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声乐艺术教学中声与情的互融之美

2017-12-02 13:52张琦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音色声乐发音

张琦珞

声乐是以人声演唱为形式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自古以“字正腔圆、以声载情、情以声达、声情并茂”为审美原则。“声茂”是声乐艺术的表层感官美,“情茂”是声乐艺术的深层内涵美,“声情并茂”是民族声乐美学的准则。在声乐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中声音和情感二者相辅相存,缺一不可。“声为乐之器”,以声载情,优美动听的声音是声乐作品表达内容、风格、情感的基础与承载;“情为乐之魂,情以声达,声乐作品的情感需要借助悦耳的声音、高超的演唱技巧来表达。有声音而没有情感的歌唱没有灵魂,有情感而没有技巧支撑的歌唱则没有美学价值。

中职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在声乐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歌唱技能训练,指导与培养学生形成歌唱能力,训练与培养学生具备通过声音来演绎声乐作品情感的艺术表现能力。

一、声乐艺术教学中声音的打造

在声乐艺术中,声乐技巧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是提升声乐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是情感的表现手段。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歌唱技能,才能让他们在声乐表演中更好地展现自己,更完美地演释作品的情感,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

“声为乐之器”,声乐是一门以声音为主的艺术,具有其特殊性。声乐演唱有别于器乐演奏,它以人的声带为主,以演唱者的自身腔体作为演唱乐器,在不借助任何乐器的前提下,通过人自身的声音来展示音乐艺术的魅力。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自古以来人们认为人的声音是一个天然的乐器,其所发出的声音远胜丝竹,最为接近自然的天籁之音,比任何乐器更具艺术感染力。

一件乐器,想要发出动听的旋律、悦耳的声音,需要演奏者的技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人的声音也一样,不同的人音色、音质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要让学生在声乐表演中有良好的声音状态,需要声乐教师指导学生对歌唱的姿势、呼吸、咬字吐字、声区、共鸣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声音特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声音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技能。

1.学习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正确发音的前提,可以让学生在歌唱时更好地运用气息,帮助声音形成良好的共鸣,从而提升歌唱效果。声乐教师在教学初期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姿势,为学生未来的歌唱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双脚站稳,抬头挺胸,身体笔直挺拔,眼睛平视,面部根据作品的内容、情感自然真实地表现出喜、怒、哀、乐。

2.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乐府杂录》中曾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声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歌唱的好,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训练与调整自己的呼吸。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对于呼吸的方法有“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之口诀,也即是现代声乐所采用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是一种符合生理条件的自然深呼吸,其要诀为:放松—吸气—保持—控制呼出。这种呼吸可以为喉咙提供规律、平滑的气息,帮助调节音色以及发音过程中的轻重缓急,强化歌唱效果。

3.遵循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达到字正腔圆

歌唱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是声乐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功。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素有“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审美要求,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来自各地的南腔北调,规范汉语发音,在歌唱训练中要教导学生做到唱字头时准确清楚、唱字腹时气息不能断、唱字尾时咬字要归韵。自然的吐音、清晰的咬字、字正腔圆可以帮助语言更好地传递演唱者的思想情感。

4.科学地应用发音技巧,产生歌唱的共鸣

声音是歌唱的基本元素,歌唱者用声音演绎声乐作品的情感。歌唱时以声带作为发声器官,用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响,从而形成声音即为每个人的基音。基音音色较为单薄且音量小传不远,要想声音传得远、音色圆润动听、富有穿透力则需要充分运用歌唱共鸣。

想要形成歌唱共鸣,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了解发音过程、发音器官与气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音色产生的影响,培养与训练学生感知和分辨声音的能力,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发音技巧,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与训练中学会正确的发音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进行共鸣训练,让学生在自我基音的基础上通过转换母音、稳定喉头、调节气息等手段形成歌唱共鸣,从而达到增大音量、统一声区、扩展音域、优化音色的声音效果,让学生在声乐表演中实现“以声载情”。

二、声乐艺术中情感的演绎

声乐艺术强调以情动人,在作品情感的表达上比其他器乐更需要歌唱者傾入自身的情感,歌唱者除了要把歌谱中的歌词准确清晰地唱出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情为乐之魂”,只有注入了情感的歌声才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歌唱者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和声乐作品的艺术情感。每一首声乐作品由于内容、创作环境、创作技法的不同有着其自身的情感特点,而声乐表演者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等也影响着其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声乐教师应当在训练学生声乐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理解与表达作品情感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声乐表演时能准确分辨每首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基调,将自己融入作品的角色,运用掌握的歌唱技能,用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出声乐作品人物中的喜怒哀乐,喜角色之喜、哀角色之哀,最后达到声音与情感相互融合的境界。只有这样的歌声才能打动听者的内心,只有这样的歌唱才具有艺术感染力。

三、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做到声音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声乐的本质是人声的艺术,人的声音因个人生理结构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对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声带长短、薄厚的不同,音色、音域的不同,性格与性别的差异是每个人先天存在的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让每个人的声音有着各自的局限和长短,决定着每个人的声音类型。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客观情况,根据学生的性格、音色、音域的特点,对声乐作品类型的喜好,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能力等因素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与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

声乐艺术永无止境,声乐表演者只有在确立“声情并茂”为美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声乐技能,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才能让自己的声乐表演艺术登上新的艺术高峰。

责任编辑朱守锂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色声乐发音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Playing with u_e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