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波努河》中的模糊语言

2017-11-27 13:26余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修辞文学

余姣

摘 要 模糊性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属性,是人类思维本质的特征之一。语言作为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载体,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特性。在文学创作中,使用模糊言语可大大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性和趣味性。笔者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现象,可以研究模糊语言的文学价值,进一步增强文学和语言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波努河 文学 修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1979年,伍铁平先生在《外国语》发表论文《模糊语言初探》,这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模糊理论的出现,为文学语言的运用和阐释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模糊语言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中的运用,可以达到有效增强文字的概括性、灵活性和语言穿透力的效果。在民族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波努河》这一著作中,语言模糊的现象俯拾即是,而且《波努河》是瑶族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模糊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这部作品,有利于进一步鉴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理解其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其他少数民族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关于模糊语言

1.1模糊语言的概念

在解释模糊理论时,伍铁平教授在《模糊语言学》中认为,模糊是“因为对客观事物无法精确划定界限而产生的模糊性。”他还引入了语义学的奠基人皮尔斯(Charles Peirce)在1902年给模糊性下的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地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一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的,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的特点就是模糊的。”

为了进一步解释模糊语言,伍铁平教授在《模糊语言再探》章节中引入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的话,即“在语言(语音、语法和词汇)中”“明确的只是极端的情况。过渡的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本是游移不定的。正是这些模糊的、游移不定的现象应更多地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

由此可知,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词语存在界限不清、类属不明,在意义上不明确,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

1.2模糊语言在文学中的价值

模糊和修辞是紧密联系的。伍铁平在语言的模糊性和修辞学一章中提到,模糊是修辞中常用的手法。在修辞中,模糊能起到精确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例举了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中对主角皮却林的描写:“他中等身材。他那匀称纤细的躯干和宽阔的肩膀,表明他生有一副强健的体格,能经受流浪生活的种种艰苦和气候的变化。”如果把这句话改成“他身高1.7米,腰围75公分,肩宽50公分,体重70公斤,能经受气候从零下40℃到零上35℃的变化”,文学味儿便丧失殆尽,变成索然寡味的体格检查表,而不是对人物的生动描写了。这类例子在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所以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派很贊赏词的模糊性。象征派的代表、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曾说:“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文学作品用模糊语言所塑造的形象,形态朦胧虚幻,若隐若现,但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根据模糊语言描绘的特征在脑海里构成相对具体的形象。模糊语言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贡献,是明晰语言远远不及的。因此,研究文学作品的模糊语言,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波努河》中模糊现象分析

在《波努河》一文中,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模糊性,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意蕴。接下来笔者将主要从人物、情节、语言、修辞等方面来论述其模糊性。

2.1模糊与人物描写

文学的模糊性是通过文字和模糊意境多方面矛盾的个性展示,尤其是角色的塑造,通过外貌、说话举止、心理描写等手法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2.1.1外貌描写

(1)那圆圆的脸蛋,那红红的肉色,那大大的眼睛,那浓浓的眉毛,映在水里。有一种柔和美,有一种鲜嫩美,有一种野性美。

(2)她那椭圆形的脸,那卧蚕似的眉,那略高的鼻子,显得十分秀气。那天然的美,那可爱的幼稚,那自然流露出对异性的吸引力。

(3)第一个男人,瘦削个子,脸色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苍白,一对眸子闪着彬彬有礼的光,热情的光。未曾开口先微笑。

(4)玉梅看着第二个男人,身体长的挺结实,结实到过早地发胖。但是,那闪着油光的脸,那闪着明亮的眼睛,那四四方方的宽脸膛,和整个身子相配,也还匀称。

句(1)和句(2)是描写作品中两个女主人公玉梅和玉竹的。作者运用大量模糊的形容词如“圆圆”、“大大”、“浓浓”、“略高”来形容她们的长相,尤其是“柔和”、“鲜嫩”、“野性”、“可爱”等模糊形容词,为读者提供了美好的想象空间,使其形象跃然纸上。句(3)和句(4)则是以玉梅的角度,对华夏公司总经理郑万明和副总经理杨成和的长相描写。作者同样运用了模糊词语来形容他们的长相,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此处使用模糊词语带来的审美效果,是那些精确词语远远不及的。倘若作者用精确具体的词语来描写人物的脸有多长多宽,眉毛多少寸,眼睛面积多大,那么作品中的人物将毫无美感可言,且作品变得索然无味。

