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获得的教学启示

2017-11-24 23:50周金微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政治课

周金微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获得的教学启示

周金微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高中思想政治课出现了几个变化: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而不是之前的学科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出现的这些变化似乎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里找到它的影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启示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教学启示

1 重视脑力劳动与科学智育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手脑进一步分工,造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记得中学老师和我们说过为什么会好好学习,就是因为家里的农活太重了,不想以后干农活,这意味着儿童从小习惯把体力劳动看作是不愉快、必须承担的义务。劳动不是一种需要,而是不得已的事情。脑力劳动多了,体力劳动就少了,这就产生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失衡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涉及到教学的目的,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尽量多的知识并使之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当老师在上课时考察学生的背诵情况时发现学生没有记住这些知识,往往教师会大发雷霆,或者是感到失望。为什么学生一定要记住这些具体的现象、事件、规律和结论呢?这些知识对学生的脑力劳动有什么用呢?这样地掌握知识,只是单纯地学习,而不是把智慧运用于独立劳动中去的智育。只有当知识是通过积极的脑力劳动而获得时,当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时,一定的知识才会成为促进人作好走向生活准备的因素。

在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老师讲完教学内容,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以为学生都懂了,后来发现问题一大堆;另一种是教师准备地非常充分,看着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教师以为学生都学会了,没想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发现学生其实什么都没有学会。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教师对智育没有很好地理解,第一种情况教师在开始讲之前没有向学生交代清楚,什么是必须弄懂的,思维过程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只有思维和思考有明确的目标时,才会成为脑力劳动。第二种情况教师错误地把脑力劳动看作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教师总是保护孩子们不让他们遇到任何困难,学生的问题越少,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结果学生实际上没有学会积极思考。那么优秀的教师是如何做的呢?首先教师会让学生弄清楚自己应当克服的困难,并把注意力都贯注到克服困难上。因为教师们懂得:详细地讲解某种现象、事件、规律,意味着不仅应当向学生揭示材料的实质,而且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同样详细的解释。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越多,他们越能懂得:抽象的概念是寓于具体的事物当中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的直观感觉向抽象的概念、判断、推论过渡,是使学生的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 研究和实践运用于教学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证明告诉学生,而是使学生有可能提出几种解释并在实际中寻找对所提出的每种假设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学生们的知识,不是消极地掌握,而是积极地获得。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可以在教学中采取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的能力,利用一些学习的机会,教师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的,需要认真分析大量的事实,比较和对比,把我各种现象间的联系,需要深入思考这些现象的实质。这种方法类似于杜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对自然现象、生产、人的实践恰当地采取这种研究方法,能促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努力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材料。

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学生的年龄越增长,学习越吃力。换句话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越差。当然学习成绩差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在于学习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概念去认识周围现实。因为抽象的概念、结论、推理不是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研究形成的,不是来源于实践,不是基于对事实的分析,而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的。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就像废物一样,得不到运用,这往往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而概括性的知识如果是通过对事实、现象分析而来,情况完全不同:学生知识越广泛,学起来就越容易,因为他已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对他来说概念只不过是某一方面的具体化而已。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概念性的思维活动与儿童周围的现实相联系,提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在劳动中教育人。

3 注重情感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注重知、行、信的统一。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行与不行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要信任孩子,深深地信赖他人,也能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失去信任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他会变得冷漠无情,爱说谎话,假仁假义。对于那些不懂得信任人,失去生活方向的人来说,教育者应该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灯。如何培养人的情感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脱离于社会而存在,在学校有很多同伴,在家里有长辈,亲戚……自己在他们心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也就是说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什么,他在别人心中留下了什么,又从别人身上留给自己心目中的是什么?评价一个人首先要认识一个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教育的技巧之一在于创造自己学生具有需要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有哪些呢?爱国、奉献、义务……那么该如何做呢?是高谈阔论标榜这些还是低调处事让这些情感潜移默化与人心?要少谈那些热爱人们的词句,而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满腔热枕地投入生活中去,创造欢乐。把这些情感作为一种隐秘的、不可侵犯的东西藏在心间。我们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做到潜移默化,真正把知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吴福生、张渭城、杨春发,译.北京出版社.

周金微,女,汉,江西瑞金,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思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

G40

:A

:1672-5832(2017)09-0074-01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政治课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10封被尘封的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
——译著背后的故事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