,Kassa字面上的意思是谷仓。在田里工作的期间及收成时都会演奏Kassa。在几内亚,比较粗重的农活都是交给男人,而田地通常都离村庄非常遥远,因此,男人会在田里待上几乎一整个礼拜。有些女孩会唱歌跳舞来陪伴他们,而鼓手会为了农人演奏整天,在农忙结束后,他们会举行名为Kassalodon的庆典。

就观看者的角度而言,我国非洲鼓团的舞台表演方式仿照几内亚国家鼓舞团形式,再依在地鼓舞团的人数简化与修改。与几内亚国家舞团以数字Djembe手与至少三位Dundun鼓手与数个舞者的基本表演形式不同,我过非洲鼓舞团为增加表演丰富性及可看性,并意欲让观众看到更多非洲鼓以外的非洲传统乐器,减少Djembe鼓手与Dundun鼓手的人数,增加其它如Balafon、Kora等旋律性乐器,并添加舞者人数,使舞台表演更为壮观吸引眼球。为此,这些西非部落乐曲背后的美丽故事与隐含的意义也就逐渐消逝。

然而对于该文化表演背景完全不了解也不熟悉的我国观众通常只是图个新鲜,观赏完表演只会觉得:“很热闹、很有趣”。由于演出内容已经删修简化为我国本地版本的非洲鼓舞演出形式,更常因此误解非洲鼓只是单纯的节奏打击乐器,同时也无法得知在西非部落弹奏特殊旋律性乐器的时机与原因,为此观看者就无从了解非洲鼓与旋律性乐器原本所被赋予的功能性。为了演出的方便性而删减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部落故事文化,徒留外在表演形式,导致观众虽然喜欢看表演,但无法对表演的内容产生共鸣,其文化背景也不受重视,流于浅显单纯的娱乐。

四、重建鼓、舞、人密不可分的文化形态

笔者期望透过对非洲鼓的起源与文化的探讨,使创作者们意识到当前非洲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能设计出仿照传统非洲部落鼓乐进行的音乐剧场表演,尝试改变现行的表演形式,让观众能融入表演,了解表演曲目背后深厚的文化含义。重现古老西非曼丁部落中,由妇女领唱,而后加入Dundun鼓手与Djembe鼓手的鼓声节奏,由此带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呈现出鼓、舞、人密不可分的文化型态。

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日本剧团Africa的表演形式。Africa:成立于2006年,为目前亚洲唯一一个采用剧场方式结合非洲鼓乐与舞蹈的团体,活跃于日本福冈地区,为日本非洲鼓界的指标性团体。下面以日本剧团Africa所表演的非洲鼓乐《一夫多妻》为例进行分析。

Africa选择的舞台形式独特,与一般大众所熟知的剧场不同,他们选择半圆形的剧场进行演出,以乐手站在后方制造主要音效,前面的舞者进行戏剧演出的形式表演。与多数我国非洲鼓舞团的演出方式不同,该剧团选择由故事串连起每个鼓乐曲,由于故事内容从部落的一天早上开始,为了配合戏剧演出,乐曲的选择速度通常不会太快,多数皆为中板。虽为戏剧演出,演員的动作经过精心设计后,能与鼓声制造出来的音效完美结合,例如敲门声、洗衣、捣米等,鼓手主要担纲配乐,有时也会与前方表演者互动,担任演员的角色,藉此展现西非传统部落的一天,并将部落精神与文化连同最主要的鼓乐舞作结合。

在表演形式上虽然基本上也是以Ballet形式演奏鼓乐,但由于带入剧情,并且能经由戏剧演出传达出曲目的背后意义,使观众在表演进行中亦能细细体会每个乐曲隐含的故事,藉此将传统鼓乐进行方式与Ballet形式融洽结合。比较特别的是,他们虽然是以传统部落生活为主轴,但又加上一些不同的元素,如:街舞、日本太鼓等等,结合自己国家的传统或流行文化,让观众更易对表演的内容产生共鸣,达到类似传统西非曼丁部落透过与日常生活贴近的鼓乐舞,跟在地文化产生联结的效果,使观众在观赏异国鼓乐舞同时又能深刻感受到其与自己国家文化相类似之处。

活动进行中观众可以自由加入歌唱、打拍子,在表演同时也随着故事逐渐成为作者期望的村民角色。表演由说书人出场,为整个故事主轴打下基础,说书人扮演串连整个表演的灵魂人物,首先由她带出故事,紧接在后的即是与该段故事情节相互呼应,经舞台剧设计者挑选原曲意与该段故事内容类似的曲子做演出,加强观众对于该段故事的记忆,并赋予随后的鼓舞表演意义。

当整个表演结束后,逐渐融入传统西非曼丁部落气氛中的观众,将会在精心安排下,以Dundunba Party同乐的形式,不知不觉中从观众的角色转换为表演者,身历其境成为传统西非曼丁部落的村民,跟随鼓手、舞者一同歌唱跳舞,达成作者当初设计本次表演的目的:带领观众透过故事与非洲鼓乐舞的相互配合,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整个乐曲的意义,并对该文化有初步了解,最后产生共鸣,在真正对西非曼丁文化有初步认识之下产生共鸣,享受西非曼丁文化的熏陶。

日本剧团Africa的非洲鼓表演,结合简单的戏剧演出,在每首曲目表演前,请一位串场表演者,或以说书人的形式叙述故事,或以歌唱配合肢体演出,先让观众对于接下来的表演有初步的概念,同时间让其余鼓手与舞者在台上演活部落日常生活的片段,待介绍告一段落,再正式进入妇女吟唱与整个曲目的展演,形成完整的演出,同时涵盖艺术表演形式、娱乐功能与文化背景教育意义,使观众不仅能一同感受非洲鼓乐的美好,也能更容易了解表演者想给予观众的故事文化,同时在表演中融入创作者本身想传达的理念。并期许观众在说书人带出曲目的文化背景后,得一窥隐藏于鼓乐之后的西非文化,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此异国文化,再与表演者融为一体,深刻体会西非曼丁部落文化,让日后非洲鼓的推广更为顺畅。这是值得我国非洲鼓音乐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谢海萍.中非鼓文化的特点与差异[J].开心:素质教育,2013(6):61-61.

〔2〕毕远鹏.浅析非洲鼓的艺术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26-227.

〔3〕娄玉慧.非洲鼓的“说话”功能及价值体现[J].北方音乐,2013(10):41-42.

〔4〕王涵洁.浅析非洲鼓乐在华的流行与分布[C].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3.

〔5〕吴尚勇.用心灵感悟非洲音乐之美——《非洲鼓乐》教学点评[J].中国音乐教育,2013(1):24-25.

〔6〕石泉.神奇的非洲鼓乐[J].乐器,2012(4):30-33.

〔7〕吴沛奕.中东民族打击乐器探讨-以达布卡为例[J].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硕士在职专班演奏组,2014.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In the West African drum music, is connected with the talking drum all musical instruments, singing and dancing, with the culture and habits of life, in the areas of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ways and play for the social group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gh the special study of African origin, drum culture, to the fac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 cultur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drums, dance, inseparable cultural forms of African drums, can help them better i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African Drum; Origin of Art; Culture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失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