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皮划艇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证研究

2017-11-23 12:25景新秦馨李玮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6期
关键词:皮划艇训练方法专项

景新 秦馨 李玮

(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少儿业余体校 北京 100025)

业余皮划艇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证研究

景新 秦馨 李玮

(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少儿业余体校 北京 100025)

为了探索业余皮划艇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有效训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并结合皮划艇力量素质的特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也就是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和实验组采用核心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试验后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进行对比,以及实验前后两组成绩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两种训练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试图能够为业余皮划艇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现在从事皮划艇训练的运动员提供一些建议。

皮划艇 力量训练 训练方法

国外对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起核心力量的训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核心力量训练相较于传统的腰腹肌区域力量训练,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训练方法上,还是手段上都更加科学、严谨和规范,技术动作更具经济性、实效性。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训练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良好的实践操作性。激流回旋作为皮划艇比赛的一种,与静水皮划艇不同,其最大特点是无固定支撑,运动员需要依靠腰腹部的力量控制皮划艇的平衡稳定并快速通过障碍,核心力量训练是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非平衡的因素。因此,针对激流回旋的项目特点而言,这种训练方法更为合适。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认识激流回旋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特点,从而更快地了解该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的规律,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

皮划艇是周期性项目,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协调能力,动作技术呈周期性重复。皮划艇运动的动作要领,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运动员需要使用腰部发力。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是否舒展、有节奏,能否最大程度的用力都是判断运动员技术好坏的标准,这就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尤其是专项力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一种对提高业余皮划艇运动员力量素质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对提高其专项技术及运动成绩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本研究通过跟踪了解国家皮划艇队男子皮艇激流回旋项目3个月的核心力量训练,就两种训练方法进行了小组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同时,就业余皮划艇运动员如何进行力量素质训练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1 测试对象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本研究以朝阳区少儿业余体校的4名双人皮划艇运动员,平均年龄14.5岁,平均训练年限3年为测试对象。

1.2 测试设计

以朝阳区少儿业余体校的4名双人皮划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试验周期,实验中A组运动员马荣辰和杨子奇为实验组使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B组运动员杨海啸和刘星辰为对照组使用传统训练方法。通过对使用两种不同训练方法的两组队员训练前后的力量指标测试以及500m成绩进行对比。

1.3 数据处理

用SPSS软件对实验组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加以逻辑分析。

2 力量素质不同训练方法的对比

2.1 皮划艇项目中力量素质的特点

力量素质是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一种能力。根据训练要求可将力量素质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在皮划艇运动中,专项力量通过运动员陆上、水上以及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转换到专项上面,直接影响到拉桨速度和划桨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成绩。影响专项力量发展的几个基本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水平,即人体在特定的负荷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如果把速度力量转换到水上,表现出来的是拉桨的速度,拉桨速度越快,表现出来的专项能力就越强(但还需要强调一点桨的抓水效果)。

(2)肌肉与四肢躯干之间的协调能力。运动机体工作时,肌肉与四肢躯干之间互相协调的能力越好,对完成运动技术动作用的速度及体能的节省都有显著的效果。

2.2 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实验中使用了两种不同训练方法进行对比,一种是负重抗阻为主的传统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另一种是以悬吊法和绳梯法为主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传统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只注重四肢的训练,忽视了对人体核心肌群的训练,而且只注重单个肌肉发展,影响了肌肉间的协调发展,另外肌肉力量增加的同时肌肉横截面积也在增大。训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循环训练、间歇训练、负重抗阻训练、重复训练。琦肌肉的收缩形式有动力性等长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超等长收缩,静力性等长收缩等;其训练手段主要包括负重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以及克服阻力练习等,其训练手段是卧推、卧拉、单臂拉壶铃及抱头收腹等。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是以悬吊法和绳梯法为主的训练方法,其在训练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非稳定条件下对运动员的核心不为进行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躯干核心稳定性、平衡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预防运功损伤等方面来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效果。悬吊法是近几年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其主要训练器材是吊带,加上平衡垫以及杠铃的辅助,通过对抗自身及外界重力以增加力量素质的训练。其训练方式主要有开放式动力链——开链,即肢体远端不固定,且不受重(远端在固定的近端基础上移动);闭合式动力链——闭链,即肢体远端固定,且负重(近端在固定的远端基础上移动)。绳梯法则是利用绳索编织成梯形,通过不同节奏、频率、方向进行跑动练习的方法,其主要训练方式有踏步弹跳、一步一格、高抬腿和脚腕弹跳等。

