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管理者的七个行为习惯

2017-11-25 18:18涂满章
就业与保障 2017年16期
关键词:私心守门人李小龙

涂满章

高效能管理者的七个行为习惯

涂满章

一、激情

《中庸》有这么一段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实现自己天性的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尽知他人的天性;能够尽知他人的天性,就能够尽知万物的天性;能够尽知万物的天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跟天地并列为三了。

跟天地并列为三,这是多么崇高的目标和多么伟大的结果!而要实现这一结果,是让一群人实现天性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要让一群人实现共同的天性,首先是透过自己的真诚实现自己的天性而去感召人。

这与我们讲的激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做事情首先要有激情,才能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并且透过自己的激情,感染并调动他人的激情,迸发团队的整体激情后,通过大家的全力投入而干大事、成就伟业。

综观历史,每一位一呼百应的英雄人物,必定是满怀激情的人;环顾四周,我们身边能量大的人,一定会在内心洋溢着激情。没有激情的人,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大海,泛不起半点波浪。缺乏激情的人,经常在各种挑战面前颓然退下、举旗投降。

请各位管理者一定要谨记:调动人的工作激情,是管理者的基本使命。一个无法调动员工激情的管理者,万事休矣。

二、诚信

诚信是人和企业的基石。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没有诚信,不懂得基本的行为要求,就像大车失輗、小车失軏;怎么能行走呢?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意思是说:君子得到民众信任,才能动员民众;没有得到民众的信任,民众认为你是在刁难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才能谏诤君主,没有得到君主信任,君主则认为你在诽谤他。

诚信是一份心理合同,是一个非正式的契约。心理合同的本质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待。你许诺的时候,合同就在对方心中开始生效。如果许诺并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去兑现,等于将心理合同单方面撕毁,让别人产生失望,最后不信任你这个人。

恪守诚信,在团队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管理者办事忠厚诚恳、实实在在、说到做到,就会使团队成员产生信赖感,进而更好地达成团队合作;而轻诺寡信,一而再地自食其言,必然会引起团队成员的猜疑和不满,降低了团队士气,而影响最终的团队绩效。

言必信,行必果。真正的诚信是行而有果 言为果之始,果为言之归。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的“一诺千金”品格,才可感染人并使之愿意长期追随。

诸葛亮一生诚信,忠于承诺。在《出师表》中,他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他感激刘备的诚意,承诺跟随刘备。后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写《出师表》的时候,已经实践承诺21年。诸葛亮说到做到,为他的承诺用尽一生。这种浩然于天地之间的诚信,也成就了一个千古名相。

鉴照古今,一个人一定要让诚信来代表自己。老子说:“信不足,有不信。”诚信不足,有人便会不信任你。一个不能取信于人的人,是无法带领团队,更是难让团队取得成功。

三、责任

当一个管理者不断挑战自我,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就能争取到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不断获得成长,也能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自己拥有的天地也将更加广阔。

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管理者,更加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而任务完成后的那种成就感,会增强团队的归属感,让大家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拥有更大的信心,团队协作也能更高效。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这篇文章最先出现在1899年的一本杂志上,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几乎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把它翻译出来。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部分原文:

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

罗文拿到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的袋子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当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罗文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如何找到?”。故事无一例外地都在盛赞罗文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心态。的确,只有心态上负责任了,行为上才会主动,行动才会更加有效。

管理者敢于承担责任,首先体现在愿意积极主动地承担额外的工作,分担团队的压力与责任。其次,当发生问题时,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努力解决问题,并准备好避免问题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

管理者一定要记住:你在一件事情上有多负责任,意味着你在这件事情上就有多大影响力。

四、欣赏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之一,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其中的核心就是欣赏。因为企业是一个大系统,涵盖了生产、销售、市场、财务等不同的专业。不同专业的人才之间,如果用一个全面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肯定人无完人,找不到符合标准的人才 毕竟术业有专攻、人人有性格。但是,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就能从每个人身上找到闪光之处,再用最“合适”的位置来匹配,那么人尽其才就不是难事了。

春秋时,齐国有个名叫夷射的大臣,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被齐王视为近臣。一次齐王宴请,他由于不胜酒力,便到拱门后吹吹风。守门人曾受过刖刑,是个无脚之人,欲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对他很鄙弃,便大声斥责,叫他滚到一边去,还侮辱守门人是囚犯,不配向他讨酒吃!守门人想分辨时,夷射已悻悻离去,守门人十分愤恨。这时因天下雨,宫门前刚好积了一滩水,状如是人的便溺之物,守门人便萌生报复心理。正巧,次日清晨齐王出门见门前那滩不雅的水迹心生不悦,惊问守门人是谁放肆在宫门前便溺。守门人故作惶恐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曾经站在这里一段时间。”齐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赐夷射死。

听闻这个故事,未免一声叹息。为一杯酒而丧命的确可悲,倘若夷射能有欣赏之态对守门人,守门人能有欣赏心态对夷射,齐王能有欣赏心态对夷射,这三者中间有任何一人心存欣赏,便不至于酿成人命关天的悲剧。

