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缓释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相关几个问题探讨①

2017-11-27 07:03李继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3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心理压力运动量

李继军

(川北医学院体育部 四川南充 637000)

医护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危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因而如何缓释这种压力,除了采取工作方面的相关手段和方法以及环境外[1],还应当引导和鼓励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对参与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良好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但医护人员还需弄清楚锻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公办医院医护人员。通过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基本工作压力状况以及涉及体育锻炼的相关专业问题,提出一些科学可行的体育锻炼相关建议。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制定医护人员心理压力问卷表和体育锻炼涉及相关专业问题问卷表,了解医基本工作压力状况和体育锻炼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专业问题处理情况。问卷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形式。

对四川省内公立医院40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89名,女性211名,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1.2.2 访谈法

根据调查设计需要,对问卷调查不能够了解详细的相关问题,进行现场访谈了解,以弥补调查问卷所无法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初中与小学学校场地与器材达标差异度进行x2检验。

2 结果分析

2.1 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现状

2.1.1 不同性别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现状

通过对400名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调查后,发现男性的心理压力的压力值高于女性,即男性医护人员的自我感觉心理压力较大,而相对而言,女自我感觉心理压力较男性较小。

对此种现象,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男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地位造成了男性在工作的同时,还需更多承担家庭的的责任。二是男性的好斗性或者说上进心更比女性强烈。这种性格的驱使下,男性在工作中,更加认真,更加积极,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久而久之,身心疲惫迟早会出现。

2.1.2 不同年龄段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现状

在被调查的400名医护人员中,发现20~45岁之间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这一年龄段医护人员自我心理感觉较差,心理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对此现象不难解释,因为这一年龄段医护人员正是人生奋斗的黄金年龄段,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方面,都需迎接各方面的挑战都非常多,长期处在这样工作状态中,心理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2.1.3 不同文化程度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现状

通过对400名医护人员的文化程度和自我感觉心理压力相关关系调查后发现,文化程度越高,自我感觉心理压力越大。对于此种现象而言,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高学历人才,对自我要求很高,很难学会自我放松调节,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求较高,长此以往,自会感觉压力较大;二是这些高学历人才多是在救治病人的同时,还要承担着科研任务,因此,在工作中,相对其他人员,他们相当于承担着双份工作压力。

2.2 医护人员体育锻炼相关专业问题情况

2.2.1 医护人员体育锻炼动机

体育锻炼的动机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密切相关,通过调查发现,有331位被调查者,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2.8%,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调节生活节奏,丰富业余生活。有69位被调查者,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7.2%,参与体育锻炼是目的不明确,仅是随朋友或亲人娱乐而已。

对此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医护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明确,利于工作和生活,充分利于了体育功能作用,利于减压,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仅有少部分的医护人员没有什么明确的锻炼动机,或者是参与锻炼是随机的,这一群体人群,不能充分利于体育锻炼功能作用,且极易退出锻炼群体,对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2.2.2 医护人员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特征

对受调查的400名医护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特征调查发现,81位被调查者,约占20.2%,参与锻炼的项目是球类运动;83位被调查者,约占21%,参与锻炼的项目是中国传统体育类项目;81位被调查者,约占20.2%,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是健步走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85位被调查者,约占21.3%,参与锻炼的项目是广场舞或健美操之类和力量性的项目,70位被调查者,约占17.5%,无固定项目或随机项目。由此看出参与体育锻炼的医护人员在依托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时,并没有集中在某些项目上,比较分散。换句话说,多数人对选择主要还是取决于兴趣爱好,没有考虑项目本身的难易度,多数人的选择比较大众化。