2.1.2说话举止

(1)“今天没有风,祥云怎么会吹来?今天没有云,喜雨怎么会降来?你是不是走错了门。”玉梅妈说着,心里乐滋滋的。

(2)陆亚邦老人猛吸一口烟,那烟雾便把白发笼罩住:“风是有了,云也有了,陆斌的爸说,要我取你家的花种到他园子里栽,陆斌的妈说,花开了,莫等黑锋抢先来。”

句(1)是作者描写玉梅妈看到陆亚邦老人后说的话。由于她已知晓老人的来意,故而用了模糊而委婉的语句来询问老人。这样描写既体现了波努瑶族委婉含蓄的民族特点,又将玉梅妈欣喜的心情十分传神的表现出来了。而句(2)中老人仍然使用模糊的语句来表达来意,尤其是“猛吸一口烟,那烟雾便把白发笼罩住”这一句,既创造了模糊朦胧的意境,又通过模糊词语将老人的形象进一步具体化。endprint

2.1.3心理描写

(1)玉梅没有直接回答他,心想,小姐是我,小妹也是我,反正上无姐,下无妹怎么叫都行。她也笑着点了点头。

(2)天晓得郑老先生是个什么模样呢?是满面红光,身材高大,两鬓斑白,和蔼慈祥的老人吧。她一面挤在下车人的行列里,一面猜想着。然而,车站里的一切,还是无法减轻她的紧张情绪。

句(1)是玉梅第一次见到郑万明,在郑万明称呼她“玉梅小姐”后的心理活动。此处作者借助“小姐”的模糊含义,本来是一种时尚称呼语,玉梅却理解为“妹”的对应词,这样既体现出玉梅是个不通潮流的山里姑娘,又体现出她狡黠可爱的形象。句(2)是玉梅第一次去深圳学习,在火车站即将面见郑老先生的心理活动。玉梅非常紧张,由于郑老先生为她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因为他是爱人郑万明的父亲。这里作者运用模糊词语描写玉梅想象中的郑老先生,尤其是“和蔼慈祥”一词,体现出玉梅的期待,也更加形象地表达了玉梅的紧张感。

2.2模糊与情节体现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某些段落情节需要读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因而带上了很强的模糊性色彩。例如:

(1)玉梅想笑,她笑不出来。她的心涌起一阵悲哀,在星的微光下,在古老的木楼中,她象听到自己的心在呜呜地哭着。一颗颗的泪珠,却把天边的云弄湿了。

在这一段,玉梅想笑,是因为陆斌是一个结巴,他用十分吃力的语气在同玉梅讲话。但她笑不出来,甚至觉得悲哀,可能是因为同情陆斌,可能是因为陆斌说出了画眉鸟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更可能是她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穷苦几世的波努人,为他们的穷困和愚昧感到悲哀和无奈。此处,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玉梅为何“笑不出来”,为何“心涌起一阵悲哀”,但却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深入体会主人公乃至作者的思想感情。

(2)风吹拂着那冬眠而苏醒过来的土地,吹拂着那冬日枯黄了的树枝。在那土地中有等待萌生的种子,在那树枝上有等待生长的嫩芽,仿佛是多么需要那温柔的充满着爱情的抚摸。

此处作者运用模糊语句在描写初春的景色,但实际上,作者是在描写玉梅和郑万明的爱情。这里的“冬天”主要指他们俩爱情的艰难期,“枯黄了的树枝”暗指郑万明被病痛折磨的心灵,“种子”是爱情的种子,“嫩芽”是爱情之树长出的嫩芽。这一段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表达更加委婉,且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剖析得十分清楚,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2.3模糊与词语表达

模糊语言对于人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模糊语言可以表达详细确切的含义,也更加生动。当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效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模糊语言的直接体现是模糊词语的运用,在《波努河》中则主要体现为数量词和颜色词的大量运用。

2.3.1数量词

(1)那时,河滩边上还有一块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搭起一座一丈多高的竹台。七八个波努人的后代,就站在这烛台上。

