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撒哈拉

2017-12-05 13:49李嘉璇
长江丛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撒哈拉荒原儒家文化

李嘉璇

作品欣赏

三毛的撒哈拉

李嘉璇

文明迈着步子走进了三毛,三毛载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将这份文明传播在那片黄沙中,三毛的撒哈拉是她精神和肉体融为一体的,有着哲学与美的价值功能。

撒哈拉 文明 美学

一个人,一片天,在那个一望无际的沙层中。风吹沙,带着的是一个人的记忆,留下的却是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它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将文明流淌在撒哈拉的荒原之中,文明的因子幻化成分子传播开来;将美的真实与自然浓缩在荒原之中,梦想与女孩前行;将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让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东方女性,那片沙漠也因这为不一样的女性别开生花,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探索……

一、文明流淌于荒原中

文明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象征,三毛将这份文明建立在了那片干涸的,又有着神秘色彩的撒哈拉。在那个国度里,在某一个下午,三毛走进了它的世界,从此撒哈拉与三毛在于河西的世界里相依相偎。三毛从她细腻而柔软的笔触下,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片大地,对这片大地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正如三毛所言,它在《国家地理》中突然的闯入了她的世界,而她又将这份惊喜与文明带到了世人面前。

文明是一个国度里社会行为规则下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生活与生存的准则,在三毛进入撒哈拉之后,她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见证和积累了这份文明。让这份文明带着爱的坚强和温暖走到了一起,在偌大的空间中,面对物资匮乏的情况,三毛与爱人河西将它变的诗意化,梦想化,甜蜜化。她将尘世间的一切约束放下,解放出自己最大的天性。她可以在大街上随处捡来许多瓶子,不受异样眼光,将其填色、做图形,构建出自己的美学色彩。她又可以将捡来的旧轮胎当作躺椅,夜深独处仰望星空,在那一刻,正如其自身所说,我是自由自在的,我幻化成沙,一粒纯朴本分的沙子,随风飘散。在我看来,这就是三毛自我构建的精神文明家园,这是在这个金钱交易的社会中极度缺乏的精神家园。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三毛的撒哈拉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在这份经验中,将它以艺术的手段呈现在世人面前。无光风月,有如灿烂有孤独的繁花绽放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给这个缺少精神文明的时间和空间里带来了新鲜的氧气。让这多开满爱与美的沙漠之花,在漫漫黄沙中逐渐成长。

二、美学根植于荒原中

“突然发觉,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这是三毛在回忆那段荒原岁月中的感受。缘何这样,大抵因为那片绽放着沙漠之花的圣地已让三毛无需只停留在书中,而是自己在那段流浪的岁月下已成为一本书。是根植于生命与肉体中的书,在这本书荒原之书中,有着真实之美、自然之美。

艺术是对美的直接体现,艺术之美除在外在辞藻的修饰外,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和一个人的情感经历。三毛的撒哈拉直接折射出三毛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娇柔、不做作。在它的笔下,你完全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三毛是怎样的人,就如同她是你的朋友一般,你了解她的每一面。而产生这样的原因在于她的作品完全是真实的还原生活,还原自身。如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会从撒哈拉的点滴生活中记录着自己的一切,有好的,也有坏的。有为自己因为生气剪掉自己的短发,而给人一种当时生气的真实境遇感。但是不管怎样,三毛都是以最真实的自己流浪在这片沙漠中。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女孩对自己梦想的执着,正如生活中,有时为同一梦想,与一些人相识相交,人烟中,一起邀好同行的人,相伴过雨季,走过秋冬,但最终在某个路口离散。至此追梦路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希望,却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那个为大学梦奔跑的女孩,在路上形影孤单却从未孤寂,因为心中有梦,景在路旁相伴,哭过笑过,一路向前,只愿有一日站在梦的场地,与梦同行。

三、文化根植于荒原之中

文化是是一个广而泛的概念,它既有同一性也有多样性,而三毛将撒哈拉的文化带到了我们眼前,有着西方文化的影子,也有着东方文化的气息。在三毛的笔下不难看出,三毛对异乡文化的尊重,尊重当地人民的居住习惯、饮食习惯等。也在它的笔下,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也在这样浓浓的爱意中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子。

当然,作为在东方文化背景成长起来的人,三毛同样有着东方文化下对“仁”与“博爱”的精神追求。东方文化最典型的的代表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生活在这样的儒家文化下,我们对社会更多追求一种正义之感,以“和谐”之心看待世界,礼待他人。对不正义之事大都会勇敢的站出来,正如《哭泣的骆驼》一文中的沙伊达,可以看到三毛为“正义”勇敢的站出来时的样子,那是基于人道主义对人性的深思。此外,还有三毛超越地域文化的歧视,与哑奴做起了朋友,他们一起看过鸟飞,一起比对过肤色,她也用药治疗一些看似低下的人群。这些都是三毛在“大同”的儒家文化下,超越种族歧视,打破地域界限,处于对人的一种尊重,对生命平等的一种理解与践行。

总之,三毛的撒哈拉很简单,它跟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小巷,一条窄弄,一条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地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

[1]三毛.三毛全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苏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撒哈拉荒原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荒原童话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甘露店
撒哈拉的眼泪
骆驼图书馆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