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革
——民国文人日常书法简述

2017-11-24 23:50方友辉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帖学信札新式

方友辉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传统与变革
——民国文人日常书法简述

方友辉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明清以降,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文化变革,1912年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这期间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变革当中,经历过清朝衰落和民族动荡的文人和书家们陷入了传统与变革的漩涡之中。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文人们的日常书写是研究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国;书法;文人;帖学

谈文人书法,首先要简要的回答一下什么是新式文人书法。所谓文人简单的说就是以文出名的人,新式文人就是指接受过接受过新式教育又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文人。而说到中国文人辈出的年代,从先秦诸子百家的鼎盛年代,到现在的物欲横流的年代或是其他,提起来唯有一个时期总是让人念念不已,那就是民国。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周作人……这些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依然独占鳌头的人。从小读着他们的文章,听着他们的故事,他们要打破传统的枷锁,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甚至说他们想要废除中国的汉字,把方块字变成拼音文字,而在这一切的背后。这些新文化的代言人,却又是在于传统文化学富五车,皆饱学之士。这里所说新式文人书法指的就是五四运动前后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新式文人所作的书法。

对于传统的继承“五四”的文人们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愫。这些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文人在传统侵淫已久,却又因为接受了新式的教育不堪被传统文化所束缚。但在无意之间流露出对传统深厚的功底,无论碑帖都有所深入,有着强烈的传统情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用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对传统进行着改变。

自古以来中国的书法就与文人的信札,文稿的是书写皆不可分。实际上在历代的法帖中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文人间的书信和文稿,从《兰亭序》,《祭侄文稿》开始的各类法帖都和书信文稿密不可分。而在这些书信中的创作风格多为传统帖学。在民国文人的雁来鸿往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帖学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传统的存在。民国手札的风格中,又多以行草书为主,或加章草。信札,文稿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书法形式之一也是文人书法展示其传统帖学底蕴的作品形式。民国时期自来水笔的普及大大的打击了书法在实用方面的功能,而当时众多的文人和学者在帖学传统上的修养和继承,在信札和文稿中得以体现。这与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传统一样,这样的信札和文稿成为了研究当时文人书法面貌的重要依据,也是当时在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文人们保持自己帖学理念的最好例证。上文所列举的三个例子只是广大文人中的一个小部分,他们代表着学习传统二王书风的一批民国学者这一类人。他们对于书法的态度并不是“余事”而是在自己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信札还是书稿他们都写的一丝不苟富有古韵,又不像清朝学习的董其昌,赵孟頫书风那样呆板。作为文人的闲情逸趣也能展示着这些作品中,让每一个信札都能看出作者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

1 马一浮 祖籍江苏绍兴,生于四川成都。其对于儒学,程朱理学颇有研究。后又鬻书刻字,观其手札,能强烈的感受到魏晋的风度和其对与钟王的侵淫之久,又可看出褚遂良的影子。他的书法不仅有着传统的内在,又有着文人独有的,文气和超凡脱俗。用笔一丝不苟,解体也是富含古意皆有出处。

2 马公愚 浙江永嘉(今属温州)曾在浙江高等学堂学习,后回乡任教。1919年组织永嘉新学会,1949年后为西泠印社社员等。工书法,篆,隶,真,草无一不精。草书初习王羲之而后又加入章草的笔意,使其草书气息古朴,富有传统。此一件信札是其佳作,以行书为主夹杂草书用笔沿袭传统帖学一脉。章法解体亦有明人的影子,与王铎小字作品甚为相似,尤其是最后一笔渴所写力道笔端,可见其功力之深。

3 梁实秋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梁实秋是一个极雅的人,所写的书业都是与雅有关《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这样的一个“雅人”自然不会忘记书法这一门雅事。这篇写给子贵先生的信札就能看出他的雅,虽是书信却也一丝不苟,直追魏晋,得二王风骨。写的是白话文标点皆有,也不妨碍帖学传统的体现。梁实秋还曾经写过一篇叫《书法》的短文其中写到了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

或谓毛笔式微,善书者将要绝迹。我不这样悲观。书法本来不是尽人能精的。自古以来,琴棋书画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几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画者未必皆精于书。艺有专长,难于兼擅。 当今四五十岁一代,书法佳妙者亦尚颇有几位,或“驰驱笔阵”、“其腕似铁”,或大笔如椽,龙舞蛇飞。我都非常喜爱,雅不欲厚古薄今。精于书法者,半由功力,半由天分,不能强致。读书种子不绝,书法即不会中断。此事不能期望于大众,只能由少数天才维持于不坠。我幼时上学,提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

由此可见梁秋实对书法的一往情深和坚持不懈,亦能看出他对传统帖学用工。此外在传统帖学的研究和理解中民国时期的文人走了更加远,介于当时考古中大量的简牍和敦写经的出现带给了文人一个全新的帖学世界。融和简牍,写经风格和传统帖学的人并不在少数。例如曾主张以拼音带汉字的钱玄同所写给夏宇众的信札,其书法飘逸自然颇有简牍的趣味,看来钱玄同的心中还是对中国的传统挥之不去。又例如新诗诗人汪静之所写给胡适的信件,青年时的汪静之在书法的水品上虽不如以上几位但其用笔自由洒脱也表现出了当时年轻人的个性,又可以看出当时年轻人对传统帖学的创新和继承。

[1] 《民国书法篆刻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2] 《民国书法人物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3] 《近代三百年学人翰墨·民国卷①》中华书局2013年3月第1版

[4]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方友辉(1991-),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研究。

G649

:A

:1672-5832(2017)09-0158-01

猜你喜欢
帖学信札新式
爱在人间
——弘一法师、丰子恺大师书画、信札手稿展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新式茶饮”,你爱了吗
大学生新式“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应用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旧时信札
致卫东先生(信札)
传统盛宴礼仪×新式古典设计
清远养拙碑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