表1 两种不同训练方法训练计划

表2 实验前A、B组成绩及实验后A、B组成绩对比

表3 A、B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成绩对比

3 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

我国自21世纪初正式将核心力量训练加入到经济训练中。2001—2005年处于萌芽阶段,在此阶段中,国家队相继开始进行尝试性应用。由于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解不足,导致专项体能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不明显。因此,对于核心力量训练一直都存在争议性。

2006年至今是对核心力量训练认识逐步成熟的阶段。随着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认识愈加成熟,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各项目的训练中开始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国内对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认识更加的科学、客观。虽然它的训练方法、手段以及评价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其整体效果仍是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取得了金牌第一的好成绩。在总结经验时,几乎所有的队伍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人们在过去单纯强调阻力训练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了对于力量训练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新的训练思路及方法。

陈小平在《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中认为,力量训练的核心是专项力量训练。发展专项力量不能仅仅依靠于负重的专项技术训练,更多的是需要改进“力量房”的训练,使运动员的训练练习无论是在负荷量、强度,还是在形式上都尽可能地接近于专项特征。另外,现代力量训练的另一特征是力量分类的精细化。它使得力量训练在训练任务、方法手段、训练要求及检测等方面愈加细化起来。

李山通过对力量训练过程控制问题的研究,找寻解决力量训练的瓶颈和专项化程度低问题的办法。

林华等人在《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一文中指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肩背部、手臂及腿等远端肢体上的肌肉工作效率,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十分注重模拟际运动的动态特点,能够符合运动技术的要求。

冯建军等在《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中指出,全身多个肌肉群在多个维度内同时参与运动,可以明显提高力量的传递、协调和控制肌肉的能力。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十分注重较为深层的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本研究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训练。腰腹部的肌肉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通过单一手段训练不足以满足其训练要求。因此,核心力量训练更应该强调综合的训练方法,更好地结合核心肌肉的力量、协调与平衡、灵敏和柔韧素质,从而使其更为精细地控制整个躯干。科学有效地增强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对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升、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身体姿势的保持是十分必要的。核心力量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质量,而非数量,科学的核心力量训练会使动作更加有效、高效。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内容的对比分析

从2011年5月—2012年9月,每周3次训练课,每次50min的力量素质训练,两组运动员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结合项目特点及自身训练条件,得出具体训练内容(见表1)。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成绩的对比分析

实验前后对两组运动员的专项成绩(500m×6)进行测试(s),测试成绩如下。

实验前:

A组:117.6、116.8、117.3、117.9、118.2、117.6;

B组:118.0、117.2、117.0、116.9、117.6、118.2。

实验后:

A组:115.7、115.1、116.8、116.0、116.5、115.5;

B组:116.3、115.4、116.1、115.8、116.9、116.3。

将采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测试数据,见表2。

由表2中实验前A、B两组运动员的成绩对比数据中得出p=0.784>0.05,说明两组运动员在实验前的成绩具体数据略有差距,但并不影响实验结果。可以理解为实验前成绩并无显著性差异,即实验前两组运动员的成绩处于同一水平。同样,实验后A、B两组运动员的成绩对比数据中p=0.349>0.05,说明实验后两组运动员成绩并无明显差异,依然处于同一水平。

由表3中的A组实验前后成绩对比可以得出p=0.001<0.01,说明A组运动员实验后的成绩对于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即实验训练期间成绩有大幅度提高。同样,B组p值远远小于0.01,说明B组实验训练期间成绩也同样有大幅度提高。

4.3 试验后实验组于对照组运动员伤病情况的对比分析

在训练当中,进行传统力量训练的对照组的运动员出现了腰部受伤的情况,但是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组的运动员身体状况良好。

5 结语

核心力量训练,不但丰富了运动训练理论,给目前正从事皮划艇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于教练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而且完善了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针对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以及核心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成绩都有显著性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以悬吊法和绳梯法为主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对皮划艇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促进作用。

(2)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伤病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核心力量训练不光对运动员身体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核心区的力量的同时,还对运动员核心部位的伤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陈小平,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2(9):99.

[2]李山.论力量训练专项化的结构[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

[3]林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66-68.

[4]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1):58-62.

[5]宋应华,董小卫.皮划艇专项力量训练内容、方法及调控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9(5):36-38.

[6]刘爱杰,袁守龙,曹景伟,等.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831-833,840.

[7]徐国富.业余皮划艇训练专项力量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485,490.

[8]叶志强,徐立波,曹永良.业余皮划艇训练专项力量的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1(12):91-92.

G861

A

2095-2813(2017)09(b)-004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041

猜你喜欢
皮划艇训练方法专项
冰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方法多元化的研究
有惊无险皮划艇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皮划艇上的小帐篷
透明划艇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