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松滨相忆久 碧空千里展华笺
——代序邵长兴先生《志域求索》

2017-11-23 15:26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修志方志

柳成栋

辽海松滨相忆久 碧空千里展华笺
——代序邵长兴先生《志域求索》

柳成栋

我与邵长兴先生相识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初。此时正是首轮修志的高潮时期。邵长兴先生1984年步入地方志行列,1988年离休。离休后依然奋斗在方志战线。在三十馀年的方志战线上,邵老潜心志苑,笔耕不辍,广交朋友,善于助人为乐,甘做人梯,老而弥笃,鞠躬尽瘁,是方志界的前辈与著名的方志学者,更是方志界的良师益友,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三十馀年来,邵老为方志事业呕心沥血,为我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眸我与邵老二十七八年的交往历史,友谊的浪花泛起了阵阵涟漪。

我与邵老交流频繁是在1997年以后。当时他正在主编《中国当代志坛群星集》,“邵长兴先生曾向我赠诗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木秀林阴密,根深枝叶繁。兴安横郡北,松水绕城南。伟岸峰峦矮,坚贞冰雪寒。凌空欲展翅,椽笔写新篇。”当时我已年交天命,邵老却对我赞誉有加,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于是我回赠一首:“淡泊千山侧,纵横辽海间。新闻学业厚,史志路途宽。何言古稀老,挥笔若当年。捧出群星璨,编成大事鲜。”

由邵长兴先生主编的两集《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共收录全国首轮修志方志学者、志坛明星196人。首轮修志,全国号称有十万大军。其中曾涌现出像燕居谦、郑永立这样的修志先进模范人物,也涌现出了像杨静琦、欧阳发、李明等方志学家和黄苇、林衍经等一大批方志学者。他们为新编地方志工作、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方志学科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可谓群星璀璨,光耀志坛。为此,邵老立下了“谱群星辉我志苑,书伟业壮我中华”的壮志和为十万方志工作者立传的决心。我本人就是入传者之一。

对于邵老这一壮举《人民日报》述评曾称赞其“为十万方志工作者作传”。全国方志工作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我写了一首《读〈中国当代志坛群星集〉》的七律赠给邵老:

志苑东风一夜春,群星闪烁映寰尘。

承前启后两千载,继往开来十万军。

北斗拱辰河汉灿,雄鸡啼晓启明新。

职方学者专家萃,栩栩如生各有神。

邵老除为十万方志工作者立传外,对志坛诸老怀有深厚的感情。所说志坛诸老,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第一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曾三和副组长梁寒冰,指导小组成员董一博、朱士嘉、李志敏、牙含章、陈元方七位当代中国志坛的老领导。因为首轮修志,是志坛诸老,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开创了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他们不但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开拓者、领路人、一代宗师,更是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奠基人。特别是诸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精神带出了全国优秀的修志队伍。为此,邵老主动参加了《当代中国志坛诸老纪念文集》《董一博方志论文集》的编辑工作。其中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先生就撰写了四万馀字的《董一博从事方志理论与实践活动纪事》,令人感佩不已。

1998年我与宋抵合编的《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出版。为了扩大宣传,我请邵老写篇评论文章,邵老慨然应允。在1999年的大年初一,家家都在欢度春节的日子里,邵老完成了近4000字的《旧志整理的一大硕果——喜读〈东北方志序跋辑录〉札记》。完稿后,邵老将文章寄给我,信中写道:“评文草成,节前诸事繁杂,未及仔细推敲,可能有负重托,请尽情修改,倘外寄,可酌情加字。”事后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3期上。为了表示感谢我又写了《赠邵长兴先生》七律一首。

群星入传苦增删,两集成编聚马班。

沈水情深连黑水,千山岭秀壮鞍山。

序跋论罢光方志,文稿雕刊播宇寰。

大事年年难割舍,更期携杖再登攀。

其中首联是对其费尽心血,走南闯北,采访调查,挥笔疾书主编两集《群星集》的赞誉。颔联叙友情,颈联感谢他为拙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写评论,对其《邵长兴方志文存》(以下简称《方志文存》)的出版予以祝贺。尾联是对其自1988年始每年编写《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自1995年始每年编写《中国年鉴十件大事》活动的赞扬,而且希望邵老在其古稀之后继续在方志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我与邵老虽然都生活在关东大地、坐卧于白山黑水之间,但至今也仅有四面之缘。第一次相见是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地方志成果展览,我与邵老第一次相逢在展览会上。挚友相逢,促膝谈心,合影留念,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为记述这次历史性的会晤,我曾赋诗一首:

