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产业集团化与集群化研究

2017-11-28 09:34杨世宏陈堂发
出版广角 2017年20期
关键词:集团化报业集群

杨世宏+陈堂发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媒介产业集团化和集群化的概念,指出媒介产业集团是若干个媒介机构组成的媒介集合体,媒介产业集群是同一类或不同类型的媒介产业向一定地区集中和聚合形成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产业要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应以点带面,构建多元经济发展格局,从媒介产业集团化阶段逐步过渡到媒介产业集群化阶段,这是媒介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 键 词】媒介产业;集团化;集群化;规模经济;媒介融合

【作者单位】杨世宏,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大学;陈堂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隐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SK2017A000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便捷研究》(项目编号:15ZDB14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从传播媒介看媒介产业集团化与集群化

1.什么是传播媒介

要分析媒介产业集团化与集群化,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传播媒介。一般来说,传播媒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传播内容的载体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包括实时通信工具、网络、期刊、影视和广播等,二是指可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具有严密的组织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机构,如出版社、电视台等。影响媒介传播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运用先进技术的水平,二是组织机构的综合水平。组织机构的综合水平包括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管理的水平、组织机构的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倾向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媒介的传播效率和大众传播倾向。

2.媒介产业集团化

媒介集团由经济学概念转化而来,是若干个媒介机构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的方式组成的集合体。这些媒介机构经过整合,形成一个综合实力较强、具有较强包容性与承担经济危机能力的巨型企业,这样的巨型企业,我们称之为媒介集团。狭义的媒介集团是指新闻媒体集团,如报业产业集团,广电集团等。媒介集团最早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资本扩张和垄断出现的。媒介集团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若干个小型媒介机构联合在一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媒介机构就会被淘汰或兼并。近十几年来,媒介集团可以说是媒介机构的主要转型方向。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启了国有龙头企业集团化转型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末,媒体“产业化”“集团化”等词汇频频出现。1996年,为了提高媒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广州日报社作为试点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在媒介产业集团化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涉及各方面问题,包括我国传媒产业的总量控制、各类媒介(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收入比重,各类媒介在产业链构成(原材料环节、产品内容环节、销售渠道环节)上的配比,各区域(东部沿海、中部、西部等)媒介分布的差异性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传统媒介如報纸、影视、广播等的结构布局仍采取条、块分割模式,应该尽快调整。结构布局的调整既可以加快传媒资源整合的步伐,又可以发掘优势资源和潜在资源,促使两种资源互补,达成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国传媒产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3.媒介产业集群化

(1)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研究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在特定区域和特定产业中,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集群,这个集群就称为产业集群。对于产业集群,经济学中一般用“产业集聚”概念,管理学中多用“产业集群”概念,经济地理学多用“产业区”“新产业区”概念。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集群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一媒介的,也可以是多媒介的,还可以是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集群。笔者认为,这样定义产业集群不够严谨,也容易混淆“集团”与“集群”的概念。

西方国家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分工协作视角阐述集聚经济现象;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产业聚集的概念。马歇尔发现,在生产上,聚集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产业集聚促进了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指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特定领域中,众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关于产业集群,还有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波特竞争理论”等相关理论。后来的西方学者进一步从外部经济、竞争与合作、产业区位、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等角度探讨产业集群的成因及发展机理。由此可见,研究背景及研究视角的差异会赋予产业集群不同的含义。

(2)媒介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点

媒介产业集群指在传媒产业领域中,许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媒介机构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凭借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积聚形成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媒介产业集群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源的共享和依赖,这是媒介机构集群的主要因素。媒介产业集群化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历史、资源、技术等密切关联,并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媒介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不断交叉、聚集。第二,借助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传媒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优势,这是由市场的自利性驱动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传媒产业通过地理集中能产生集聚经济效益。比如依托媒介产业集群,从个体来看,媒介机构可有效利用基础设施,缩短原料、产品运输距离,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生产率;从整体来看,传媒产业可优化媒介产业组织,形成规模经济,促进行业内媒介机构的竞争。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媒介产业集团化

1.媒介产业集团化的策略endprint

媒介产业集团化需创新媒介经营的运行机制,其中决策机制的创新和组织机制的创新非常关键。要强化媒介经营的激励机制,完善媒介经营的约束机制,将利益与风险、权力与责任、激励与约束统一起来。

媒介产业集团化要注重品牌经营,逐步提升和巩固既有品牌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影响力、忠诚度、美誉度,提升媒介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媒介品牌的聚合效应。需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准确定位媒介品牌,规划好品牌的识别系统。要进行推广营销,与受众互动、沟通,使其理解品牌的核心价值。总之,要打造优质品牌,使其在纵向、横向上都得到延伸,进而实现多元延伸。纵向上可进行品牌收购,把上游的节目制作公司和下游的节目播出频道等都纳入品牌内容供应商的体系内。横向上可实施主品牌向子品牌输出战略,以及主品牌与子品牌整合战略。

