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意拳中的“六合论”

2017-11-27 12:39
武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形意拳拳种起点

王 欢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论形意拳中的“六合论”

王 欢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不同拳种因为逻辑起点的不同,在拳理上虽有相通之处,在风格上却独树一帜。所以,拳种是成就中国武术宏大精微气象的基本元素。鉴于此,找到一个拳种的逻辑起点,即是找到了该拳种的DNA,该拳种的其他所有内容皆是因此而生。就形意拳而言,我们认为“六合论”是其逻辑起点。故而,对形意拳“六合论”详加思辨,便成为我们深刻解读形意拳成拳过程、拳理奥义的重要手段。

逻辑起点 形意拳 六合论 中国武术

1 形意拳的逻辑起点:“六合论”

“六合论”在许多拳种中均有涉及,但它只是形意拳的逻辑起点,因为正是它成就了“形意”之名和形意拳风,对形意拳的创生和拳理拳法风格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其他拳种中,“六合论”尽管也很重要,但却绝不具有此等决定性意义。

1.1 “六合论”的本质要求:内外相合

“六合论”在不同拳种中多有提及,具体所指不尽相同,“在数目上也并不全然都是‘六’。如向恺然就讲过武术的‘五合’,并列举了两个不同版本的‘五合’”。[1]就形意拳而言,所谓六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以及外三合与内三合的进一步相合。具体而言,则指“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胯与右肩相合,右者与左也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可见,六合从本质上即是要求“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2]所以,“六合论”的本质要求即是“内外相合”。

1.2 “六合论”成就“形意”之名

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来,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即是李洛能(也叫李老农)。据史料记载,李洛能学成心意拳后,对“心意拳”拳名提出了质疑,认为心意拳的“心、意”本同一理,均成思于内;“肢体”,指形而言,属外。心意拳系由内与外的结合,即心意与肢体的统一来表现的。于是李老农首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并逐步确立了形意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的拳理,[3]且与车毅斋等弟子一起完成了由心意拳到形意拳的技法变革。从中可见,李洛能取“形意”之名的关键在于对“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的深刻把握,而此正是“六合论”内外相合的本质要求。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是“六合论”成就了“形意”之名,正如拳谱所言,“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4]

1.3 “六合论”成就形意拳风

拳风,可以理解为某种拳术的独特拳理和拳术的技术特点的统称。[5]“六合论”对于形意拳“手到脚到,齐起齐落,三尖相对,完整协调、劲力充实”等技法风格特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手到脚到”便显著地受到“六合论”“手与足合”之要求的影响。另外,“六合论”对于形意拳技术体系形成的影响也有据可依,如《形意拳拳谱》便明确指出,“夫十二形者,本诸天地化生而来也,素昔本为十形,原属天干气数也,后者扩为十二形,原属地支气数也,干数十,支数十二,……地之中数六,故气原乎地者,无不有六,六合为一,一阴一阳,故倍之成支,此十二形数之由来也,既有其数,而即取诸动物之特能,成为十二形”[6],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在形意拳由心意拳转变而来的过程中,“六合论”对形意拳十二形产生的影响。再如,《形意拳拳谱》在论述三才势时要求做到六合,并提出“六合是内外相合,内外相合即阴阳相合,阴阳相合,三才因斯而生焉。以后无论各拳,各形开势,皆用三才势为主”,[7]体现了“六合论”对三才势以及形意各拳各形开拳风格的重要影响。

2 形意拳“六合论”的文化依托:不隔主义

形意拳“六合论”并非凭空产生,其得以创生、发展并形成重要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始终强调的不隔主义关联紧密。

所谓“不隔主义”是指以“不隔”之思维去看待、理解天地万物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不隔”的传统,主导了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发展方向。[8]“不隔”而能成为“主义”,正在于“不隔”是可以通行于中国文化各领域、各层面的根本原则。“不隔主义”至少涉及人与人的“不隔”、人与物的“不隔”、物与物的“不隔”三个方面。[9]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宋明理学,对不隔主义尤其关注,如张载认为,“有无一,内外合,此人心之所自来也”(《正蒙》),即指“人心”具有“一”有无、“合”内外的“不隔”之能力;王阳明认为,“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王文成公全书》),也阐明了其“无内外”的“不隔”思想。而“六合论”的本质即是“内外相合”,此作为一种重要的“打通内外之隔”的“无内外”“不隔”思想,使得我们不得不认为明末清初“六合论”的诞生及其对形意拳的重要影响,当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不隔主义”思想的强烈渗透所致。因此,“不隔主义”是形意拳“六合论”的文化依托。

