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探寻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2017-11-29 22:26诸葛育敏
新教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古诗成语

诸葛育敏

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小学生年龄尚小,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喜欢外国动画片,崇尚西洋节日,而对本国的经典、传统兴趣不浓。为了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我们应该加强母语教学,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立足教材,探寻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来弘扬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在识字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一、二年级的教材都有单元识字的内容,包含有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使识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口目耳》的内容是象形文字“口”“目”“耳”等字的学习,教材呈现的图片是小朋友及标注文字的相应器官。在教学“目”字时,教师先出示眼睛的图片,再出示甲骨文“目”,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会发现,甲骨文的“目”和眼睛长得很像。于是教师可以相机告诉学生,古人造字就是根据事物的样子,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这就成为了最早的文字。随后教师再出示楷体“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当学生说出把“目”放平就是眼睛时,他们已经形象地记住了“目”的字形,接下来就可进行“目”字规范笔画的书写。最后教师小结:中国的汉字特别神奇,它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这样的识字教学,既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元素——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又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实现了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目标。

2. 在古诗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精神家园。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学科,而古诗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以言简义丰、意境清新、韵律和谐而著称。古诗注重押韵,节奏鲜明,对偶是古诗的一大特色。例如在杜甫的《绝句》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吟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一行”是数量词,“黄鹂”“白鹭”是名词,“鸣”“上”是动词。于是,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像这样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修辞手法叫对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节奏感、音律美。在古诗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领略祖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传递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古诗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诗中抒发的情感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苏教版六年级的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表达了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安石的《元日》等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这类古诗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时代背景。其次,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吟诵,展开想象。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系列同类主题的诗歌,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如从读《示儿》到读陆游的一系列爱国诗,以及读其他诗人的爱国诗。此外,古诗还抒发了其他各种情愫。《望庐山瀑布》《望洞庭》是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登鹳雀楼》的志存高远也令人颇有共鸣

总之,古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醇厚的道德品质。

3. 在阅读课文中捕捉传统文化元素,领略民族文化风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自然也是中华民族傳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材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元素,领略民族文化风采。苏教版二年级《欢乐的泼水节》一文,主要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民俗风情和浓浓的喜庆之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泼水是他们互送祝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民族特有的文化。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学生通过询问、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了汉族春节吃饺子、拜年等习俗,苗族过龙船节有斗牛、赛马等风俗……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懂得了包容、理解。再如苏教版六年级《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虽然没有专门细致地描写“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表演艺术,但它透露出大西北汉族民俗舞蹈的魅力,赞颂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人民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传统文化元素,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提高文化品位。

4. 在“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读读背背”是苏教版教材“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由成语和古今贤文或歇后语等组成,旨在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吸收和了解,通过背诵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8的“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四个成语的学习,教师可针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梳理,也可结合画面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意思,懂得其使用范围。大多数的成语都与一个故事相生相连,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本意、引申义及运用情况。引导学生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内容,厚积薄发,到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当劝同学多阅读时,就会用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当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时,就会想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目前,重视阅读经典文化作品已成为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因此,除了教材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让学生背诵积累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扩大语文的外延,提高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寻找好最佳路径,架起文化传承的桥梁。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古诗成语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猜成语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