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菇工厂化瓶栽优良菌株的筛选

2017-11-30 07:59黄亮王玉班立桐杨红澎张利强杨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20期

黄亮+王玉+班立桐+杨红澎+张利强+杨华

摘要:利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考察国内外常见的5个海鲜菇主栽品种(编号1~5分别对应的是菌株来源为日本、日本、市售、市售、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并对其进行出菇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宜工厂化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种菌株间均有拮抗现象;酯酶同工酶试验表明,这5种海鲜菇菌株可以分为4类,即2、3号为一类,1、4、5号各为一类。5种菌株瓶栽出菇后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其中4号菌株菇形最好、丛高一致、菇盖均一性最好,且子实体产量居第2,生物学转化率达到77.5%;5号菌株菇形较好,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78.1%。因此可见,4号、5号菌株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海鲜菇菌株。

关键词:海鲜菇;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出菇试验;工厂化瓶栽;优良菌株

中图分类号: S646.9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0-0135-03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别称真姬菇、玉蕈等,其菇形优,质地脆,味道鲜,具有海蟹味,在日本被称为“蟹味菇”,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珍稀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1-2]。海鲜菇中蛋白质含量高,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在食用菌中有“金枝玉叶”之称[3]。其中含有的大量必需氨基酸、各种维生素、粗纤维、木质素,长期食用能起到良好的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4-5]。我国海鲜菇工厂化生产起步较晚,近几年才出现瓶栽模式,对海鲜菇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导致我国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出来的蘑菇产量、质量都与国外水平先进的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对于海鲜菇菌种工厂化管理比较混乱,各个工厂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同种异名或者异名同种的现象。由于菌种的管理到位有利于工厂化生产海鲜菇的高产、优质,鉴于此,对于海鲜菇工厂化优良菌株的选育很有必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本试验采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考察国内外常见的5个海鲜菇主栽品种,详见表1。

1.2 培养基

马铃薯综合培养基[6]:200 g马铃薯,1.5 g硫酸镁,20 g琼脂,1.0 g磷酸二氢钾,20 g葡萄糖,水1 000 mL。

栽培瓶培养基:70 %木屑,10 %棉籽壳,10 %米糠,9%玉米粉,1%石灰。

1.3 试验方法

1.3.1 海鲜菇拮抗试验 参照NY/T 1845—2010《食用菌菌种区别性鉴定 拮抗反应》操作:将5种海鲜菇菌株两两接种到预先配制好的马铃薯综合培养基平板上,2株菌株同时接种于同一平板上,间距约3 cm,24 ℃恒温培养20 d左右。待菌丝体长满平板后观察海鲜菇2个接种块交界处是否有褐色的拮抗线出现。

1.3.2 海鲜菇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 将不同海鲜菇菌株于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培养20 d,培养温度24 ℃,称取0.5 g菌丝,放于预冷研钵中,加入液氮研磨至乳白色疏松状,加入2倍体积样品缓冲液,4 ℃、10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影观察测量,并计算相对迁移率Rf,Rf=蛋白条带移动距离/溴酚蓝移动距离。

1.3.3 子实体农艺性状调查 将5种海鲜菇菌株分別接种在相同培养基的栽培瓶中培养至出菇,每个菌株接32瓶,在相同的培养环境下培养,待海鲜菇子实体生长至八分熟即进行采收,测定这5种海鲜菇的丛高、单株质量、子实体数、菌盖厚度、菌盖直径、生物学转化率等相关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鲜菇菌株间的拮抗反应

拮抗反应是异宗结合食用菌品种鉴定的常用方法,已经在许多食用菌菌种鉴定中使用。待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边缘靠近时,从正面观察其继续生长情况,从反面观察色素沉着情况。由表2可知,这5种菌株两两相互为1个对比组,共有10个对比组。由图1可以看出,所有对比组正面菌丝都不融合,且背面全部都产生了拮抗线,可以初步确定这5种菌株是海鲜菇的5个不同品种。

2.2 不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检验

2.2.1 海鲜菇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这5个样品有互不相同的电泳条带类型与条带数,可以说明这5个菌株间没有亲缘关系,为不同的海鲜菇品种。

从图2还可以看出,供试5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的酶谱条带的Rf值位于0.08~0.71之间,条带数4~7条不等,并且每个条带的宽窄度、颜色的深浅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1号、3号有5条带,2号、5号有4条带,4号条带数最多,为7条。因此可以看出,这5个品种都有部分条带是相同的,但没有2个是完全相同的,可以确定它们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关系较远。

2.2.2 海鲜菇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 在酶谱中,相应位置有酶带表示为1,没有酶带表示为0,根据表2统计各海鲜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信息,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各海鲜菇菌株酯酶同工酶的聚类树(图3),然后对各菌株进行遗传分析。

由图3可知,1号、4号、5号样品与其他样品迁移率和条带数的差异较大。将5种海鲜菇菌株分为4类:1号、4号、5号各为一类,2号、3号为一类。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这种分析方法在研究海鲜菇的分类地位及亲缘关系方面较其拮抗反应的结果更细微。