方志新编汇众葩,相逢展馆亦如家。

几回梦里飞辽沈,一夕书中聚帝华。

惟憾无闲同醉月,只期有暇共斟茶。

古稀偏使群星灿,惹得志坛映彩霞。

事后,邵老给我复信写道:“神交多年,终于在京相会,十分高兴,你英俊多才,前程似锦,望大展身手,多做贡献。”邵老的殷切希望,也成了我至今仍耕耘在志坛的动力。

我与邵老的交往,除了共同奋战在方志领域,更结缘于诗词。邵老曾任职于新华社,长于新闻写作,但也雅好诗词楹联,诗词虽写作不多,但对于诗词、楹联却特别耽迷。这是因为“诗言志”“歌咏言”所致。在他的《方志文存》和主编的两集《群星集》中都收录了好多方志界同人的诗词作品。方志界人才济济,文章大家、诗词歌赋能手不乏其人。以诗词抒发修志情怀,倾述修志人的甜酸苦辣涩五味,堪称志坛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为此,2000年我萌发了编辑一本修志人写的《修志吟》诗词集的想法。此事立即得到了邵老的大力支持。他回信道:“8月4日函并征稿启事敬悉。在当代志坛您建树颇丰,今又首创《修志吟》诗词集,实乃一大创举,一大志坛公益事项……方志系千古伟业,古今为之献身者大有人在,杰出者更是比比皆是。其超人才华,凛然正气;刚正不阿,秉笔直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等高贵品格、非凡业绩、至诚精神,感天动地,理当传之久远,而诗词恰恰是极好的表现形式。君之倡议必将获得海内外志界同仁广泛响应,成书与成功之日可待也。”

邵老还随信附上《文存》中集纳师友诗词联数十首,并写道:“一请详为指正,二供选用,可注明出处。如意定其中任何一位的作品,当专函特邀。寄来的征稿启事将广为散发,勿念可也。”可见邵老对《修志吟》编辑工作是何等支持。

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副秘书长单天伦、《中国地方志》原主编诸葛计和邵老等修志同仁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修志吟》终于与广大修志工作者见面了。

邵老家原来住在鞍山市新华街,也许因为他曾在新华社工作过,对“新华”二字有特殊感情所作出的选择,抑或巧合所致。但最赶巧的是2005年邵老家乔迁之后,竟搬到了鞍山市名为加伦花园内长兴街82号。仿佛街名就是根据邵老的名字所起。于是我乘兴写了《贺邵长兴先生乔迁长兴街新居》二首绝句祝贺邵老乔迁:

卅年修志结深情,梦去鞍山路几程。

难得乔迁逢巧事,大名竟与街同名。

古稀不辍笔勤耕,十件事中自有情。

最是天公晓人意,区街府第共长兴。

我与邵老的第二次会面是2006年秋。当年9月20日,邵老携夫人孙世俊先生来到黑龙江,我陪同他拜会了省志办有关领导,邵老向每位主任赠送一套《方志文存》。接着我又陪同邵老走访了大庆、呼兰、哈尔滨市志办。在大庆参观了石油博物馆,在呼兰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在哈尔滨会见了呼兰县志办原主任、《呼兰县志》主编姜世忠,哈尔滨电信局志办原主任、《哈尔滨市志·电信志》主编王玉利,接受了南岗区志办副主任王英华的宴请,同时邀请了邵老的老朋友《黑龙江史志》原主编梁滨久先生一同参加。我在全程陪同邵老的过程中,所到之处或交流修志心得、志苑趣事,或倾谈地方风土民情、开怀畅饮,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邵老在回信中写道:“听惯了您的高谈阔论,涵盖古今的逸闻轶事,包括某些志坛的精彩片段,再辅以诗词歌赋,真是精美绝伦。佐以美酒佳肴,更觉津津有味,诚为人间莫大享受,一旦离开,除感馀音绕梁外,便觉面前语言乏味,饭菜也为之失色了。未知何时再聚?”

