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畸病30例临床效果观察

2017-12-05 09:28罗红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小儿

罗红梅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畸病30例临床效果观察

罗红梅

目的分析并研究人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畸病(KD)患儿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 验证其可行性.方法30例小儿川畸病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对照组患儿采用阿司匹林单一西药治疗, 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淋巴结红肿消退时间、口腔黏膜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沉恢复时间(3.74±1.02)d与对照组(4.36±1.61)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1例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6.7%, 随访30 d后患儿恢复正常;对照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6例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40.0%, 心脏彩超显示2例有冠状动脉瘤(1例直径5 mm、1例直径6 mm), 随访30 d后有2例患儿恢复正常.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畸病患儿临床治疗期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 在缓解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减轻全身小血管炎性反应, 以及优化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显著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 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人免疫球蛋白;小儿川畸病;阿司匹林;疗效

川畸病为一类病因不明, 以全身血管出现炎性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以来, 近些年该病发生率处于逐年上涨的态势中[1].若川畸病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 有很大可能诱发严重心血管病变, 它和风湿热均是我国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形成的主要病因, 因为川畸病临床症状没有特性性, 又缺少完整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去辅佐, 致使漏诊、误诊发生率不断升高, 使患儿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2].过去临床上采用阿司匹林对川畸病进行治疗, 在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本院科室不断尝试应用新方法治疗川畸病的情景下, 发现丙种球蛋白与阿斯匹林在川畸病患儿治疗期间的联合应用, 所取得的效果是极为可观的, 现做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本院确诊的30例小儿川畸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满足日本MCLS研究班1984年9月编制的诊断标准:①发热≥5 d,经抗生素治疗后没有效果;②急性期手脚僵硬红肿, 恢复期手指、脚趾端膜状脱皮;③多形性皮疹;④眼结膜充血;⑤急性期非化脓性须部淋巴结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5例.观察组中男9例, 女6例;年龄4.0~12.0岁, 平均年龄(8.3±2.1)岁.对照组男7例, 女8例;年龄3.0~12.5岁, 平均年龄(8.7±2.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 mg/(kg.d),在12 h内静脉一次滴完, 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60 mg/(kg.d),患儿退热后阿司匹林减半, 当血小板恢复正常后阿司匹林减到3 mg/(kg.d), 持续用药50 d.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单一西药治疗方法, 初始剂量为60 mg/(kg.d), 患儿退热后阿司匹林减半, 当血小板恢复正常后阿司匹林减到3 mg/(kg.d), 持续用药5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治疗后医护人员对所有患儿退热时间、血沉恢复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淋巴结红肿消退时间、口腔黏膜症状改善时间进行记录, 确保有关数据信息记录的及时性与详实性.其中, 退热标准:以1 d的腋温<37.5℃为正常, 肛温<38.0℃为正常;血沉恢复标准:男≤15 mm/h, 女≤20 mm/h.②观察两组患儿冠状动脉受累状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冠状动脉对患儿入院时及20 d后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瘤诊断依据:冠状动脉内部直径>4 mm;冠状动脉正常标准:内膜光泽润滑, 回声正常, 内部直径在个体年龄组的正常范畴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淋巴结红肿消退时间、口腔黏膜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沉恢复时间(3.74±1.02)d与对照组(4.36±1.61)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 血沉恢复时间 手足硬肿消退时间 淋巴结红肿消退时间 口腔黏膜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 15 1.41±1.04a 3.74±1.02 2.01±1.32a 4.21±2.54a 2.28±1.49a对照组 15 4.01±1.57 4.36±1.61 4.32±1.57 8.69±2.75 4.76±2.31 χ2 5.3471 1.2599 4.3617 4.6369 3.4942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儿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1例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6.7%, 随访30 d后患儿恢复正常;对照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6例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40.0%,心脏彩超显示2例有冠状动脉瘤(1例直径5 mm、1例直径6 mm), 随访30 d后有2例患儿恢复正常.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

3 讨论

当下, 医学领域对川畸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得出统一的答案, 多数研究认为该病是某些易患宿主对多类感染病原引发的一类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在婴儿期与儿童期都可发生.相关实践研究资料记载, 川畸病在5岁以下男孩群体中发病率极高[3-5].因为川畸病临床症状多样, 症状出现时间不统一, 并且缺少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方法的辅助, 其特征性症状以指趾端甲床皮肤交界位置膜样脱皮、发热、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草莓舌等为主, 但是上述部分症状出现时间相对延后, 通常在疾病恢复期表现出来, 为川畸病早期诊断目标的实现设置阻碍.冠状动脉损害为川畸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20%~25%, 和冠状动脉瘤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热、贫血、血浆白蛋白降低以及发生体动脉瘤等[6].

丙种球蛋白在中和超抗原、抵抗特性抗体以及抑制T细胞活性、改善与推迟细胞凋亡情况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7-10].丙种球蛋白中和微生物毒素、密封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血小板或血管内皮表面的FC受体、隔断了血管表面的免疫反应, 促使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被管制, 进而达到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效果以及阻碍血管壁血栓生成等目标.丙种球蛋白还有管制细胞毒素分泌的功效, 具体是抑制了细胞毒素引发的炎症反应.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淋巴结红肿消退时间、口腔黏膜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沉恢复时间(3.74±1.02)d与对照组(4.36±1.61)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1例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6.7%, 随访30 d后患儿恢复正常;对照组患儿经心脏彩超检查显示6例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为40.0%, 心脏彩超显示2例有冠状动脉瘤(1例直径5 mm、1例直径6 mm), 随访30 d后有2例患儿恢复正常.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

综上所述, 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畸病患儿临床治疗期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最好在患病10 d内), 并密切观察患儿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减轻全身小血管炎性反应, 以及优化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显著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 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1] 李传湖.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对比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4):47-49.

[2] 贝月仙. 贞芪颗粒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1):39-40.

[3] 庞智东.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9):45-47.

[4] 李仙玉. 779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吉林大学, 2014.

[5] 杜忠东. 5岁以下男孩发烧, 小心川崎病. 家庭医生, 2016(10):23.

[6] 尹俊, 林世光.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 8(2):187-189.

[7] 何国华, 谢玉增.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比较.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 44(11):82-83.

[8] 蔡书芳. 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31):110-112.

[9] 杨金玲.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医学, 2015(11):107-108.

[10] 李洪英. 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8):167-16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65

513200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儿科

2017-09-26]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小儿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夜盗小儿(下)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