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语堂传统译论及其影响

2017-12-05 13:49
长江丛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通顺林语堂

赵 硕 吴 君

浅谈林语堂传统译论及其影响

赵 硕 吴 君

众所周知,在研究中国传统译论时,翻译理论流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如此辉煌的翻译史,我们鉴往知来,才能不断开拓,使此项事业不断发展,本文就中国翻译史上的翻译理论家林语堂的翻译策略进行梳理从而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了深入剖析,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指出了这一学术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传统译论 林语堂 翻译策略 《浮生六记》

林语堂父亲是一名乡村牧师,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后来他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英语及语言学功底深厚。回国后,他翻译了大量的文学著作,通过不断的积累与研究,他在他的著作《翻译论》中提出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并对翻译提出了自己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优美,他认为这三条标准也是译者责任心的体现,这样的译者才具备真正翻译家的资格。

他认为“忠实”就是翻译者对原文需要敬重和负责任。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尽量避免“死译”和“乱译”等等极端的翻译。换而言之,原著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译文就应该表达同样的思想,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此观点和严复的“信”表达的思想基本一致,就是译文应该全面向原文看齐。他还提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译文的通顺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非常关注译文的思维逻辑。例如:《浮生六记》原文中有“少年失学”这样的描述,林先生将它翻译为“I was not properly educated in childhood”,意思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非常符合原作者沈复对自己孩童时代境况的描述,翻译出原文暗含的思想。再如原文“衣冠之家”,林先生将之翻译为:“I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在汉语中这个词的意思多指学者和文人的聚集地,所以林先生将它翻译为“a scholar’s family”,既忠于原文,又显得通顺易懂。

翻译是一种活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会不尽相同。林语堂先生精通东、西方两种文化,在翻译中,林先生经常用西方人的眼光审视中国文化,他会用地道的英语向西方读者传达中国传统的文化,其中译本《浮生六记》就反映了他的这种认识。深厚的语言功底使他可以非常轻松地使驾驭这两种文字,对《浮生六记》的翻译,他自如地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

林语堂所谓的翻译的通顺化,其实就是现在“归化”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易懂,不存在生涩难懂的现象,在《浮生六记》的英译中,林语堂对人称的翻译就没有像原文那样时而用“名”,时而用“姓”,时而用“号”,这样会造成读者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他在全文中统一用名字来指同一个人,比如,在原文中,作者有时将 “李白”称之为“李”,有时称之为“李太白”,这种多种称呼指代同一个人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作品中非常普遍,了中国的读者也大都能理解其指代意思,但是这种纷繁复杂的称呼却给西方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困难,为了更好的让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林语堂在翻译这些名字的时候就采用了迁就读者的归化策略,全文统一用“Li Po”指代同一个人——“李白”,这样虽然方便西方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但却不能很好地传达中国的文化现象。

翻译过程中,作者使用异化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外国作品独有的文化和语言。比如汉语中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避免这些词汇民族化的消失,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林语堂在翻译中很大程度地使用了异化的策略。例如:原文中“外加马褂”一词林语堂将它翻译为“put on a makua on top”,作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民族特色词“马褂”时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使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异国读者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不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去翻译文章,我们都要尊重文章本来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还要考虑到许多原著中语言的文化特色。这一点,我们在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的译本中可以轻易的去发现这点。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中国对于西方的文化输出就好比涓涓细流,但却是时断时续。最让我们感到可贵的是,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的过程中还是极大的还原了本书描写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文章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做了一些处理,使西方的读者能够更加轻松的去了解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现在,随着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入,原先的涓涓细流如今已成为滔滔江水。我们确信,在未来,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民们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我们的过去和传统。学者在将中国文学名著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会更加地注重我们本名族的文化以及我们对其的坚定地保持。

[1]林语堂.论翻译[A].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林语堂.林语堂作品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40.

[3]刘性峰.异化翻译弥补文化缺失——以《浮生六记》的翻译为个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4]苏慧敏.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5.

[5]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Lin Yutang.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通顺林语堂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浮生六记
读写大闯关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句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