(2)鸡子啼叫了,第三遍?第四遍?不知道。她又沉入那冥冥的夜海之中。

(3)“说到八都是那个样,没有那个政策,你也动不了。”说的挺正经。

句(1)中,数量词“七八个”是模糊的,到底是七个人还是八个人,这是不确定的。此处“七八个”实际是泛指多个,指一群人。“一丈多高”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句(2)中“第三遍”、“第四遍”同样是不确定的,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才能将玉竹的紧张无措体现出来。由于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才会不清楚鸡啼叫的次数,更暗示了玉竹一夜未眠的事实。正是运用了模糊词语,才能将这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句(3)中的“八”同样是模糊数词,此处应做“多”义理解。意思是“说得再多都没有用”,运用一个“八”便能委婉地体现说话人的深层含义。

2.3.2颜色词

(1)波努河岸上,草是绿茵茵的。刺梨花开了,红的粉红,白的雪白,黄的淡黄。从波努河旁一直延伸到山坡上,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

(2)这些彩云,时而是粉红色的,时而是金黄色的,时而是暗灰色的。总之是形态万千,变幻莫测,给这苍茫的野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3)不久,太陽露出血红的脸膛,血把那凝固似的白的、灰的、铅灰的、银灰的云团染红了,那紫色的船帆也染红了。

这几个例子都是在描写景物,作者用了大量的颜色形容词如“粉红”、“金黄”、“暗灰”等词来描绘波努山的美景。虽然“红”与“粉红”,“黄”与“金黄”,“灰”与“暗灰”等词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作者运用了模糊性的词语来形容具体的景色,但却正是这样不精确、不确定性的色彩词语,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去再创造,从而感受到一种模糊美。试想,如果蓝怀昌全部用精确严格的词语去形容波努山的景色,其结果不但会让人失去美的感受,反而会令人生厌。

2.4模糊与模糊辞格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创设深厚的艺术氛围,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往往会使用模糊辞格,即具有模糊性的辞格叫做模糊辞格。在《波努河》中,模糊修辞主要体现形式有比喻、象征、比拟等,它的运用大大提升了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意蕴性等。

2.4.1比喻

(1)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那云彩,据说是岜山弥洛特圆镜上的尘埃,现在被美与爱神依娜擦去了。她是用雪白的头巾擦的,所以天很蓝很蓝;太阳的灰尘也是被擦去了,所以很亮很亮。

(2)月亮像一盆烧红的火炭,摆在淡淡的云层里,周围的云丝好像也被烧红了。

句(1)将“云彩”比作圆镜上的“尘埃”,因为被女神用雪白的头巾擦掉了,所以突出天空的蓝。但到底“湛蓝的天空”蓝到那种程度,天气美好成什么样子,都是模糊的,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才能体会到那种美感。句(2)将“月亮”比作“一盆烧红的火炭”,此处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并不明显,作者对景色的描写具有模糊性。但读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创造,却能清楚地感知作品里朦胧的景色美。endprint

2.4.2象征

(1)老大拿着血红血红的印走了,老二拿着崭新崭新的秤走了,老三拿着不大不小的月刮看着,野山哟,你的面目看不清了……。

这里的“老大”、“老二”、“老三”具体指的谁其实是模糊的。但是联系上下文,读者能明白他们分别指的是“布金人”、“布依人”和“波努人”。而“血红血红的印” 象征着当官,暗示了布金人十分聪明,过得很好。“崭新崭新的秤”象征着从商,说明布依人灵活,日子也相对富裕。而“月刮”象征着务农,暗示了波努人勤奋踏实,却一辈子待在山里,过着保守愚昧并且艰难困苦的生活。通过进一步的理解,读者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波努人未来的担忧与思考,这种模糊修辞带来的效果,是任何明晰语言都替代不了的。

