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施“宽松教育”与学生“学力低下”之间的关系探究

2017-11-28 11:36庞世瑾
青年时代 2017年29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庞世瑾

摘 要:日本“宽松教育”改革旨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宽松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学生“学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于2008年被彻底舍弃。本文将从“宽松教育”由盛转衰的基本过程、“宽松教育”与“学力下降”的关系、“宽松教育”不再提起的原因,以及“宽松教育”的结局和对我国的启示四个方面分析“宽松教育”与日本学生“学力低下”的关系。

关键词:宽松教育;学力低下;评价体系

一、宽松教育

日本的“宽松教育”思路,萌生于20世纪70年代,为了摆脱基础教育呆板的教育形式,期待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经过多年讨论,1998年日本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旨在通过“宽松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生存能力”。但这一改革出台后,引起社会上的争论,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宽松教育”会导致学生“学力低下”。而在随后的几次PISA及TIMSS调查中,日本名次的下滑,似乎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宽松教育”导致日本学生学力下降的事实。2008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新要领最大的变化是基本舍弃原要领中“宽松教育”的概念,改为重视提高学生的学力。

那么,日本为何开始回避“宽松教育”,它是否真的是导致学生“学力低下”的“元凶”呢。本文将对此作以简单分析。

二、“宽松教育”由盛转衰的基本过程

(一)“宽松教育”实施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开始盛行以学历的高低和是否为名校出身作为人才判断标准的风气。这使得考试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长时间以来一直偏重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导致学校和家长偏重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使学生陷入“考试地狱”,“欺负弱小”“旷课逃学”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解决问题、重振日本教育、实现“教育立国”,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报告中正式提出“宽松教育”,力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个性。1998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2002年起全面实施“宽松教育”。

(二)“宽松教育”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宽松教育”旨在通过宽松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能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不给学生过大压力,让学生在快乐环境中掌握基本知识并发展自身个性。

为达到这一目的,“宽松教育”较之前的政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第一,减少教学内容。1998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减少30%的教学内容。第二,缩短授课时间。实施“宽松教育”后,日本中小学的总教学时间都有所减少,同時,开始实行完全的周五日制①。

第三,精选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按年级安排重点。第四,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将小学课程中的圆周率从原来的3.14改为3、将一些原初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调至高中教授等。第五,增加“综合学习时间”。为保证“宽松教育”按计划顺利实施,《学习指导要领》规定每周为学生增设2~3课时的“综合学习时间”,用来进行学科教育之外的学习活动。

(三)历经十年的“宽松教育”告终

自1998年新的《学习指导要领》颁布以来,“宽松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也不乏质疑之声。首先,缩短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等措施令许多家长感到担忧,引发了民众对于公立学校的不信任。与此同时,教育界人士也发出了对教育课程改革的责难。首先是“不会计算小数和分数的大学生”的出现,使得部分新入学的大学生的“基础学力”受到质疑,进而推断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下降,即“宽松教育”导致学生“学力下降”。为证明《学习指导要领》颁布后,学生学力是否有所下降,许多学者做了不同形式的调查。但普遍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OECD②组织的PISA③调查和IEA④组织的TIMSS⑤调查。日本在两项调查中的名次变化如表1、表2、表3所示。

如表1所示,PISA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的调查中,日本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科学能力成绩均名列前茅,但在后几次调查中却都出现名次下滑的现象,特别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排名下降较明显。通过表2和表3也可看出,“宽松教育”实施后,日本的名次的确有所下滑。这些数据受到教育界专家和普通民众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证明“宽松教育”存在问题的有力证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并反对“宽松教育”。

在舆论的重压下,文部省不得不对教育课程改革进行调整。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尽管最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仍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为目标,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拥有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以及丰富的内心和强健的体魄,但与1998年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相比,减少了“综合学习时间”、增加了核心科目的课时、也增多了课程内容,实质上这也意味着日本历经十年的“宽松教育”的结束。

三、“宽松教育”与“学力下降”的关系

持续了十年的“宽松教育”最终以败北告终。尽管反对者用看似有力的数据证明“宽松教育”导致“学力下降”,但笔者认为,“宽松教育”与“学力下降”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由以下两点原因。

(一)PISA和TIMSS数据的变化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如表1、表2及表3所示,实施“宽松教育”后,日本历年成绩确实有所下滑,但笔者认为成绩的略微浮动是正常的,且浮动幅度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前文中提到的数学方面,日本成绩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前十名的位置,可以说日本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依然处于世界前列,TIMSS的数学评测成绩亦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尽管排名上有所下滑,但下滑程度并不明显,且名次依然列于世界前五。且在第一次(1964年)和第二次(1981年)对初中生进行的TIMSS调查中,日本的成绩分别为第二名、第一名,尽管第三次(1995年)后,日本的名次有所下降,但排在日本之前的除香港外,都是1995年之后参与调查的国家或地区。换言之,日本并没有被以往参加的国家超过。因此,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证明日本中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降,也不足以说明“宽松教育”导致“学力下降”。endprint

