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与单用阿司匹林对老年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对比

2017-12-05 09:28杜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2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杜静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与单用阿司匹林对老年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对比

杜静

目的分析比较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与单用阿司匹林对老年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老年脑血栓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减小,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脑血栓治疗的过程中,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可获得更佳的疗效, 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老年

脑血栓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基本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管腔受阻、血管增厚, 使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而出现坏死[1].该病多发于老年人, 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 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威胁其生命安全.脑血栓在临床上多通过药物治疗, 其药物种类众多,疗效各异, 本院对所接诊的部分老年脑血栓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 现就其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70.5±3.5)岁;病程1~7 h, 平均病程(3.3±0.4) h.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9±3.7)岁;病程1~6 h, 平均病程(3.2±0.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MRI)或CT确诊为脑血栓,且均为首次发病;排除对本次实验所用药物过敏者, 合并脑恶性肿瘤、急性脑栓塞、脑出血、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强心、限盐、利尿、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河南双鹤华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41024955), 口服, 2次/d, 75~100 mg/次.治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 口服普伐他汀钠(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456), 1次/d, 10 mg/次;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可根据血脂水平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当低密度脂蛋白(LDL)<70 mg/d时停止用药.两组患者用药周期均为5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得分越低则神经功能越好.

1.4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经过治疗后, 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超过90%, 病残0级, 判定为治愈;患者经过治疗后, 临床症状和体征获得显著改善, 神经功能改善超过60%, 病残1~3级, 判定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获得明显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超过30%,判定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无改善甚至更加严重, 神经功能改善不足30%, 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6.53±3.60)、(11.28±2.31)分,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6.93±3.58)、(15.88±2.8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1.63±0.11)、(1.23±0.11)cm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1.69±0.14)、(1.43±0.21)cm2.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减小,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栓患者多会表现出口眼歪斜、偏瘫、失语、偏盲等症状, 其治疗原则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缺血区域血液循环, 临床上多通过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2-5].阿司匹林是一类解热镇痛药, 其应用历史较长,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 该药物可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作用, 并改善脑部微循环[6-8].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能够对肝脏限速酶起到抑制作用,并降低肝内胆固醇含量, 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斑块面积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9,10].通过联合使用两种药物, 可以让临床疗效大大提高, 很好地抑制血栓, 达到溶栓效果, 并且对血流循环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并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减小,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杨秋[6]的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 在对老年脑血栓治疗的过程中,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可获得更佳的疗效, 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1] 郭秀武.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15(47):145-146.

[2] 周经霞.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7):1192-1193.

[3] 张华雄.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8-10.

[4] 张楠, 刘颖.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9):34-35.

[5] 王本和.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 16(69):26-27.

[6] 杨秋.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33):98-99.

[7] 陈川.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今日健康, 2016, 15(4):25.

[8] 高桂秀.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8):87-88.

[9] 胡志远.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 15(1):62-63.

[10] 徐美林, 刘海燕, 梁文霞. 关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5):77-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49

123000 阜新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2017-10-16]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