2.3 5种海鲜菇菌株的出菇比较

2.3.1 5种海鲜菇生产周期比较 由表3可知,后熟时间最短的是5号菌株,为56 d,其次为4号菌株,为57d,较长的是1号、2号、3号菌株,其中1号、2号菌株为62 d,3号菌株为60 d。由此可见,若用4号、5号菌株,则可以有较短的后熟时间,从而缩短整个培养周期。4号、5号菌株的现蕾时间最短都出现在进入出菇房后8 d,而现蕾最迟的为1号,在进入出菇房后12 d才现蕾。从成本、周期角度考虑,4号、5号菌株为最佳选择。endprint

2.3.2 5种海鲜菇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菇盖基本展开后,海鲜菇菌株随机抽取8瓶,观察记录采收时间、后熟时间、现蕾时间、子实体丛质量、子实体个数、丛高、子实体单个质量、菌盖厚度、菌盖直径等子实体形态、菇形等,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1号、2号、3号菌株的子实体数量比较接近,都很少,平均都不超过17个,而4号子实体数量最多,平均达到50个以上,5号子实体平均数量也达到了35个左右;5号丛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平均达到14.53 cm,其他4种都比较矮,其中4号最矮,平均只有8.55 cm;3号菌盖平均厚度最大,达到了1.15 cm,1号菌盖厚度最小,为0.68 cm,其他3种子实体平均厚度适中;5号菌盖平均直径最小,为1.87 cm,2号、3号菌株平均直径最大,都超过了2.40 cm,由于在商品转运过程中,菌盖大容易被碰掉,因此菌盖小的子实体商品性能较好。

从菇的外形来看,4号最佳,菇形紧凑,比较整齐;其次为5号,菇形为细长状,菇盖小,菇形比较整齐;1号、2号、3号菇形参差不齐,而且部分有瘤状物出现(图片未显示),从而影响了外观。从子实体单个质量来说,3号比较突出,子实体平均单个质量达到8.86 g,但整齐度较差。

经直观分析,1号、2号、3号菌株产子实体农艺性状不佳,不适合工厂化栽培推广;4号菌株产子实体的菇形整齐,产量也高,子实体数量也多,5号菌株菌柄比较高,产量同样也不低,值得推荐。

2.3.3 5种海鲜菇菌株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 由表5可知,5号菌株出菇的产量最高,为164.13 g,生物学转化率达78.1%,其次为4号菌株,平均生物学转化率为77.5%,与1、2、3号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真姬菇有灰色、白色品系,灰色品系被称为蟹味菇,而通体雪白,丛生,长度5~8 cm的白色品系,人们称之为白玉菇。我国在白玉菇菇蕾形成后,通过调控栽培环境的温、光、气、湿,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控制,促使菇柄伸长至8~16 cm,为了与白玉菇区别,商品名改称为海鲜菇。以上三者单位体积栽培料转化率通常以海鲜菇较高,其次是蟹味菇,白玉菇最低[7]。

由于在拮抗试验中,5种海鲜菇菌株两两之间都出现了拮抗线,可以初步判定为海鲜菇的5个不同品种,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不明显。再通过对这5种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发现,它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相差较大,条带差异性也较大,进一步证明其亲缘关系较远。经聚类分析,将5个海鲜菇菌株分为4组。以出菇情况为主要筛选指标,比较这5种菌株在工厂化瓶栽中的表现,结果表明,1号、2号、3号均具有产量低、菇形差、培养周期长等缺点,其中3号菌株菇盖出现脱分化的瘤状物,影响蘑菇的外观;而4号、5号菌株则明显优于前3种,具周期短、产量高、外形美观等优点。

对子实体的农艺性状调查显示,4号菌株产子实体虽然丛高不是最高的,但是菇形好、丛高一致、菇盖均一性好,且子实体产量较高,生物学转化率达到77.5%;5号菌株菇形较好,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78.1%。综合分析可知,选取4号、5号菌株作为优良菌株规模化种植,可以提高海鲜菇的产量、质量,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菌株。

参考文献:

[1]魏 峰,侯祥保,孫家宁,等. 海鲜菇工厂化生产的操作规程[J]. 食药用菌,2015,23(1):50-53.

[2]程 玉. 酶解法制备海鲜菇调味料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3]Antmann G,Ares G,Lema P,et al. Influence of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on sensory quality of shiitake mushrooms[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8,49(1):164-170.

[4]王 琦,章勤学. 蟹味菇的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173-174.

[5]张 颖. 白玉菇冷藏保鲜及冷链流通技术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6]郑素月,张金霞,王贺祥,等. 我国栽培平菇近缘种的多相分类[J]. 中国食用菌,2003,22(3):3-6.

[7]黄 毅. 图解海鲜菇袋式栽培技术(一)[J]. 食药用菌,2015,23(3):143-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