2.4.3比拟

(1)蓦地,一双理智的双手轻轻地扶正了那株翠竹,竹叶上闪着亮晶晶的水珠。

(2)太阳像一个暮年老人,奄奄一息地向那野山的深谷走去,那深谷仿佛就是他的坟墓。

句(1)将玉梅拟作“翠竹”,虽然这不是典型的模糊词语,但是由于结合语境,这句话有了几个合理的意义,因此成为了模糊语言。在这句中,“翠竹”一词可理解为是在形容玉梅形象瘦弱,但依然亭亭玉立,又能解释为是在委婉说明玉梅具有美好而高洁的品质。句(2)是运用了比拟手法的景色描写,但通过分析,却发现此句的意义很复杂,具有模糊性。将太阳落山比作暮年老人缓缓走向自己的坟墓,体现了刘敏内心的烦躁,她不喜欢这样的景色,并且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尤其是“奄奄一息”一词,突出体现出她内心的烦闷。

3《波努河》中模糊语言的功能

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语用价值。笔者将从美学角度和语用角度来论述《波努河》中模糊语言的功能。

3.1从美学角度分析模糊语言的功能

3.1.1体现蕴藉的模糊美

从美学角度而言,隐晦的信息越多,那么从中获得的含蓄美也就越丰富。在言语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表达更含蓄隐晦,从而能获得更丰富的蕴蓄美。

在第十九章中,盘五叔看到杨成和想要抢先和板弄寨的人订合同时,他和杨成和发生了一系列对话,其中有这样几句:

(1)“呀嗬,高贵的经理,山有山的阴,树有树的影。楼前没有鸟笼挂,怎能听到富贵音,穷山?,财神恐怕不在这里停!”

盘五叔首先用“高贵”二字来形容杨成和,表面看起来是对他的尊称,其实是为了将他和波努人民区别开来,然后间接拉近自己和板弄寨人的距离。“山有山的阴,树有树的影”更是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关系,意思是“杨成和你是布金人的后代,和我们这些波努人是不同的群体。”这一段话盘五叔说的十分流畅,并且语句优美,内涵丰富,体现了蕴藉的模糊美。

3.1.2显示朦胧的模糊美

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利用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来创造出朦胧的形象。因而读者的想象力被激发,从而拥有足够的空间来品味和体会这种朦胧美。

在《波努河》的开篇中,作者便用模糊语言,创造了朦胧而又神秘的艺术世界:

(1)雾。白茫茫的霧。雾。湿漉漉的雾。从山谷底升腾起来,从天庭里卷下来。遮住了山,遮住了树,遮住了古老的木楼……雾,纷纷扬扬的雾。野狗在雾里瞪着绿眼睛……

蓝怀昌开篇就描写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质的雾,接连用了两个形容词“白茫茫”、“湿漉漉”来描绘它。随后,作者再次强调了雾,写了“雾,纷纷扬扬的雾” 。然后因为雾气很大,以至于“遮住了山,遮住了树,遮住了古老的木楼”,这样便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感觉。究竟波努山是什么样子,因为雾,一切都看不清。在这里,作者既是在描绘波努山朦胧而神秘的环境,更是用这种朦胧未知的感觉暗示波努人民的未来,究竟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会发展成什么样,都带上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色彩。

3.1.3塑造形象的模糊美

运用模糊语言,作者可以将心中难以言喻的、玄奥的意思传达出来。运用模糊修辞创造的形象,往往是栩栩如生的。

(1)瓜子形的脸,略大的黑眼睛,妩媚的神态。从那黑眼睛里,你看到两个美的深潭——装着粗野、单纯、而又有点任性。

(2)头上裹着雪白的纱巾,那平静地起伏的胸脯,悬着一串银项圈,清秀而流露着高傲的双眸,始终没有正视着你,只是含笑的嘴角,给你透露一点渗透灵魂的水珠。

这是对郑小龙创作的两幅女性画像的描写。句(1)句(2)都是运用模糊语言在描写波努姑娘,尽管不知道她们的长相身高,但通过“妩媚的神态”、“清秀而流露着高傲的双眸”,读者能够充分想象她们的样子,她们美丽妩媚,并且任性高洁。这种通过模糊语言创造出的形象美,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3.2从语用角度分析模糊语言的功能

3.2.1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作家不仅需要准确的表述,也需要运用模糊语言来表达。一般而言,模糊语言的表达效果可能会比精确语言更好。因为模糊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来传达较丰富的涵义,读者能够根据模糊语言去体会作品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模糊语言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1)“今天有雾,太阳一定很恶,我得早点去。”玉梅说着,起了床。