媒介产业集团化要重视媒介结构调整,即对整体布局、管理形式、人力资源以及收入、产品和内容的构成比重等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联网时代,原有的体制、机制制约了媒介发展,需要撤并转型。上海报业集团的媒介产业集团化进程就是典型案例。上海报业集团原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通过整合,两大报业集团集聚了上海市传媒资源,以规模化见效益,以效益推动规模化发展,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近年来,上海报业集团不断寻求新媒体运营的突破口和跨产业发展的契机。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成果。2016年,澎湃新闻登上中国网站移动传播百强榜,位列第5名。此外,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项目“上海观察”“界面”的启动,是其对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目前,新媒体项目“上海观察”和移动互联网产品“澎湃新闻”已经成为上海报业集团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重要阵地。

2.融媒体时代媒介产业集团化的演变

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渠道为王”到网络时代的“技术为王”到自媒体时代的“关系为王”,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终于回归“内容为王”。融媒体把单一媒介的竞争力通过资源共享、宣传互通、利益共融变成多媒介共有的竞争力。目前,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比如人民日报大胆创建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成效斐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的实践被看作媒介产业集团化在媒体融合之路上打出的一面旗帜[2]。

移动互联网充分发掘传统媒体在专业新闻生产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从内容、技术、平台、终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1997年宋建武的《报业经济、集团化与媒介产业政策》拉开了媒介产业集团化研究的序幕,文中提出我国报业在产业集团化过程中存在两大主要矛盾。第一,报业集团化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针之间的矛盾。第二,报业集团化所要求的资本具有较高流动性与传媒产业壁垒之间的矛盾。目前,这两个矛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如今我国大多数媒介机构与国家财政脱钩,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路,逐渐朝传媒产业集团化方向发展。比如报业机构的改革,报业集团化意味着报业突破单一报社经营的局限,向报业连锁经营和多种媒介联合经营方向发展,甚至意味着报业向其他产业流动。当今在媒介产业集团化进程中,传媒产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所有制模式分类分层,不同性质的媒介领域采取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媒介机构可向外融资,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股份制。

學者曹继东指出,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实质上是学界和业界就传统报业转型发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惯性造成的。按照媒介机构从萌芽到融合分化再到专业与综合的发展逻辑,曹继东描述了媒介产业集团化的发展路径,即走“信息文化产业发展之路”[3]。

三、从媒介产业集团化到媒介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与规模经济联系紧密。新古典经济学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为探索传媒产业如何实现规模经济,笔者尝试将内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团化对应、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化对应来进行分析。

1.内部规模经济与媒介产业集团化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及各种费用,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增加收益的目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看作集团化经济,比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工作室”模式,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生产内容上,将优质内容提供给各类型的受众,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与纸质出版物内容互补,避免内容同质化。其二,在跨界合作的基础上,重构新闻生产方式,即跨行政(突破部门和人员设置局限)、跨媒体(与纸媒、广播电视、门户网站以及其他客户端联动)、跨地域(国内范围跨地域和国际范围跨地域)、跨专业(不同专业人士自由组合、共同策划和协同生产)。

2.外部规模经济与媒介产业集群化

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关联的企业协作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增加收益的目的。它通过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扩大了企业的边界和规模,实现了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实现的规模经济效应[4]。外部规模经济可以看作集群化经济。

集群化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还可以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生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集群化是未来传媒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首先,从世界范围看,产业集群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实力的媒介机构大多采用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媒介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媒介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传媒产业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其次,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媒介机构进入高速融合发展时期,集群化发展将会是未来几年我国传媒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2016年,由中国经济广播新媒体基地、中国广播文艺新媒体基地等十余家单位联合发起共建的中广新型媒体研究院在天津高新区成立,其目标是有效聚集高端人才,形成新型媒体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媒体生态虚拟园区。同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初步形成了党报集群、新媒体集群、都市类媒体集群、行业媒体集群和多元产业集群的“4+1”发展格局。国内媒介机构的种种行动表明,媒介产业集群化的时代正在到来。

综上所述,我国媒介机构一方面要学习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另一方面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传媒产业模式,尽快优化战略布局,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即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机构要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应以点带面,构建多元经济发展格局,从媒介产业集团化阶段逐步过渡到媒介产业集群化阶段,这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 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 哈佛商业评论,1998(11).

[2]陈正荣. 打造“中央厨房”的理念、探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J]. 中国记者,2015(4):13-16.

[3]曹继东. 融媒体时代的传统报业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 出版广角,2017(5):22-24.

[4]周怀峰. 大国国内贸易需求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 财贸研究,2007(4):34-38.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团化报业集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