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教子

2017-11-25 03:46陈泰山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16期
关键词:教子功名品德

◎文/陈泰山

许衡教子

◎文/陈泰山

据《元史》记载,少年时代的许衡正处在蒙古灭金、灭宋的战乱年代。一年夏天,许衡与一群人一起去河阳县,大家在烈日下行走,又饥又渴。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同伴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棵枝叶茂盛的梨树,众人纷纷争抢去吃梨,唯有许衡不为所动。众人问他为何不吃,许衡回答说:“主人不在,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众人都笑问:“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到哪里去找梨的主人?”许衡却回答说:“梨树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个故事至今仍经常被引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书籍。

许衡是元代初期的名臣,著名的儒学大师。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教育后代的家训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一首著名的《训子》诗中。“干戈恣烂漫,无人救时屯。中原竟失鹿,沧海变飞尘。我自揣何能,能存乱后身。遗芳藉远祖,阴理出先人。俯仰意油然,此乐难拟伦。家无儋石储,心有天地春。况对汝二子,岂复知吾贫。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致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斯言殆可书诸绅。”

许衡生活在宋金元沧桑巨变的特殊时代,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因怀念亡宋或亡金而不愿为元朝统治者服务,而许衡看到生灵涂炭、人心思治,遂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社会变化。仕元为官后,他说服统治者“行汉法”“施仁政”,为元朝制定了官制和礼仪等一系列典章制度。许衡告诫儿子,要正确对待社会变化,要加强道德修养。他要求儿子要以忠君济民为己任,不要贪图功名富贵,并要儿子将此作为座右铭牢记不忘。忠君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济世爱民的思想却在每个时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许衡在写给儿子的信里,也注重讲述一些读书做人的道理。他在写给长子许师可的信中写道:“《小学》 《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提,便令讲习,望于此有成,他书虽不治,无憾也。今殆十五年矣,尚未成诵,问其指意,亦不晓知,此吾所以深忧也。”

许衡是按照传统社会的人才培养标准,力求从小就注意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他对朱熹《四书集注》极为推崇,对儿子读这几本书“尚未成诵”深为忧虑。许衡在信中谈道:“我生平长处,在信此数书;其短处,在虚声牵制,以有今日。今日之势,可忧而不可恃也。汝当继我长处,改我短处,汝果能笃实,果能自强。我虽贵显云云,适足祸汝,万宜致思。”

许衡注重对儿子优良品德的养成训练。他强调,教育是“教人自上临下之道”,“上知所以临下则下顺,下知所以事上则上安”。许衡认为考取功名需要学习,但学习并非仅仅为了功名,如只将学习视为晋身之阶,那么即使获得高官厚禄,也会因心术不正而导致“谤怒于天下”,甚至“殆其生不能保”。他厌恶当时官场风气,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在他的教育下,许家子弟处世谨慎,自幼就养成了恪守道德准则的品行。《元史》称,由于这种从小的“养正”教育,“庭有果,熟烂坠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在这种优秀家风的影响之下,许衡的儿子都继承了他的品德,为官很有操守。

许衡不仅善于教子,而且善于育人。他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他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许衡通过传道授业,促进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中原文化在元代得以弘扬和传播。许衡的品德言行为人所推崇,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有当代学者这样评价:“时至今日,我们在为中华文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而自豪的时候,最不应该忘记的一个人,那就是许衡了。”

猜你喜欢
教子功名品德
铁匠教子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明在“知不足”
好学者贤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孟母教子
品德
吴秀波的“旅游式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