3 形意拳“六合论”的身体支撑:三节、四梢三心、五行

形意拳“六合论”作为一种理论与技术上的要求,付诸实践需要身体各部位的支撑。形意拳将身体相关部位用“三节、四梢三心、五行”的技术术语做出划分。

3.1 明三节: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三节,指梢节、中节、根节。从人身整体而言,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而言,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而言,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腿而言,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而言,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由此可见,人身处处有三节。所谓“六合”,即是指人身各处“三节”的相合。而实现“三节”视角下的“六合”,则须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如此节节贯穿,身体自然合一。倘若三节不明,则浑身是空。

3.2 四梢三心要合全

四梢,指发、爪、牙、舌,发为血梢,爪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惊起,可变化人之常态,正所谓“明乎四梢增神力”“四梢齐一身气足”。三心,指手心、足心、人心。“明乎三心生灵气”。因此,从“四梢三心”的角度来看“六合”,则需要发欲冲冠、爪欲透骨、牙欲断筋、舌欲催齿、手心要扣、足心要玄、人心要灵。总之,四梢三心要合全,正所谓“四梢三心归一体,运用灵活一混元”。

3.3 合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就人身而言,形意拳将其具体化为内五行和外五行。内五行指五脏: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外五行指五官:舌通心,目通肝,鼻通肺,耳通肾,人中通脾。从“五行”的角度来看“六合”,则“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如此才能“坚实其内,整饰其外”,内外如一,正所谓“五行合一见奇能”。

整体来看,“三节、四梢三心、五行”的身体划分已经从多种角度囊括了全身内外各重要部位,这些部位的整体和合才是身体最佳的“六合”状态。

4 形意拳“六合论”的技术实践:三种练法

形意拳有三种练法,即明劲、暗劲、化劲。练明劲之时,身体动转要和顺不悖,手足起落要整齐不乱,实质正是“六合论”中“外三合”的要求;练暗劲之时,要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实质偏重“六合论”中“内三合”的要求;练化劲之时,周身运转形象规矩仍为前两种,但顺其自然之程序,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勿忘勿助,一气贯通,正是“六合论”“内外相合”最佳状态的体现。

三种练法对应三种应用,亦为“六合论”的技术实践。明劲为有形有相之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暗劲有无穷妙用,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化劲有神化之功用,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5 形意拳“六合论”的文化理想:致中和

中和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所系。如《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想尔注》中亦有言,“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历史上,传统武术形成了多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如模糊性思维、历史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等,[10]整体性思维也体现出“中和”思想。基于此,形意拳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文化理想自然也是“致中和”。对此,形意拳大师刘晓兰曾指出:“形意拳之道无它,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11]孙禄堂也曾说,“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矣”(《形意拳学》)。形意拳“致中和”的文化理想,主要是由其“六合论”的逻辑起点促成的,因为不论是“六合论”“内外相合”的本质还是其“不隔主义”的文化依托,均是以“致中和”为文化旨归的。所以,“致中和”是形意拳“六合论”的文化理想。

6 结语

本文基于对拳种逻辑起点的探索,对形意拳“六合论”做了系统思辨。认为以“不隔主义”为文化依托的“六合论”是形意拳的逻辑起点,其以三节、四梢三心、五行作为身体支撑,完成了“三种练法”的技术实践,并在此实践中逐步实现其对“致中和”文化理想的追寻。

[1]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431.

[2]李洛能.形意拳拳谱[M].太原:太原市武术挖掘整理组翻印,1984:14.

[3]王文清.“形意拳”得名之来历[J].体育文史,1995(2):31.

[4]李洛能.形意拳拳谱[M].太原:太原市武术挖掘整理组翻印,1984:13.

[5]王 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6.

[6]李洛能.形意拳拳谱[M].太原:太原市武术挖掘整理组翻印,1984:45.

[7]李洛能.形意拳拳谱[M].太原:太原市武术挖掘整理组翻印,1984:36.

[8]李守培.中国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历史形成研究[J].体育科学,2016(12):77-84.

[9]张耀南.“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3.

[10]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5(2):81-89.

[11]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07.

On Xingyi "Liuhe Theory"

Wang Hua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Different boxing is different in the boxing theory as an independent school because of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lthough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style. So, boxing is the basic elements of Chinese Wushu grand achievements. In view of this, to fi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 kind boxing is to find the kind of its DNA, and all other content of the boxing are born from the DNA. For Xingyi boxing, we believe that the "Liuhe theory" (Six-Coopertaion theory)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do a detailed thinking of the " Xingyi Liuhe Theory", for the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Xingyi boxing, and its boxing theory.

logical starting point Xingyi Liuhe Chinese Wushu

G85

A

2096—1839(2017)3—0044—03

王 欢(197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形意拳拳种起点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的“新”起点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形意拳源流与发展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