2008年秋,迎来了邵老80周岁生日。我撰书了“长歌九域群星灿,兴业高山大事新”的寿联相赠。此联仍然是对邵老主编两集《群星集》和连续编辑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国年鉴十件大事工作的赞誉。岂不知邵老在继续完成每年编辑这两项十件大事之后,又于1999年开始每年编写《全国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述略》。至2009《全国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述略》已经整整编写了10年。《述略》是了解年度内方志学、年鉴学理论研究著作出版情况及相关动态的窗口。此前关于《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我曾写过评论文章,虽然当时受某种客观情况影响未能发表,不过却被邵老收录于他的《方志文存》中。这次邵老又邀请我为《述略》撰写评论文章,尽管我很忙碌,但一定不能辜负邵老的厚望,于是撰写了《方志学年鉴学著作提要与评述的新成果》的文章,发表在《黑龙江史志》2010年14期上,并为此赋诗一首:

冰城举目望千山,耄耋先生笔似椽。

大事精编廿馀载,新书提要十一年。

文存传世名华夏,续集刊成惠志坛。

日暮江龙犹唤雨,群星拱斗在心间。

2010年9月,我与邵老同时应邀参加纪念山西省新方志工作开展三十周年新方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邵老在太原实现了第三次会面。老友三晋相逢,并州叙旧,格外高兴。会后回到哈尔滨不久,便接到邵老寄来的于太原的合影照片,于是我又有诗相赠:

一帧飞至望鞍山,十载当惊两鬓斑。

三晋春风吹禹域,志坛硕果汇幽燕。

冰城把盏杯犹热,云水论文语更坚。

辽海松滨相忆久,碧空千里展华笺。

邵老不但潜心研究方志理论,并认真以大事的形式记录年度地方志、年鉴的发展历史,而且还十分关注谱牒学的研究,对与国史、方志形成三位一体的谱牒格外重视。邵老亲自参加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并担任研究会领导职务,同时还吸收我与北京社科院副院长、社科联原巡视员陆奇先生参加谱牒文化研究会活动。为此在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曾写了贺诗一首:

史志花放映辽东,十载征程忆雪鸿。

家乘千秋传后世,谱书百代认先宗。

血缘维系集团里,民族追寻九域中。

数典从来难忘祖,炎黄一脉总相通。

为祝贺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我又写了一副对联表示祝贺:

谱牒传承,沧桑递嬗载文明,五千年华夏长垂青史;

族群繁衍,瓜瓞连绵系支脉,十三亿炎黄同秉赤心。

2011年12月,由于邵老为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邵老被授予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我接到邵老寄来他披着红绶带的受奖照片,仔细端详,爱不释手。只见邵老精神矍铄,满脸含笑,笑容与头顶的白发相映生辉。真是“满头霜发沐秋风,历尽沧桑若劲松。志苑花开连谱苑,遐龄肩上又披红。”

邵老为人厚道,甘当人梯。情愿为他人做嫁衣。除两集《群星集》以外,据我所知,近年通过访谈形式又先后为郭凤岐、姚金祥、陆奇、任根珠、梅森、张桂江、王广才、牛军等多位位方志学者撰写了访谈文章。这些文章详细地记述了各位方志学者的修志实践与方志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同时还采访了我,撰写了《留得夕阳情似火,甘为志苑再添砖——访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柳成栋》。邵老在访谈篇首语写道:“柳成栋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方志界的修志名家,也是一位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楹联家和书法家。地方史志给了他营养,给了他力量,也给了他荣誉。我与成栋二十几年的交往和沟通,特别是1999年秋的京华相见,2006年夏的冰城重逢,2010年秋的晋阳聚首,使我对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每次诗书往来和频繁的电话交流,都使我获益匪浅。正如成栋赠诗所言:‘辽海松滨相忆久,碧空千里展华笺’;‘日暮江龙犹唤雨,群星拱斗在心间’。这是对友谊的称赞,也是对我主编《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的美誉。近三十年的修志工作,使得成栋极大地展示了自己丰富的学养和聪明才智,为地方志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邵老还对我退休后仍未完全离开地方志工作,依然心系方志,继续为地方志事业而忙碌着,工作着,发挥着馀热,散发着光芒,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在一次述职报告中我曾说过:“荣辱系于方志,得失系于方志,命运系于方志。方志荣,我荣;方志兴,我兴。”邵老认为这段话已成为经典,不但感动着他,也感动着每一位地方志工作者。邵老在访谈最后又说道:“如火如荼的方志事业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热潮中高歌猛进,十分需要您这种壮志满怀的勇士,十分需要您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默默奉献者。”并向我赠联一副:“文百篇,诗千首,著作等身,料是龙江大手笔;书万卷,墨一觥,豪情满腹,堪称艺苑小神仙。”