这一句中,一个模糊词“恶”字将太阳的毒辣,玉梅害怕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倘若把“恶”字换成“大”或者“毒”,表现力就会大大下降,玉梅那种害怕而又带一点点生厌的感情也体现不出来。再如:

(2)玉梅这么一问,她仿佛听到自己的心在胸脯上忐忑乱跳。仿佛早就盘旋在眼眶里的黑云,顷刻间就会化成暴雨倾泻下来。她的鼻子有点塞,一股难以抵挡的寒气一直射透她的心窝,浸入她的骨髓。

玉竹由于被爱人龙飞误会而遭到抛弃,玉梅询问她的近况,顿时她感到十分委屈,万分痛苦。“射透她的心窝,浸入她的骨髓”这句话将玉竹痛苦万分的状态描绘得十分形象。endprint

3.2.2创造深厚的艺术氛围

模糊语言因其独特的内涵伸缩性,一旦运用到文学创作,会创造深厚的艺术氛围,揭示出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1)现在,又一个黄昏降临了,窗外,还来不及长叶的梧桐树,孤零零地在早春的风中抖索。那树下的落叶,被无情的什么东西,弄得沙沙地响。那响声是不是落叶的泣声?她不明白。小龙河露出阴暗的面孔,看着那飘动的竹排,看着那荡动的篷船。蓬船里闪着红黄红黄的灯光,也像早春那么寒凉。

玉竹被杨成和欺骗失贞,然后又遭到抛弃,这时她的心里是痛苦、凄楚的。早春时节,天气本就有些寒凉,尤其是黄昏时,天将黑未黑,极易引起人的愁绪。孤零零的梧桐树,就像现在的玉竹一样,凄凉地在风中抖索。沙沙响的树叶,就像在哭泣一般,暗示了她内心的伤痛。“阴暗的面孔”暗指卑鄙的杨成和,他目的达到后就看着玉竹在痛苦的深渊里飘荡、挣扎。此处的环境描写,无不体现出一种凄凉低沉之感,让读者能深切地体会玉竹的伤痛和无助。

3.2.3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模糊语言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创设意境,精确细致地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例如:

(1)当妈妈千方百计地把陆亚邦来意转告她时,她才笑眯眯地走出堂屋来,还是笑眯眯地说:“陆公,难为你一片好心,等我这么久。这事嘛,容我想一段日子,再给你的主人回话。你看行不行?”

玉梅是寨子里第一个读了高中的有文化的少女,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得知陆亚邦老人是替她提亲时,她是“笑眯眯地说”,这说明她是一个活泼、有礼貌的少女。“难为你一片好心,等我这么久”,她先对老人表示感谢,然后说“容我想一段日子”,这样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特别委婉的拒绝。尤其是模糊词语“一段日子”可能是两三天,也可能是两三月,玉梅运用模糊词委婉地回答了老人,既让老人有了交代,也为自己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因此,玉梅展现出了活泼、有礼貌,并且聪明狡黠的形象。

再如,玉梅和郑万明已经互生情愫,郑万明约她十分钟后见面,却失约了,第二天才去找她。玉梅刚见到郑万明时是这样说的:

(2)“你这鬼仔,第一次约会就不讲信用。”

玉梅之前一直以总经理来称呼郑万明,但此时却用了“鬼仔”,这个词语既体现了玉梅对之前郑万明失约的轻微责备,更是一种昵称,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暗示出他们的关系已经不一样了,体现出玉梅内心的甜蜜。“鬼仔”一词,使得玉梅娇俏的形象跃然纸上。

4结语

经过对《波努河》中模糊语言景象的剖析,发现模糊语言比准确语言更具表现力,模糊语言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性和趣味性。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 并且是客观存在的。

伍铁平教授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相比于精确语言,更有灵活性、表达性和概括性。对作者来说,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给自己的作品渲染出更多的韵味。从读者方面来看,模糊语言给了人们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读者可以自由想象、深人品味,在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仙游。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揭示模糊语言的语言魅力,对理解作品,宣扬主题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馬拉美.谈文学运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 朱海燕.论文学语言的模糊特性[D].安徽:安徽大学,2012.

[4] 蓝怀昌.波努河[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7.

[5] 严扣凤.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6(08).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辞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