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比原著缺失了什么
——谈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删节问题

2017-12-05 13:49杨天姣
长江丛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杨天姣

课文比原著缺失了什么
——谈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删节问题

杨天姣

外国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被选入教材时,出于多种原因会被删节,这种删节强化了课文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对原作的艺术性造成极大的破坏。本文试图通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来分析删节版的教材导致的学生对文本多重解读能力的缺失。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文教材 删节问题

一、隐喻和象征的缺失

声音、意义、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是由“新批评”派代表人物韦勒克和沃伦提出的四层文学文本的内部结构。隐喻和象征作为读者解读文本深层意义的不二法宝历来倍受重视。《装在套子里的人》正是借助于开头和结尾的隐喻和象征来展现小说的深层内涵的。

对比契诃夫的原作,我们发现课文删掉了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结尾的作者议论,这就必然造成师生在解读课文时产生误读,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或者说是一个概念化的层次,并不能真正深入作者批判的实质,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一直以来,我们都将这篇课文的主旨简单地理解为揭露和批判沙皇专制统治及其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将别里科夫解读为沙皇专制的维护者,这种解读方式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没有挖掘出隐含在形象中的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课文删节了小说开头契诃夫借叙事者布尔金对“别里科夫式”人格做出的重要评判:“有些人生性孤僻,他们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这种人世上还不少哩。也许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即返回太古时代,那时候人的祖先还不成其为群居的动物,而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洞穴里;也许这仅仅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异──谁知道呢。”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别里科夫这种人的出现既有社会的原因,更与他个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别里科夫更多的象征着保守、封闭、畏惧新事物的一种人格类型,这不是时代的产物,这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这是别里科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缺陷,也是契诃夫揭示的民族劣根性,更是伟大作家揭露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才是“别里科夫”作为文学典型的隐含意义。

不言而喻,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套子”是一个蕴涵着多重含义的意象符号。但是,课文删节了原著结尾处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说的“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文特’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兴讼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当中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很明显,在这里伊凡是作者的代言人,他代作者向读者阐明了“套子”的多重含义:既指别里科夫的雨鞋、雨伞等等他用来保护自己的的实质性的套子,又隐喻了规章制度、法律条文等等;既隐喻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惯有的、闲散无聊的生活方式,又隐喻了人们头脑里冥顽不化的、不务正业的思想观念。正是“套子”的多重隐喻才使这篇小说具有了深远而广博的现实讽刺意味。事实上,契诃夫告诉我们“装在套子里的人”并不只有别里科夫,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别里科夫”,我们都是“套中人”。

二、讽刺艺术的缺失

讽刺艺术,似乎是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的灵魂。然而,课文对原作大量删节必然造成讽刺艺术的缺失,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评判性和艺术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是否会有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如此关心别里科夫的婚事?”这在课文中表现得并不明显,然而原著中却有充分说明“在我们内地,人们出于无聊,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干了无数不必要的蠢事!这是因为,必要的事却没人去做。哦,就拿这件事来说吧,既然我们很难设想别里科夫会结婚,我们又为什么突然之间头脑发热要给他做媒呢?校长太太,督学太太,以及全体教员太太全都兴致勃勃,甚至连模样都变好看了,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目标……”课文中只用只言片语述说了太太们撮合别里科夫的婚事,却将契诃夫这一段精妙的讽刺文字删掉,这样我们既无法明白大家游说别里科夫结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也无法感受到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味,民众空虚庸俗的精神状态恰是作家所愤恨的,然而,课文中将此情节一笔带过,显然极大地削减了作品的讽刺艺术。

我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被种种套子所束缚的别里科夫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应该看到,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弱点,这是人性的弱点,正如上文所说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别里科夫的普遍意义,这才是契诃夫真正伟大之处。

三、结语

教材编写者删掉了原著中所有看似冗长无用的描写文字,仅给师生留下一个貌似完整的故事情节,这必然会造成学生的误解,以为小说就是单纯地讲故事,从而造成学生错误的文学鉴赏方式,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了描写内容。笔者认为这是对异国文学极大的不尊重,也不符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21世纪初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对课文的文学艺术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典范性,又要文质兼美,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成为入选课文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则成为中学语文教育基本特点。

我们注意到,在现阶段语文教学要求“感受作品形象”,强调“人文性”,然而,这在外国文学的实际教学中似乎难以实施。教材中删节的外国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本的文学性,增强了故事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体味作品的艺术,享受它的美的同时受到教益,而不应该刻意寻找主题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小说觉不仅仅是讲故事,它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更加深广的含义和更加深邃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野猪套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