2014年拙著《长铗文丛续编》三卷包括《志苑杂论》《志馀琐笔》《退食吟稿》出版,邵老和陆奇先生又立即为我合作撰写了《志坛驰骋闻新论,诗海遨游放扁舟——柳成栋君《长铗文丛续编》(三卷)述评》文章。认为这三卷书的出版,是我的“夕阳红三部曲”。它的出版,犹如一场“当春乃发生”好雨,滋润着志苑、文坛、诗坛。为了祝贺《续编》三卷的出版,邵老还赠诗一首:

退隐林泉笔未休,文思泉涌兴犹稠。

志坛驰骋闻新论,诗海遨游放扁舟。

多彩多姿挥翰墨,亦文亦史写春秋。

斜阳满目芸窗照,把卷高吟独上楼。

同时赠联一副:

志坛之子,史坛之子,征文考献,著书立说创佳绩;

诗苑其人,词苑其人,啸月吟风,颂水歌山赋新篇。

邵老对我和整个方志界的同人,特别是方志界后学关爱备至,垂怜有加,令人感佩不已,终身难忘。

邵老自1998年出版了《邵长兴方志文存》以后,经过十馀载的笔耕积累,2011年,又有《志域求索》(以下简称《求索》)开始编辑成帙,准备付梓。是年11月28日,当时我听到这一喜讯后,立即赋诗二首表示祝贺:

其一

千朵莲花散清芬,卅载耕耘求索勤。

老骥啸风腾九域,佳篇溢彩壮千军。

群星璀璨光寰宇,大事新鲜记要闻

耄耋休言人己老,志坛犹在建奇勋。

其二

良师益友几多年,松水千山一线穿。

心系神州难辍笔,魂牵志苑少安眠。

嫁衣做罢功名弃,文献留存史乘传。

辽海仙翁成巨著,桑榆霞满可延年。

由于邵老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从不满足现状,致使《探索》不断增加内容,增加篇幅,反复校对,精益求精,致使该书至今还未能付印。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我们两个经经常用电话沟通《求索》编辑的进展情况,邵老同时曾多次约为《求索》题诗、题联,于是我写了一副长联,概括邵老在方志战线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身在鞍山,名逾辽海,看大事年年,精心记录,甘为他人做嫁衣,捧出群星璀璨,寰宇光照;

心连禹甸,笔写春秋,将新书部部,仔细钩沉,更使论著成提要,集成史册辉煌,志坛功垂。

有时,于电话中我们也常聊起家事。一次聊天后,我惊奇地发现,邵老一生坎坷,但他从来未向人透漏过。邵老曾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曾担任邵老《方志文存》主编的邵老的幼子山鹰于2002年英年早逝,年仅47岁。这给邵老多么大的打击,山鹰若在,《求索》应该早就顺利成书付梓了。但是邵老确顶住了精神的压力,掩埋住内心的苦痛,更忘掉了“艰苦、辛苦、清苦”修志的“三苦”,继续默默地在志坛耕耘,继续“苦中作乐”,并从苦中获得了“三乐”。所谓三乐,邵老解释“谓乐天之高,地之厚,人之和”也。基于此,邵老遂将自己书斋命名为“三乐书屋”。为此,我还为邵老的“三乐书屋”赋诗一首:

斗室风光好,芸窗岁月长。

缥缃映双目,志鉴满厅堂。

三乐驱三苦,两忧逐两伤。

辽东望华夏,伏案笑斜阳。

2013年欣逢贺邵老八十六华诞暨从事地方志工作三十年头,应邵老之约,我写了一首贺诗:

