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平衡性分析

2017-12-04 07:18文/李
传媒 2017年22期
关键词:艺术性真实性受众

文/李 莉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平衡性分析

文/李 莉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客观呈现,而且能够为受众提供愉悦的审美体验,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服务于新闻事实。但在“眼球经济”时代,许多新闻摄影记者为了博取名利,通过摆拍、补拍和后期篡改等手段制作新闻“照骗”,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在2015年、2016年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中,都出现了因摆拍等原因被撤销奖项的事情。可见,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失衡问题更为严重。对此,面对信息传播环境和受众审美习惯的变化,新闻摄影需要实现真实性、人文性和艺术性的重构,追求新闻真实与审美价值的协调统一。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变化

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摄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现代媒体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出现了新变化。

新闻摄影真实性需求的凸显。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许多虚假新闻摄影作品对受众带来了心理伤害,也对新闻媒体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新媒体的崛起使新闻真实性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全面拓展,越来越多的受众和媒体开始将舆论的焦点放在新闻的真实性上。因此,真实性原则成为这一时期评判新闻摄影作品和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依据。

新闻摄影人文性诉求的强化。在全媒体时代,人文性已经成为新闻摄影作品的核心构成要素,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摄影作品内容的人文性,强化新闻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贴近受众生活的新闻摄影作品越来越多,并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界也开始将重点转向对新闻伦理和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研究,强调民生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价值。而那些虚假的、有违新闻伦理的摄影作品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强烈谴责。

新闻摄影艺术性的重构。全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作品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促使新闻摄影逐渐细化,并衍生出许多新形式。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新闻摄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重构成为可能。艺术性重构后的新闻摄影作品,不再是纯粹的纪实手段和现场佐证,而是多了一些时代内涵和艺术气息,并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其深度性。近年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越来越看重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强调纪实与艺术的平衡,如2016年的《牛市》《圣诞工厂》,2017年的《远离喧嚣》《拯救之岛》等都是如此。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失衡的表现

全媒体时代,许多新闻摄影记者因为过于追求艺术性而造成新闻失真,引发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冲突。

摆拍造假。当前,在新闻摄影创作中,摆拍造假几乎成为一个行业的潜规则,许多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真实纪录事件全貌,而是考虑如何摆拍才能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完全忽略了对新闻内在价值的挖掘,使新闻摄影作品丧失了原本的意义。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而且还欺骗了广大受众的感情,不利于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在2015年,第58届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评委会就以涉嫌欺骗摆拍为理由,撤回了意大利摄影师特罗伊洛的摄影作品《欧洲黑暗之心》的奖项。

事后补拍。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逆性,许多情况下,新闻摄影记者都无法第一时间拍到需要的新闻影像,造成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此时,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有的摄影记者会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进行情景还原,通过镜头补拍来完成对新闻素材的获取。但是,许多记者在完成作品后不会进行专门的说明,这就给受众带来了一种假象,属于变相的虚假新闻。

P S修改。为了丰富新闻摄影作品的信息量,许多摄影记者会利用P S技术对图片进行拼接、删减或美化处理,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但这种后期修改也是一种变相欺骗,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态度。人为美化处理后的图片,其艺术性会掩盖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造成受众视觉点的偏移,不利于正面信息的顺利传达。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平衡性架构

在某种程度上,在新闻摄影创作实践中,对艺术性的重构是为了凸显新闻真实性,如果本末倒置地将艺术性放在首位,那么,将使新闻摄影作品失去原有的价值。只有实现两者的平衡,才能全面提升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发挥其积极作用。

正面价值之美:传播正能量,放大正面情绪。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在各类信息的狂轰滥炸下,开始对那些负面的、虚假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尽管受众感知美的能力存在差异性,但每个受众都会用心去感知和寻求生活中的美,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真实的、艺术的摄影作品更容易赢得受众青睐,而那些虚假的、丑陋的很容易被大众遗弃的原因。

2016年,广西新闻摄影奖一等奖是由《桂林日报》提供的“夫妻携手96年 双双过百岁”组图。这组图讲述了广西桂林市韦啟寿和韦八嫂这对百岁夫妇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相敬如宾、和睦美满的爱情故事。其中,有一张二老手拉手去散步时对手部的特写镜头,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了爱情的美好,实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新闻摄影作品只有不断去发现和传递正能量,放大正面情绪,才能提高新闻的接受度和传播力。

新闻真实之美:引发情感反应,彰显独特魅力。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新闻价值的摄影作品,很容易引发受众的强烈情感反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些新闻摄影作品,虽然只有简单的画面构图,但在新闻真实的感染下,受众一眼就可以领会到作品背后的核心内涵,不仅可以感知到作品的真实美,而且能够感知到作品的人文美。例如,2017年荷赛奖日常生活类单幅二等奖《汗水铸就中国梦》,描述了4名体操学生进行脚趾压力训练的故事,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非常简洁。图片虽然简洁,却告诉我们,这些孩子用自己的汗水去铸就自己的梦,而千千万万这样的梦汇聚到一起就是伟大的“中国梦”。这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强烈情感反应,引发他们的人生感悟。这种真实美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逐渐成为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真实美才能让受众深刻体验新闻摄影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进而全面增强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形式和谐之美:注重要素搭配,增强审美感知。正因为新闻摄影的可视性和艺术性优势,使其成为全媒体时代最有效的传播载体之一。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新闻摄影更加注重色彩、构图、布局等要素的搭配,能够形成和谐之美,在全面挖掘新闻独特性的基础上,达到增强受众审美感知的目的。例如,2017年荷赛奖体育类单幅二等奖《飞身救球》,其多元的色彩、对称的布局形成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和谐美,让受众充分体验到了网球运动的魅力。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阅读欲望,而且能够增强受众的审美感知能力,既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又抓住了受众心灵,达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平衡,并借彼此的优势凸显了自身的特点。

结语

新闻摄影属于新闻范畴,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探究新闻摄影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性原则无疑是新闻摄影艺术性重构的根本前提。新闻拍摄者要以真实性为前提,采取最合理的艺术手法进行拍摄,对新闻事件进行最恰当的诠释,而不能摆拍造假。同时,摄影记者还要通过对内容、形式的整体把握,架构新闻摄影作品的正面价值之美、新闻真实之美和形式和谐之美,以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性真实性受众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论钢琴作品中艺术性与花滑技术性的融合方式与途径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对《湘江之战》中几个历史问题真实性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