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易 守护光明

2017-11-30 13:45刘醒龙
博览群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初心教育

刘醒龙

初心不易,守护光明。这是夏静作品精选《新闻采访案例教程》,给人的感受。

夏静从事新闻写作20年,在发表的众多作品中,她挑选了225件作品,共计60万字,组成了这部《新闻采访案例教程》。透过这些作品,既看到了夏静钟情教育之初心,忠实善良之初心,更看了她钟爱文化之初心,忠诚担当之初心。夏静是一个追求完美、认真直爽的人。因为与夏静同是大别山人,对她的了解自然与其他人不同。夏静在农村当过七年代课教师。对于乡村教师,我向来怀有特殊情感。199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凤凰琴》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我对乡村教师由衷的致敬。对于记者,我却是有所保留,但于当过乡村教师的夏静,则是例外。在乡村苦水中泡大的夏静,集教师与记者于一身,也成了她作为中国社科类第一名报的《光明日报》从业者的莫大优势。

教育新闻在夏静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行家都知道,写好教育报道,不是一件易事。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曾感慨:“学校按部就班的生活,教师崇高又平凡的工作,像一块透明的平板玻璃,你的笔很难切入新角度,这很考验记者的真功夫。”夏静在教育报道上是下了真功夫的。

夏静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就是一篇与教育有关的通讯,记录的是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河溪小学教师田育才用“背篓背出的乡村学校”。这篇作品生动鲜活,许多细节感人泪下,直击人心。这篇作品也是“寻找最美乡村教师”38篇系列报道之一。在参评中国新闻奖时,光明日报社选了3篇代表作,其中就有这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推出的大型栏目。专家认为,这个栏目的每一篇报道都来之不易。而被选中当作代表作的报道,更是不易中的不易了。

任何得奖,都是偶然中的必然。与夏静的交谈中得知,在寻找“背篓校长”田育才时,夏静从双河集镇到河溪小学,因为没有车路,只能“按照事先准备的地图,边走边问”,途中“有的地方只能一个人通过”,即便是空着手走过去也让人胆战心惊。为何要冒险去采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呢?夏静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采访手记《乡村教师的师德情怀》中,如此动情地写道:“这样才不枉费我做了7年的乡村代课教师。每当我想起80年代教书的情形,深感自己身负的责任有多重。”“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举行了五届,她每年“几乎要用3个月时间参与寻找”。唯有“初心”的力量,才如此强大。

作为记者,夏静是有新闻理想的。一份新闻理想,一份责任担当。没有担当的理想,是缺“钙”的理想。没有新闻追求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守望公平正义是夏静新闻报道的基本品格。2014年,湖北潜江发生人质挟持事件,全国几百家媒体都在聚焦人质与歹徒相持过程中镇政府领导的不作为。在事件发生的紧急关头,身为中央媒体记者的夏静,没有迷失。她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老师秦开美是保护学生的“英雄”。在现场,她快速地写出《保护学生是我的天职》的报道,首家披露了秦开美以身为质保护52名学生安全的感人事迹。刊发当日,中央电视台就赶到潜江采访秦老师。正因如此,她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2015年,秦开美又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专家对该报道评价说,关键时刻,《光明日报》能引领新闻的走向。关键时刻的“引领”,彰显出记者的职业精神。细读夏静的作品,发现她总能以独特的视觉采写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当网上网下质疑“根叔热”时,她站出来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为“根叔”们说些公道话;当一些人对诗人余秀华有偏见时,依然是她理性解读余秀华“背后的钟祥文坛”,带给大家一个真实可感的余秀华。

《光明日报》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有着厚重的文化情怀。夏静深受这份报纸的熏陶和影响,总是站在文化的高處,审视着“荆风楚韵”。在她的笔下,湖北的人文显得那么古老而灿烂。透过湖北的民间文化文化活动,她看到了“留住民间文化根脉”的意义。透析屈原故里秭归端午文化节,她看到了“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的高度。透视一些同行的公共外交活动,她看到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的“成功秘诀”。这些独特视角中,隐藏着记者的“秘诀”,也隐藏着记者的人文之初心。夏静撰写的新闻报道,总是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思想。比如“校训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武汉名校崇真、求真、践真的精神。再比如,29篇“高校探寻”特稿,34篇“教育理念”报道,聚焦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既有追问也有深思,让人读后很解渴。还有“湖北高校群星现象”、自强不息大学生“刘普林系列报道”,一群群“把勇敢和奉献装入行囊”的大学生,让我们坚信“90后”是那么地可爱可亲可靠。这是一本充满真情实感的集子。正能量,为这本集子增添了可贵的“传道”色彩。

人,是夏静新闻作品关注的核心,也是这本集子的主线。特别是“人与生命人”“人与社会”等章节,关注的都是基层的小人物。小人物其实一点也不小,因为他们都是时代的“温度计”,跳动着时代的“脉动”。《江城“蚁族”,出路何在》《小处方 大情怀——记武汉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争艳》《“做人就像做秤”——武汉市新洲区“制秤世家”制作“良心秤”的故事》等作品,以小切口打开大主题,叩击读者心灵深处的柔软处。

夏静是一名有良知的记者。良知,在这个时代弥足珍贵。夏静的良知,源自初心。她在光明日报举行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中说,好人的故事伴随着她22年的记者生涯,让她成长,让她奋斗。她的父母常常教导他们两兄妹:“一家出了两个记者,做人,要保持善良正直勤奋的本色。”“要有牺牲精神,要有仁爱之心,要关注社会底层的人,要做个有出息的好记者。”这是夏静从父母身上继承的“初心”。举目天下,最动人心是初心。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并作为新闻传播院系的案例教程,必将在学生放飞的梦想中,种下钟情教育、忠实善良、钟爱文化、忠诚担当之初心,让他们终身受益,造福时代。

(作者为著名作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初心教育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