志苑笔耕三十年,夙兴夜寐未休闲。

鞍山纵马驰华夏,书海扬帆览地天。

大事周详垂伟业,群星璀璨载名山。

丹心似火情无限,烧透斜阳霞满川。

2015年8月,我应约为在沈阳举办的一个地方志培训班讲课,在沈阳曾给邵老挂过电话,问候邵老,因急于返回哈尔滨参加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未能赶赴鞍山去看望邵老,十分遗憾。此时我与邵老已有将近6年未见面了,听说邵老身体也不十分好,所以便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由女儿驱车带我赴辽东,抵鞍山,专程看望邵老。10月5日午后1时,我买了些水果,来到鞍山市邵老居住的加伦花园小区看望邵老,只见邵老拄着拐杖携夫人在小区门口迎接我,握手寒暄后,邵老夫妇便在小区旁的一家饭店招待我们一家四口共进午餐。邵老从家中专门带来了名酒五粮液供我饮用。由于邵老不饮酒,我独自饮了有四两来酒。美酒佳肴,大快朵颐,交谈甚欢。这次相见,是与邵老相识以来的第四次相见。此次见到邵老,虽然他精神依然矍铄,但却有些明显地衰老,而且已经步履蹒跚。我在邵老家中坐了将近半个小时,进一步促膝交谈,并与邵老合影留念。因为还要赶路,我便依依不舍地与邵老话别。回哈途中有感与邵老的第四次相见,便写了一首题为《国庆长假赴鞍山拜见邵长兴先生》的七律,连同与邵老的合影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

千里驱车己忘寒,只因访友到鞍山。

金风入室心尤喜,美酒开怀话未完。

耄耋犹看神矍铄,踌躇惟觉步蹒跚。

志坛往事知多少?卅载长留一寸丹。

10月9日午后,邵老挂来电话,约我为他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并云后半部分带有怀念的意思。前几天在鞍山相见时,虽然觉得他精神有些衰退,直至连续编辑已有二十馀年的《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国年鉴十件大事》和《全国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述略》均编到2012年便不再编写下去了。但我想即使这样,也不至于现在就写怀念文章,甚至想到身后之事。我感到,写一篇叙述与其交往的文章倒是必要的,既可弘扬志坛友谊,又可为志坛存史。但觉得为时尚早,而且自己暂时还没有时间,只能等等再说了。

在鞍山,与邵老交谈期间得知九月初七是邵老八十八岁生日,民间八十八岁称为米寿。回哈后,我便选择《千秋岁》词牌填词一首并书之寄往鞍山,祝贺邵老米寿:

菊花凝露,重九登高处,山尽染,红盈树。寒江澄碧水,鸿雁争飞渡。秋正好,鹤鸣泽野人同舞。米寿豪情吐,方志丰碑铸。星月灿,群芳哺。嫁衣缝厚爱,大事垂千古。神矍铄,遐龄未觉斜阳暮。

11月13日,收到邵老寄赠的《千山志》一册,里面夹着《方志人物———长兴珍藏师友寄语与诗词联》和《志人心声》。前者是邵老在三十馀年的修志工作中获赠71位志友、文友赠送的诗词、对联160馀首(副),《志人心声》收录了邵老为各省市地方志暨社会文化各界师友撰写相赠的对联近200副,请我帮助修订润色校勘,这邵老对我最大的信任,同时更说明邵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修订校勘后形成电子文本,遂于12月17日用特快专递寄还给邵老。

2016年3月17日、18日我连续给邵老挂电话,发现他身体软弱,说话气力不足,而《求索》仍未编校完。于是我劝邵老,在好好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尽快抓紧编校完文集,争取早日出版。如果自己身体支撑不了,可以找人帮助。8月15日,我再次给邵老挂电话,邵夫人讲邵老已经不能接电话了。自6月8日患病住院,29日出院,一直在家休养。邵老除原有的心脏病以外,又患有脑血栓,但因溶栓有危险而又不能用溶栓药物,现在只能吃点口服药维持。听邵夫人讲《求索》仍未最后编完。当提到以前邵老曾嘱托我写一篇记述我们二人友谊的文章时及为《求索》作序时,我说现在必须动笔了,为此邵夫人很高兴。于是我嘱托邵夫人将《求索》书稿电子版传来。由于邵夫人照顾邵老难以脱身,电子版迟迟未能传来。今年3月15日收到邵夫人来信告诉说邵老现在能吃东西,已有意识,但不爱说话,不睁眼睛,总拉着老伴的手不放。邵夫人讲《求索》长达300万字,分为春华篇、夏生篇、秋实篇、冬韵篇四部分,邵老执意请我作序。同时抄录了春华篇、夏生篇目录。不久印刷厂又传来了《志域求索》的电子稿,求人转换后,发现并非《求索》全部文本,但通过比对邵夫人抄录的春华篇、夏生篇目录已能够看出《求索》的全貌。

