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传统文化融入特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2017-11-27 15:23杨志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杨志萍

摘 要 浙江区域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浙东文化”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务实、坚忍、创新、自强的文化精神,这种区域文化传统已经浸入浙江人民的血液,使浙江一地自古人文荟萃,当代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浙江更是大放异彩,而将这种已被证实具有巨大价值的优秀区域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特教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文化环境、校外实践活动、校内课程教学等三条途径有意识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残疾人素质教育水平,有助于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进而实现残疾人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 浙江区域传统文化 特教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环境 实践活动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浙江区域传统文化源起与内涵

浙江一地自古文风鼎盛,隋唐之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随着宋室南渡,浙江杭州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代表浙江区域文化传统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浙东学派”文化就正式形成于南宋时期,源起于南宋吕祖谦、陈亮、叶适等,直至明清之际黄宗羲、全祖望、万斯同等将之发扬光大,四百多年历程,文化传统脉络清晰、特色明显,集中体现为“经世致用”、“开拓创新”“兼容并蓄”等,这种文化传统绵延至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积淀并表现为自强自立、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区域传统文化。

2浙江区域文化融入特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2.1特教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服务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平等享受教育权利,提高残疾人素质,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特教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上为特殊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好保障。而要做好特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残疾学生的思想特点入手,有的放矢。首先,残疾学生普遍较为敏感,有自卑心理。身体的残疾,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像身体健全的学生那样顺利完成某一方面的动作或思考,无法过上像他们所可以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正常学生那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当然,对于自己的身体残疾,残疾学生给外界传达了一种面对生活更有毅力的形象,但事实上,残疾学生也普遍存在一种怨天忧人的心理,抱怨命运的不公。因此,他们常会较敏感的以为别人会关注自己的身体缺陷,导致自己心理上较为自卑,不愿意与健全人交往;其次,相对自我和缺乏包容。残疾学生因为身体残疾,普遍从小的时候就被家人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爱,这在帮助他们从小克服身体缺陷相对较为正常的生活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特点,进入学校在与同学们相处过程中,就容易因为缺少包容性而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再次,心理焦虑,自暴自弃。残疾学生像健全学生一样,读书期间,也追求知识和理想,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好的人生,他们也想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某方面比健全人更好的能力,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在競争中处于劣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残疾学生因不能正确人生定位而出现思想上的焦虑,甚至自暴自弃,不能自立自强,更勿论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2.2浙江区域文化融入特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首先,务实能够引导残疾学生正确进行人生定位。浙江区域传统文化最明显的特色是务实,南宋永嘉学派薛季宣开创“事功之学”以来,“确实有用”的理念早已浸润了浙江人的血液,讲究实效注重创新的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功也使其价值意义早已得到证明。务实文化传统有助于残疾学生面对现实,理性分析,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做好人生定位,追求合理的人生目标。

其次,坚忍与自强有助于启发残疾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自强精神与浙江本区域相对严峻的生存条件相关联,而表现的更为突出些。在生存压力的驱使下,选择何种谋生方式和手段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实现基本的生存和生存的更好一点,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现实的最理性的选择,因此又体现为务实的一面。

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的现代精神是一种极强的生存奋斗精神,从物质自然资源上看,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在全国倒数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天津。自然资源的贫乏积淀出了极强的生存奋斗精神。因此,浙江人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逐步形成经济“一县一业,一镇一品”,浙江人走向全国各地,最终形成浙商遍天下的格局。无论浙江区域文化传统的“自强务实”还是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现代精神的“生存奋斗”都与残疾学生的生存经历和特殊教育的旨归高度一致。都能给残疾学生以同构性的启发。

再次,浙江区域传统文化中的另一显著特点包容性也对矫正残疾学生的性格缺陷有积极影响。浙东学派对明末清初文学发展中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冰炭难容的派别之争痛心疾首,抨击不遗余力。本着艺术宽容精神,他们竭力主张打破门户之见,主张不同流派、风格共存同荣。这种文学思想上的大度与豁达,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经文人世代阐发,包容性也成为区域文化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并影响着区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将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融入特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残疾学生树立正常的性格观念。

3浙江区域文化融入特教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

3.1营造凸显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在物质文化环境方面,以硬件设施为载体,传递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的符号,如在校园道路的命名上,以体现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特色的先贤为名,宗羲路,可在路口处竖立人物简介牌,介绍该人物在浙江区域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在精神文化环境方面,有条件可在校内开设浙江区域传统文化大讲堂,邀请文史专家前来开讲,如条件尚未达到,可设计“我的家乡先贤故事”为主题的学生讲坛,让来自全省历史文化名人所在地的学生首先学习并向其他学生讲述他们家乡先贤的故事,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化名人的印象,也在情感上拉近与文化名人的距离,形成学习文化名人传承的文化精神。同时,也可以定期组织残疾学生观看浙江传统文化主题的纪录片。通过营造凸显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残疾学生耳濡目染,浸淫在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3.2设计体验浙江区域文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可使业已接触的文化观念在实践中加深印象,最终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校团委组织的活动中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比如,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校团委可确定浙江区域传统文化传承调研为主题之一,让学生组队走近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尤其是浙东学派文化名人故居或纪念馆等,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名人的思想魅力。也可主动与浙江知名民营企业或产业集聚地相关管理部门对接,由残疾学生组队在社会实践中走进知名民营企业或产业集聚地,切身感受当代浙江人在区域传统文化影响下,坚忍不拔,敢于创新,务实奋进的创业史,促进他们立足自身实际,敢于直面现实,自强自立,创新发展的思想升华。

3.3课程教学中融入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课程教学可以直接向学生传递思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应首先自己具有一定的区域传统文化修养,从思想上重视将浙江区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课程中,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应以生动有趣的形式结合古往今来在文化传统影响下的真实案例,强化课程的吸引力,将自强自立、坚忍不拔、开拓创新、兼容并蓄等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巧妙的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思想政治课方面,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清楚认识到,浙江区域文化传统中的“经世应务”实学精神正与1992年初由邓小平南巡时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相一致,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表明,正是因为在生产力发展中秉承“事功”,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所以浙江的经济建设才不断作出许多创新之举。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浙江区域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在特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宣传、继承并发扬浙江区域传统文化对于培养残疾学生的人生品格及素养具有可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第一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 沈善洪,费君清.浙江文化史(第一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