2.2.3 医护人员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和量特征

在对400名医护人员在每次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调查发现,有201位被调查者,约占50.2%,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在较大强度,运动量大多在1~2h左右,甚至时间更长;有81位被调查者,约占20.2%,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在中等强度,运动量控制在也在1~2h作用;有118位被调查者,约占29.5%,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在小强度范围,时间大致在30min~1h左右。对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半数被调查者在体育体育锻炼时,没有注意到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掌握都不合理。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缺乏锻炼常识,也没有时间去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且从主观上也缺乏对这方面的重要性认识。这部分人群的锻炼并能够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影响心情,也就自然影响了锻炼的积极性,动摇了良好的锻炼动机,不利于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不利于医护人群身心健康。

2.2.4 医护人员体育锻炼的频度特征

对于医护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调查,是指对参与锻炼的医护人员以一周时间为周期,即一周参加几次锻炼。通过调查发现,有322位被调查者,约占80.5%,每周参加1至2次体育锻炼;78位被调查者,约占19.5%,每周参与次数超过3次。由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周末进行1~2次锻炼或每周属于自己休息的1~2次时间段进行锻炼。

从科学健身角度出发看,每周仅进行1次或2次的体育锻炼,显然是不科学的,且对提高身心健康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进行体育锻炼的频次较少,且缺乏连续性刺激,难以形成累加效果,身体机能应激反映不够明显,所以很难达到提高体能和愉悦心情的健身效果。

3 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选择每次锻炼的运动强度和量

在单次体育锻炼中,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是一个反比关系,即当运动强度比较大时,运动量就应该相对变小。

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对锻炼者获得最终的锻炼效果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因素。强度过小,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强度过大,不仅对身心无益,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体育锻炼运动强度可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三个级别。心率一般不超过100次/分为小强度,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为中等强度,心率超过140次/分为大强度[3]。

体育锻炼运动强度越大,机体和心脏对运动刺激反应越明显,心率越快。一般常用最大心率百分数和运动中的实测心率监测体育运动强度(最大心率=220-年龄)[3]。最大心率是指人体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快心跳频率。

有良好运动习惯、体质好的人,可进行大、中等强度和小、中运动量相对应的结合模式进行锻炼;具有一定运动习惯、体质较好的人,可采用中等强度和中等运动量进行锻炼;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体质较弱的人,可进行中等或小强度和较小或中等运动量进行锻炼。以上这种搭配相对比较科学,建议大多数锻炼者采用,但实际锻炼过程中,少数体育锻炼者还需根据自身体能状况和健康状况,科学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以适应个体实际状况,这样进行锻炼更有效果,也更加安全。

3.2 科学安排每周锻炼的频次

体育锻炼效果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累积效应,故准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每周应锻炼3~7d,每天应进行30~6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或20~25min的大强度运动。

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运动负荷要小,逐渐增加每周锻炼的天数,但每天锻炼时间较短,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负荷,运动能力逐步提高。刚开始体育锻炼活动计划时,应选择自己喜欢或与锻炼目的相符的体育锻炼活动方式,以便激发和保持锻炼的积极性。如果每天锻炼一次,每次锻炼后要有舒适的疲劳感,疲劳感觉在锻炼后第2天基本消失。同样的道理,每周锻炼结束后也应当有这种舒适的疲劳感,否则应当缩减每周锻炼的天数或次数。一般来说,锻炼初期,应先增加每天锻炼的时间,然后再增加每周锻炼的天数。

3.3 科学锻炼应当规律坚持

体育锻炼就是给身体一定的负荷刺激,良性的长期刺激才能产生良性效应。因此体育锻炼需养成坚持的习惯,只有坚持习惯的养成才能释放体育锻炼的良好效能,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即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愉悦心情,心理健康,缓解工作压力。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加班或轮班的原因造成不能够有规律的坚持,这对于锻炼效果而言是微弱的,应当克服、坚持。事实上,当人在一种节奏中工作时,往往会容易感觉疲倦,换成另外一种节奏工作后,反而会感觉之前的疲倦不在存在,疲劳的工作之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其实就是能够起到这样一种作用。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心理压力运动量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通过图片看内心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
怎样掌握最佳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