《春华篇》载有2001~2012年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2001~2005年中国年鉴十件大事、2006~2012年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2001~2012全国部分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要览。堪称中国地方志、中国年鉴编纂出版暨事业发展史。

《夏生篇》首先设有《志坛星空璀璨历代名家辈出——古今方志人物剪影》,收录了被称为“今日方志之初祖”的《华阳国志》编著者常璩,方志学的奠基人——清代章学诚,北京大学在校生参与修志第一人——傅振伦,个人精修县志并千里迢迢往返护送志稿的汪雨相,新方志事业的开拓者曾三、梁寒冰、董一博、朱士嘉、李志敏、牙含章、陈元方,鞠躬尽瘁的山西《交城县志》主编燕居谦,全国率先实现地方志工作立法的领军人物——秦安禄,方志系统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秦俊,无暇领奖的全国方志先进工作者贺继宏,锲而不舍的方志理论探索与研究者梁滨久,海峡两岸三地史志学术交流的使者,加拿大华裔著名历史学家林天蔚教授的小传。除此以外,重点收录全国方志学家、方志学者、修志骨干43人的传记、人物访谈文章将近50篇。其中包括董一博、傅振伦、邵文杰、杨静琦、黄苇、张桂江、仓修良、张伯龄、陈国山、苏长春、欧阳发、李明、王复兴、梁滨久、李景煜、黄光学、侯国隆、殷蔚然、苑广才、刘德一、郑正西、郁有满、周光烈、崔显山、张划、廖扬恺、单辉、诸葛计、李继隆、贺继宏、鲁德政、姚金祥、盛瑞山、王登普、梁滨久、梅森、牛军、林衍经、陆奇、王广才、郭凤岐、柳成栋、任根珠等。

为志苑存史,为志坛明星立传,这些文章均为邵老一人所采集编写。邵老早已把为十万方志工作者立传为己任。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广大方志工作者为编纂好社会主义新方志潜心志坛、埋头编修、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存真求实、甘于吃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直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品质、高大身影和光辉形象。这些文章均发表在全国各地方志刊物上,好多又编入《群星集》中。这是邵老甘做人梯、甘为他人做嫁衣、无私奉献的最集中体现。

《夏生篇》还列有方志人家属奉献精神礼赞上下两篇,从中看出,广大方志工作者之所以能够潜心修志,很重要一点是与家属的大力支持、无私奉献分不开的。这部分内容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情趣盎然,耐人回味。

《夏生篇》收录的《方志人物》《志人心声》中包括志坛感事感言、邵老致各地师友及各地师友寄赠邵老的诗词、对联。这些诗词联语中记录着邵老与方志界、文化界同仁交往的历史,凝聚着邵老与方志界、文化界同仁的深厚的友谊,闪烁着志友、文友之间那种至臻醇厚惺惺相惜的爱的火花,散发着朴素无华高山流水般的淡雅芳香。

《秋实篇》收录的是邵老为志友、文友写的书评、序跋文章。这文章篇幅都很长,可见绝非应付之作。不但体现了邵老的学术思想,也凝聚着邵老与这些志友、文友之间的友谊,因此,也搭起了邵老与这些志友、文友之间的友谊桥梁。

《冬韵篇》主要收录了邵老关于谱牒方面的文章,以及部分散文随笔。

可以说,《求索》是邵老继《方志文存》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方志文存》的姊妹篇,是当代志坛的重要史料和工具书,同时也是邵老从事地方志工作三十馀年的收官之作。其在起着存史、教化功能的同时,必将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深入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此代序,不成敬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同时祝愿邵老早日康复,《求索》早日付梓出版。

岁在丁酉六月二十三日

猜你喜欢
修志方志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