(二)“学力”的测评标准是否适当有待商讨

在“宽松教育”被否定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学力下降”或者“学力低下”成为了反对或者质疑“宽松教育”的最主要依据。而“学力下降”或者“学力低下”的表现被普遍认为是数学应用能力、科学能力等理科能力的下降。长期以来,尽管“写作”“计算”被认为是核心能力,但“2007年9月28日发布的《教育课程分会关于全部审议结果的总结报告》中提出,学力要素包括:(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2)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所需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等;(3)学习意愿。这种提法的根据是修订后的《学校教育法》(2007年)第30条(教育目标)第2款,标志着学力要素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被定义。”换言之,现在除基本知识和技能,思考力、判断力,以及行动力等各方面能力也被考虑在学力因素的范围之内。因此,单纯从“数学”“科学”“阅读”等方面调查其实并不能全面客观地体现出学力变化情况,据此否定“宽松教育”也不能完全使人信服。

四、“宽松教育”不再提起的原因

尽管关于“宽松教育”是否导致“学力下降”的争论从未停歇,支持“宽松教育”的人也并不少见,但“宽松教育”被禁声似已是毋庸争辩的事实。笔者认为,“宽松教育”作为一种重视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本身并没什么错误,那么“宽松教育”最终为何有此结局,对此笔者试做简单分析。

(一)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国家,有着根深蒂固的升学观念,因此教育被赋予传道立国的使命并不难理解,推崇“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也再自然不过。但“宽松教育”所提倡的快乐、轻松學习的理念却与此相违背。尽管西方国家通过轻松快乐的教育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了成功的先例,日本本不应对此抱有疑问,但传统思想使然,东方人始终对于轻松、快乐、自由的学习方式抱有怀疑,不仅日本,中国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如重视考试分数、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等,这些事例都可证明。

(二)日本民族的危机感较强

尽管日本已迈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但由于其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日本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非常强烈。即便是微小的变化依然能引起日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教育问题。日本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坚持教育立国,教育问题是可能影响整个国家未来的问题,因此任何不利变化都不容忽视。这也导致了日本在改革面前不敢坚持,不易坚持,从而也导致了“宽松教育”改革的失败。

(三)日本教育界并没有完全适应改革

“宽松教育”降低了课程难度,缩短了授课时间,表面上看是为教师们提供了更自由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却是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综合学习时间”的利用,由于没有接受任何相关的培训,也无任何经验,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充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独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教师都不知所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日本对于改革的难度估计不足。另外,一成不变的评价体系也成为改革路上的一个障碍。高考的制度没有改变,注重学历和出身学校的社会状况也没有改变,而“宽松教育”所培养的能力在这种旧有的评价体系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不被民众所认同,这也是导致“宽松教育”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了日本此次改革并不彻底。

五、“宽松教育”的结局和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目前虽然慎提“宽松教育”,但可以说这一争论本身也给日本带来了积极影响。首先,“宽松教育”的争论过程促使日本社会进一步了深化对21世纪全球化社会所需学力的认识,督促教育界重新定义学力要素的核心内容,并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对于“宽松教育”的质疑也促使日本重新启用自主研发的“全国学力测试(学习状况调查)”,尽管还需进一步完善,但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它相当于教育改革的一把标尺,对日本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宽松教育”的失败经历,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日本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首先,评判我国学生的核心能力,要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在全面掌握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便更全面、客观地监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但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降低学习内容难度及减少学习内容数量,要平衡好“教”与“学”,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自学的能力,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必备的技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在确定改革方向和目标后,不应轻易动摇,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大环境的改变、推进民众对于新标准新体系的认同,有必要时,还需改变固有的、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旧制度和旧观念。

注释:

①周五日制:每周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周日休息。

②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

③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④IEA: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简称IEA。

⑤TIMSS;是由IEA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其含义为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

⑥数据来源:「OECD生徒の学習到達度調査~2009年調査国際結果の要約~」日本文部科学省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0/12/07/1284443_01.pdfendprint

⑦数据来源: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A%9B%E6%95%B0%E5%AD%A6%E3%83%BB%E7%90%86%E7%A7%91%E6%95%99%E8%82%B2%E8%AA%BF%E6%9F%BB

⑧数据来源:同注释7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学習指導要領[EB/OL].[2017-09-01].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cs/index.htm.

[2]文部科學省.新学習指導要領[EB/OL].[2017-09-01].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index.htm.

[3]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4]田中耕治·西冈加名·惠赤泽真世.以学历问题为中心的改革与实践探索《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中日学者的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胡国勇.“宽松教育”的攻防——解析日本的“学力下降”论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5,(1).

[6]魏能涛.日本“宽松教育”黯然收场[J].基础教育参考,2009,(10).

[7]王金潍.日本宽松教育剖析及其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0,(7).

[8]华丹.新自由主义的质疑:从“宽松教育”到“扎实的学力”——试论当前日本教育思潮的转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0).

[9]田凤.宽松教育想扎实学力的转型——日本2007年度学力考试的内容及结果分析[J].考试研究,2010,(3).

[10]南丁.学力低下对日本教育界的困扰[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11]日本文部科学省.OECD生徒の学習到達度調査~2009年調査国際結果の要約~[EB/OL].[2017-09-01].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0/12/07/1284443_01.pdf.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