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2017-11-28 20:06施光欣陈树文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职生

施光欣+陈树文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职生就业严峻的态势日益凸显。本文以剩余劳动力理论为切入点,在总结当下高职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分析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生成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职生;剩余劳动力理论;生成根源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5-0035-03

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北京市为例,至2016年,北京独立设置高职院校25所,招生数2.70万人,在校生数8.74万人,毕(结)业生数 3.53 万人,就业率97.06%,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72.54%[1]。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高职教育无论是在设置数量还是在招生人数都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虽然高职生就业率可观,但是就业专业相关度较低,尤其是理工农医类专业。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某些高职院校是否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社会现实需求的状况有机结合,某些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否实现多方互动等等。本文以剩余劳动力理论为切入点,在总结当下高职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分析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生成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马克思剩余劳动力理论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思想结晶,不仅是历史实践和科学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随着人类社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剩余劳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论断,为当下高职生就业问题具有带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1.构建剩余劳动力理论的首要前提是探讨劳动力以及劳动力的买和卖

对剩余劳动力分析之前,必须界定出劳动力是什么,搞清楚劳动力的买和卖。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體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195“劳动能力……不卖出去,就等于零。”[2]202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实质就是劳动力供给的失衡,就是剩余劳动力的普遍存在。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力正是建构在劳动力概念基础之上,并清晰界定出劳动力的买卖这一基本范畴。

2.相对过剩人口是剩余劳动力的社会集中表现

马克思讨论剩余劳动力是置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即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阐述劳动力人口的过剩总是相对存在。马克思指出,“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和表现为利润率下降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分不开的,并且由于这种发展而加速。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 这个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就表现得越明显。”[3]263“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从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2]728

3. 相对过剩人口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相对过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个工人在半失业或全失业的时期,都属于相对过剩人口。工业周期阶段的更替使相对过剩人口具有显著的、周期反复的形式,因此,相对过剩人口时而在危机时期急剧地表现出来,时而在营业呆滞时期缓慢地表现出来。如果撇开这些形式不说,那么,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相对停滞的形式。”[2]738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2]742

二、高职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黄金发展期,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高职生就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 高职生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就业竞争压力逐年加大

党和政府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满足和毕业生的就业实际,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但是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约268万人跃升至2016年的748.6万人,增长率约179.33%。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一方面使更多的高考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必然带来更多的就业竞争压力。

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化,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其专业设置应该系统化、科学化、市场化。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严重滞后,旨在门类齐全、专业全面,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定缺陷,如内容宽泛、形式单一、时间脱节等等,导致许多高职生毕业时慌不择业,专业与职业的吻合度大相径庭。

3. 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过高预期,缺乏理性认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需要大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从事第一线工作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即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又可以迅速得到收益。然而受到传统人才观念和学历层次认知的束缚,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歧视高职生,人为设置就业门槛,宁肯空手而归,也不愿承担人力成本提高与职工平均收益降低的风险。

4. 高职生好高骛远,欠缺实践经验和责任担当

部分高职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更有甚者好高骛远,不从实际出发,不愿意进入中小企业或是基层单位工作。李凌锐[4]曾在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期望调查时发现,选择在一线城市、其他省会城市发展的学生比例都为45%,而愿意到西部地区发展的比例仅为10%。

三、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生成根源endprint

推进理论探索的逻辑基础和解决现实矛盾的前提条件在于是否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如何分析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生成根源是合理解决当下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剩余劳动力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确把握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生成根源。

1.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后果,而且也是维系生产运转的必要条件。与资本主义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不断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导致可变资本在总资本的比重日趋减少,继而带来劳动力需求量的萎缩,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

2. 产业结构的优化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的步伐也随着加快。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部分高职生由于自身素质偏低不能胜任这些工作,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

3. 劳动力供给的富余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均衡是判断就业状况好坏的主要标准,劳动人口的总量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大,增长快,新增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长,而高校扩招又导致高职生人数的大幅度攀升,通常会出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口和待业大学生相互叠加的状况,城镇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远远不能保证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均衡。

4. 金融危机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停滞、破坏,导致两大部类之间极端不平衡,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一直以来,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矛盾和危机,我国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害。金融危机冲击了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进而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锐减和就业人员的心理波动。

四、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高职生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国家、企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性课题。同以往较为笼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表现相比,新时期高职生就业问题无论在内容還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来积极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1. 应对思维层面:更新就业观念

部分高职生就业难是受到自我认知不足、片面认识工作环境和职业生涯决策失当等主观因素的束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更新就业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动态就业观。高职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专业、能力等自身条件,通过师长、毕业生、亲戚朋友以及大众传媒了解工作环境,并借助客观系统分析、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式方法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决策。

2. 制度设计层面:健全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连年持续扩招带来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呈现出“严进宽出”的趋势,这一趋势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质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重技能、重实践”为标准设置专业、规划课程、选聘教师。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高职生进行职业选择。

3. 操作技术层面:重视利益协调

职业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概念模糊、职业心理准备不足、职业习惯未养成、职业能力与实际需要脱节等是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评价,这些评价的确反映出一些高职生不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必须积极探索生产与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构建开放立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教师与技师、教室与车间的有效对接。

4. 结果反馈层面:完善跟踪服务

面对新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人才市场机制,高职院校要从调研、体制、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直接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就业指导中心,用改革创新精神指导高职生就业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关注社会需求,加强自我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构建用人单位和高职生就业前后的双向反馈机制,建立实体与虚拟信息网络,通过各种方式拓展毕业生就业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面对高职生就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剩余劳动力理论和当下我国高职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国家、企业、学校、学生的合力,更好地促进高职生就业乐业。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17 年)[EB/OL]. https://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

sf.aspx?id=26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李凌锐.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On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High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Standpoint of Marxs Surplus Labor Theory

SHI Guang-xin,CHEN Shu-wen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he employment of high vocational stud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focusing on Marxs surplus labor theory,summarized the present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and analyzed its origin,and pointe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surplus labor theory;origin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对高职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成本收益分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