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学生汉语学习“文化休克”现象及教学应对策略
——以东干族留学生为例

2017-12-05 13:49焦妍
长江丛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休克留学生现象

浅谈留学生汉语学习“文化休克”现象及教学应对策略
——以东干族留学生为例

焦 妍

生活在中亚的东干族在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鉴于来华学习汉语的东干族留学生越来越多,因为其文化背景差异,汉语学习中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笔者希望通过对东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来华东干族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和作用,提出克服在华学习产生文化休克现象的策略。

“文化休克” 东干族 汉文化 策略

东干人原本是生活在我国陕西、宁夏和甘肃东部的回民。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我国西北地区爆发了回民反清大起义,一部分回族人迁至中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特殊民族——东干族。东干人自进入中亚各国的130多年来,中断了与中国的联系,受到当地其他民族的影响, 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保留着陕甘回族原生活方式的同时, 也已发生了不少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交往也日益频繁,这一全球范围内的紧密联系,使得具有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日益广泛,来华学习汉语的东干留学生逐渐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成为文化之间冲突的根本动因。

本文笔者则希望通过对居于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留学生母体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得出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分析东干族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所产生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休克”现象,并提出解决东干族留学生在华学习汉语的文化休克现象的途径和方法,找到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的策略。

一、中亚东干族文化特征

据史料记载,东干人自1877年开始定居于中亚地区,其文化的形成初期是以继承原有中国陕甘地区文化为基础的,而陕甘回族文化则是以汉文化为前提加之伊斯兰文化形成,因此东干文化传统也可以说是以汉文化为前提的。东干人的文化随着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特征方面又显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

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不仅是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交际工具,更是维持和表达民族边界的重要标志。东干语呈现出对母族语言成分基本面貌的保留和对俄语、突厥语等语言环境的适应。它作为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域外变体,己经和陕甘方言与汉语普通话有了很大的区别。东干族的理念表现仍然继续保存着陕甘地区文化特点,即农耕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尊长敬贤、重视家庭,崇尚人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都被推崇,这些价值观在东干族中甚至比在中国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发扬。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东干文化差异分析

东干文化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因长期处于中亚复杂的环境中,因此不仅保留了自身的中国文化底蕴, 还融汇着伊斯兰文化、俄罗斯文化色彩。东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可以说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语言差异

东干族的祖先原本是中国陕甘地区回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在大多数词的口语发音上仍然与中国陕甘地区回民的口音类似。然而这个民族又长期居住在中亚地区,并很长一段时间被强制使用俄语,因此东干语融合了许多其他语言而自成一体。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词汇,如:

1、相似:年代—няндэ 秋天—чютян 国家—гyйжя

豆腐—дyфy 头发—тyфa 耀眼—жoнян

2、差异:无线电—paдиoн 拖拉机—тpaктop 橘子—мaндapин

(二)意向差异

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东干文化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意象的涵意,但也较大程度地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有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涵义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解。

“龙”这个意象,众所周知,是中华民族尊贵、权利、昌盛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也给他赋予了美好的愿望,如“龙马精神”“龙颜凤姿”“龙凤呈祥”,但在东干人看来,“龙”却是可怕、凶残的怪兽,这一点与俄罗斯文化中“龙”的意象涵义相似。“狗”在中国文化中褒贬不一,有“忠臣”之意,同时也有“狗仗人势”、“狗腿子”等一些贬义色彩。但在东干人眼中“狗”是“忠诚”、“老实”的象征。在фaтимa Maшинхaeвa《奶奶古今儿》(2005)一书中的“猫带狗”故事就塑造了一位忠诚老实善良的狗的形象。

三、东干族留学生汉语“文化休克”表现及应对策略

(一)东干族留学生汉语“文化休克”表现

“文化休克”现象是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碰撞激发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东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分析表明,二者既有相似性,同时存在很大的差异。东干族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留学生。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东干口歌口溜说: “绿配红, 爱死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花配绿叶”的说法较为相似,但提到帽子的颜色, 却发现东干人喜欢绿色。而汉人却认为戴绿帽子是一种羞辱。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释“绿帽子”时,东干族留学生就很难理解这种含义。

(二)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的教学策略

东干族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其原有东干文化的背景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突,从而出现“文化休克”现象。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帮助东干族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对东干族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汉语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东干族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

1、随机渗透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充分使用这种随机的方法,在进行对东干族留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地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例如东干人帽子颜色喜欢绿色,教师在讲到“绿色”词汇的引申时,可以特意举有关帽子颜色问题,在尊重东干民族的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中国与东干人对待帽子颜色的差异,这样既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提升东干族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感和兴趣,又可以避免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意象比较法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意象涵义的表达上,要将汉语和东干语中同一事物的不同意象涵义进行对比分析,将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都详尽地表述出来,减少东干族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误解,以缩小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学习汉语的阻碍。在中国人眼中认为垂柳象征着妖娆与美丽,如“柳眉、柳腰”。然而随着东干族居住的周围中亚文化的影响,东干人提起垂柳就好似提到了悲伤。

3、语境实践法

在教学时,营造适当的文化教学语境是十分必要的。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任何语言都打上其相应文化的烙印。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东干人汉语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认识某些词语和发音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与语境下使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特色的词语,如“穿小鞋”“拍马屁”等,对于这一类词语,即使面对的是拥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较为相似的东干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来说,脱离了语境,也是极易造成“文化休克”现象的。所以语境实践在教学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东干族留学生汉语学习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干族留学生学习汉语既有积极作用,但也难免会使他们在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当然,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哪里有跨文化交流哪里就有文化休克, 每个置身于新的文化环境中的人都会遇到。但对于东干族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来说,只有对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文化深刻了解,加之自身语言学习的优势,才能达到有效、全面、深入的汉语学习的效果。

[1]фaтимa Maшинхaeвa .нэнэди гyжep[M].OAO Эpкин—Too,2005:75~78.

[2]付怡.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06(3):31~33.

[3]王昌宜.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J].文教资料,2011(3).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预科学院)

猜你喜欢
休克留学生现象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四章光现象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