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的低对口就业率与对策探讨

2017-12-04 01:19郭扬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人才流失社会工作

摘 要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在各大高校不断发展壮大。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却不被其本专业毕业生所青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好,但是专业对口就业率极低。影响社工毕业生择业的客观因素包括配套岗位设置、薪酬待遇、专业认知度、培养机制等,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观念则是对口就业的主观原因。缓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的困境,需要从政府、高校、学生本人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对口就业 人才流失

作者简介:郭扬,苏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25

社会工作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制定、执行社会政策的政府系统;二是从事社会福利保障或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三是街道办事处的民政部门和社区居委会相关岗位;四是与社工专业相关的群团组织或民间组织。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比较广。但我国每年仅万余名社会工作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可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社会工作毕业生都选择了其他行业。

一、社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过低的原因分析

2017年5月7日,中山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宣布社会工作专业停止招收本科学生,这一学科改革在社工界和社会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山大学给出了一系列回应,但仍有许多网民怀疑,是对口就业率过低导致了中山大学的这个决定,甚至有观点指出“近几届毕业生中几乎都是跨专业就业”。这种窘境并不是单纯一种原因造成的,它是社会环境、专业自身、教育机制、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客觀原因

1.社会工作配套岗位少

社会工作专业对口的工作领域极广,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相关岗位不少,但真正向社工专业毕业生“抛橄榄枝”的配套岗位却寥寥无几。以公务员考试为例,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全国各省的公务员考试当中,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屈指可数,且都在偏远地区。我国许多部门中诸如福利、保障、社会服务类岗位本该由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承担,但多数是“鸠占鹊巢”,如此以来,本就缺乏的社工岗位对社工毕业生来说更是如同水月镜花。缺乏相关的配套岗位,社会工作者就会缺少机会和岗位编制,这一因素导致社工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2.薪酬待遇标准过低,晋升困难

从专业价值观来讲,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不仅能达到服务他人的目标,还能实现工作者的个人价值。但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却揭示了一个现实: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后才会去追求个人价值。对于社会工作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没有任何积蓄,衣、食、住、行方面的开销都来源于当月工资,薪酬标准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城市生存。目前社会工作岗位提供的薪酬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结合当前物质生活水平,单身社会工作者的收入勉强能应付日常开销,组建家庭后就难以接受社工岗位的薪酬待遇。社工行业在一二线城市发展最快,但是大城市的生活资本也迫使社工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再加上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社工难以晋升,大家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也迅速降温。

3.专业认知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来源于国外,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本土化程度低,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发展不完善,职业可代替性强,社会认知度较低,甚至社会工作本专业工作者都无法具体说明该专业的职业界限。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不言而喻,很多人认为社会工作者一无高薪,二无体面,三无职业成就感,没有发展前途。毕业生家长往往也会在就业方面给孩子施加压力,迫使孩子离开社会工作这个“不知所云”的行业。这也是社工专业毕业生另择他业的重要原因。

4.高校培养模式与专业需求错位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大力倡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许多高校顺势设立社工专业,但高校课程安排和实践岗位选择上呈现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扩招、师资不专业、缺少资金投入、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弊端也凸显出来,导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质量堪忧,多数社工专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明显错位。

(二)主观原因

1.学生专业能力不足

社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程度有限,社会知晓度偏低,学生对该专业缺乏了解。以山东建筑大学2012级社工二班学生为例,全班35名学生,仅一人主动报考该专业,其他均为调剂生。调剂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再加上专业弱势在入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显现,致使学生认为社工专业前途渺茫,缺乏热情,难以认可专业价值观,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因而丧失斗志,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进而导致其自身专业能力不足,无法从事对口职业。

2.就业观念的影响

当今社会,利益导向逐渐转变为整体价值追求。大学毕业生也开始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较强的趋利倾向。日常的经济开支需要较高的收入来支付,再考虑到十几年的教育资本投入,毕业生更是迫不及待地选择高收入职业以回报家庭。鉴于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公众认可,多数毕业生表示从事本专业工作无法获得职业尊严,尤其是男生,更加坚决地选择其他行业。部分家长为了“面子”,帮助孩子谋求其他更“体面”的工作。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社会工作人才流失。

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的策略探讨

(一)政府规范社会工作行业相关制度

如前所述,配套岗位不合理、薪酬待遇过低、晋升无望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另择他业的重要因素,有些岗位被非专业人员占据,有些岗位沦为科室助理、部门办事员,专业人员无用武之地,失去了社工应有的价值,更难获得晋升机会。这不仅打击了社会工作者的热情,也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只有通过政府部门规范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职位晋升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完善社会工作行业准入制度,严格规范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才能提升社工职业声望,增强社工专业吸引力。endprint

(二)强化社会工作专业自身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稳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水平逐步提升,但是,作为“进口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化先于职业化,其职业化水平在我国发展相对落后。人才数量缺口大、专业素质堪忧、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高校及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要致力于该专业本土化和职业化的推进,逐渐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方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专业宣传,提高社工社会认知度,让社会公众更多地认识、了解、认可社会工作,主动求助社会工作者解决自身问题。

(三)高校组织高素质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模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社工专业教育质量的保障。许多高校为了完善专业设置,从其他相近专业(如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法学、政治学等)抽调出部分老师负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真正接受过社工专业正式教育的老师寥寥无几。如此,社工专业的学生接受的只是混合着各种专业的“类社工”知识,而非纯正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专业技能。因此,只有解决了师资问题,才能凸显本专业优势和特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式上,要转变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模式。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型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需要应用到实践中,各高校要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加强就业观念引导

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树立社会工作价值观,适应专业学习,增强专业认可。学校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学生的就业观从利益导向转变为兴趣导向和价值导向。学生通过各类实践发现自身不足,在现实环境下准确定位自己,逐步改变利益导向的就业观念,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结语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众多,依照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极其广泛。但由于我国社工行业发展水平较低,配套岗位设置不合理,薪酬待遇过低等原因,社会工作毕业生大都选择银行、学校、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的大多为会计、人力资源、教师、销售等行业,而极少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我国社会工作职业遭遇“被冷落”的局面,不仅造成了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还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毕业生也会产生“读书无用”、“专业无用”的认知,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更不利于专业自身的发展。

针对该局面,我国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制定和完善社会工作行业相关制度,为培养和挽留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改革教育体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设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模式;高校社工专业学生要正确审视自己,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不断培养专业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努力实现自身专业价值。唯有各方有力结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更加穩健,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前途才能更加明朗。

参考文献:

[1]李茂科.社会工作: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人民论坛.2017(4).

[2]徐云、陈莎莎.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坛.2017(2).

[3]栗志强.错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机构需求”与“高校培养”——基于郑州市的研究.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6).

[4]李宾、刘新荣.从就业困境反思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教育与职业.2014(23).

[5]凌文豪、张玲.基于就业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社会工作.2014(3).

[6]栾文敬、刘长青、付双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以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社会工作.2013(4).

[7]张保罗.从毕业生的就业分析新兴专业社会工作就业难的原因.才智.2013(18).

[8]涂宇明.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2).

[9]王晶舒、刘丽晶.黑龙江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10]刘玺明.高校新兴专业就业问题及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1]常魏、茅馨丹.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以N学院社工系毕业生为例.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流失社会工作
民营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及人才流失问题的相关探讨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