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的教育突围

2017-11-29 19:51朱永新
新教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木渎苏州大学苏州市

朱永新

周先荣校长终于“拜托”我办一件事——为他的新书撰写序言。他说,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也是他作为校长经营学校多年的心得总结。我没有理由拒绝。

先荣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我是他的老师。那是1982年9月,我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回母校苏州大学任教。我接手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为数学系二年级学生讲授《教育学概论》。一方面,我每天听不同风格的老教师讲教育学课,接受比较严格的“传帮带”;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认真备课、多次试讲,开始了自己系统的讲课。先荣就在这个班上。

作为青年教师,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大学生,情感上自然更加接近。课余与他们一起打篮球,聊天,偶尔还请他们到家里打打牙祭,与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直到现在,这个班级的许多学生还与我保持着联系,部分学生甚至联系频繁。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党委书记周建华,从他回老家盐城教书,到他来苏州新区工作,再到北京人大附中任职;从他发表第一篇文章,到他评为数学特级教师,再到他成为人大附中的领导,他在工作上的每一点成就、每一点进步都与我分享。再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游建华,当年是我的课代表,后来他主持《小学生数学报》,曾经创造了发行500多万份的辉煌业绩。他在出版社负责期刊报纸的工作,我们新教育研究院也一直在学术上支持他担任主编的《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

而在苏州工作的周先荣校长,不仅与两个建华都保持着同学的情誼和学术上的联系,也经常与我分享他在教学方面的心得。大学毕业以后,他分配到西山中学教书,从普通教师开始做起,先后担任了教导助理、教导副主任、工会主席、副校长、校长,后来又调任木渎实验中学校长。在行政上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在教学与科研方面也精进成长。毕业不久,1989年他就获得了吴县市首届双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后来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工作者、苏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等。

我从1987年开始担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主任,1993年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1997年担任苏州市副市长,20余年时间,周先荣没有找我办过一件事。但是,我一直悄悄关注着他。我注意到,他们学校作为江苏省手球队的基地,为苏州和江苏获得了许多殊荣。我也注意到,他们学校首创“双分制”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国教育报》头版专题报道。我为他的每一个成就高兴。

但是,我无法拒绝的理由,不仅因为先荣是我的学生,更因为这本书本身的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木渎实验中学实施“双分制”的总结,也是一本关于教育突围的著作。“双分制素质教育评价模式”中的“双分”,第一是指“基本素养积分”,在他们学校,这是每个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德行养成与学业水平;第二是指“能力拓展积分”,这是建立在基本素养基础上的能力拓展,包含拓展型课程学分和课堂同伴合作学习表现学分。

具体来说,拓展型课程内容可以用“一五六七”加以概括,即一个梦想、五种习惯、六个“一百”、七种技能。一个梦想,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规划,都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五种习惯分别为礼仪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欣赏习惯和思维习惯;六个“一百”是要求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了解100幅名画、100首名曲、100个名人、100项重大发明、100个哲理小故事,阅读100篇美文;七种技能是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唱歌、跳舞、绘画、乐器、田径、打球、棋牌等七种技能。这些内容成为“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尺子。而课堂同伴合作学习表现学分,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同伴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合作、点评、纪律等具体表现。

在木渎实验中学,常规的各科学习成绩合格,并不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学生在校三年学习中,必须积满学校规定的素质发展学分和课程学分,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才能达到毕业的必要条件。

应该说,“双分制”素质教育评价优化了学校的育人课程体系,为保障学生获得多样化、可选择、高质量的学习经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双管齐下的方式,既保证了现实的根基,又朝着理想探寻。

先荣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虽然没有正式加盟新教育实验,但一直是按照新教育的理念行动的,“双分制”的许多做法也借鉴和吸取了许多新教育的项目与课程,最终的目标就是使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这与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是的,月映万川,朝向同一个理想,我们有着不同的方法技巧前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中国教育的进步,中华文明的发展。

现在先荣所在的学校已经成为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双分制”也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大江南北的参访者络绎不绝,成为苏州教育的一张名片。

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突围”,“双分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先荣校长的这本书作为对“双分制”的初步总结,自然也是值得关注的。当然,“双分制”毕竟还是“初生之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真诚地希望先荣能够继续研究,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相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先荣率领着这所生机勃勃的学校,还能创造更大的辉煌!

(责任编辑:黄常棋)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渎苏州大学苏州市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让“探究之花”在数学课堂中绽放
——记“勾股定理”课堂教学实录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木渎古镇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满意度调查——基于苏州大学的实证研究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