尽管现实中没有欣赏心态几乎都不会有性命之忧,但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这种心态了 因为保持欣赏,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豪侠之士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不惜生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就是因为得到了别人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肯定。可见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可以激发出他人内在的力量,收获别人的激情和投入,能够引发积极的团队氛围,可以形成企业的向心力。

五、无私

《道德经》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正是由于领导不自私,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管理者应做到公、正、明、大。能公,则自然没有私欲;能正,则自然不存偏见;能明,则自然没有隐情;能大,自然深涵广博。伤害管理者形象的,莫过于私心莅事、私心断事、私心处事。平常人可以有私心,他的私心只局限在一人一身而已;管理者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失去了公心,失去了公心,也就失去了人心,团队将无法凝聚,而影响最终绩效的达成。

人活着肯定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获取目标、实现想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靠自私的方法得到,不择手段,唯我为先;一种是凭借无私的付出得到,成全他人,利人利己。两者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得到”,可过程不一样,带给别人的感觉不一样,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作为管理者,要做到公平公正而摒弃私心杂念、舍小我而具大我情怀,就要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加以修炼。一旦去私达公、思利及人的时候,团队正向的凝聚力就此而形成。

也请管理者一定要谨记:心存私心就无法凝聚人心;凡事为公,带领团队才会专业而轻松。

六、执着

《道德经》中说:“言有宗,事有君。”翻译过来就是说:言论有宗旨,办事有主见。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往往会让读者不知所云。说话像写作一样,应该做到“言之有物”,每一句话都传达了真实,简洁有力并且弹无虚发。如果只卖弄口才,或者东一句、西一句,让听话的人听得一头雾水,一定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做事情更是如此,要有目标,且有执着的行动,否则便会影响效率和效果。为了坚定地达到目标,必须避免出现被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称之为“羚羊思维”的东西。

一次,考克斯和约翰一起进行了一次凌晨穿越伦吉提大平原的飞行。景色非常优美,他们能看见大象、狮子和大群羚羊席卷穿过整个平原。他们的非洲导游注意到他们正盯着那一大群羚羊,便沉吟着说道:“羚羊的数量这么大,真是一件好事啊!否则,这个物种很快就会灭绝。”考克斯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笑了,然后指着一头停止奔跑的羚羊说:“你将会注意到那头羚羊跑不了多远了。它停下来,不是因为意识到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也不是因为它累了,是因为它太愚蠢,以至于忘记了当初它为什么要奔跑。它发现了天敌,本能地逃开,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跑。但是它忘记了是什么促使它奔跑,甚至有时候是在最不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我曾经看见它就停在天敌旁边,有时甚至向某个天敌走过去,似乎它已经忘了这是否就是几分钟前让自己惊慌失措的动物。如果不是有太多羚羊的话,我想这整个种群将在几个星期之内被消灭干净。”

考克斯听完非洲导游的描述,马上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很多人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而且为此也努力了一阵子,但很快就放弃了,理由是“这太难了,比想象中的难”,然后就永远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管理者带领团队要将事情做正确,明确方向并由此确定目标非常重要,也是做事的基本前提。不过为了避免上述所讲的“羚羊思维”,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歌德在《浮士德》中说:“始终坚持不懈的人,最终必然能够成功。”

七、远志

志不立者事无成。心存远志,永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必定会被眼前的鸡毛蒜皮而扰了心智。《道德经》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就是说:知道满足就等于富有,努力追求的才算有志气。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出生在美国三藩市。因为父亲是演员,李小龙从小就有了跑龙套的机会,于是产生了想当一名演员的梦想。可由于身体虚弱,父亲便让他拜师习武来强身。

一天,李小龙与一位朋友谈到梦想时,随手在一张便笺上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与家人将会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

写下这张便笺的时候,李小龙的生活正穷困潦倒。不难想象,如果这张便笺被别人看到,会引起什么样的嘲笑。

然而,他却把这些话铭刻心底。为实现梦想,他克服了无数次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他曾因脊背神经受伤,在床上躺了4个月,但后来他却奇迹般地站了起来。1971年,命运女神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他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均刷新香港票房纪录。1972年,他主演了香港嘉禾公司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的《龙争虎斗》,这部电影使他成为一名国际巨星,并被誉为“功夫之王”。199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20世纪英雄偶像”之一,他也是唯一入选的华人。

1973年10月,事业刚步入巅峰的他因病去世。在美国加州举行的“李小龙遗物拍卖会”上,这张便笺被一位收藏家以2.9万美元的高价买走,同时,2000份获准合法印刷的副本也当即被抢购一空,以致拍卖会的主持人大叫:“这就是你以后有必要把想到的事情马上写下来的原因所在。”

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迄今为止在世界上享誉最高的华人明星,与他少年时代就明确写下自己的人生志向并积极地付诸行动是分不开的。

从李小龙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其他人,不立远志,不足于成事,但立了远大志向,却没有执着的行动,照样无法成功。一个高效能的管理者,一定是有远大志向且不懈追求的人。

(作者单位:同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私心守门人李小龙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很帅气!小学生模仿李小龙秀健美发达肌肉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让“守门人”真正履职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大公无私
社区“守门人”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探讨
文化三维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