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2017-12-05 08:00曹钧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

曹钧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层次变革。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必须更新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及学理依据,明确自身担负的时代使命及社会责任,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认为它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其中,使大学生了解其确立的科学内涵和思想底蕴,为他们接下来的深入认知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

一、创新发展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指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原理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较差、创新动力不足,这也是社会发展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而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正是党中央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应将这一逻辑关系融入到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中,说明创新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又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在于创新。因此,应在第三章第一节第二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第二节第四目“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阐释科学技术等同于创新、就是创新,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必将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科学内涵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破旧立新,而没有创新就沒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创新有利于人们更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应在第二章第三节第一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讲授中,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并论证它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正确性、合理性,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视角深化大学生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二、协调发展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调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和系统论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系统有诸多要素,它们相互连结、相互作用,惟有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诸多不协调问题,如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不协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因此,应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事物的普遍联系”授课中,讲述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联系观点、系统论的内在关联,了解统筹平衡、协调发展是联系观点与系统论的内在要求,并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系统性、均衡性的观念,避免木桶效应。马克思主义两点论和重点论指出,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协调发展就是要有所侧重的把握各种矛盾,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等关系,促进事物协调发展。因此,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相互关系”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引导他们理解协调发展是二者的本质要求和方法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的同一性观点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授课中,要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要求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即是和谐,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

恩格斯说:“人类可以通过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就指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它根植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借鉴并超越了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度的范围就会转化为他物实现质变,要求我们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绿色发展实质上就是要保持生态的平衡,准确把握环境的可承受、可吸收能力,使得污染物的排放量和环境资源的破坏度不要达到威胁人类生活的临界点。因此,应在第一章第二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讲授学生质量互变规律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是对生态环境破坏“度”的一个要求,社会发展要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许可范围之内,不能任其破坏实现所谓“质变”,以此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范畴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目“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讲授中,阐释清楚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规律包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思想,它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础,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缘由和学理支撑,促进对这一理念的践行和落实,因此既要发展又要把控发展的前提和速度,不要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让学生真正了解”绿色发展“的真正内涵。

四、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共赢。”开放发展本质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的核心是“共赢发展”,其内涵就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互利发展。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因此要求我们要确立开放性、整体性观念,不能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开放发展理念正是由于党中央采用了多视角、全方位、动态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看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系统性才得以提出。因此,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事物的普遍联系”过程中,应用联系和系统的观点向大学生阐释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缘由及原理依据,说明它的提出是联系、系統观点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又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已经成为利益、命运发展的共同体,中国从自身近代以来的发展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而要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事物的永恒发展”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发展的观点和原理的同时与当前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衔接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开放发展本身就贯彻和体现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实行对外开放,它是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五、共享发展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奋斗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的首位,并提出共享发展重要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共建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充分体现了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群众观点,是其他四种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应在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过程中,在讲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树立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同时,要启发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的时代化最新成果形式是什么,体现在哪一个发展理念之中,从而导出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与本质,使学生了解这一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包容、公平和普惠,最终目标和出发点及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最新成果,而且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新内涵,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因此,应在绪论第三目“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第七章第一节第二目“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讲授“人的解放”、“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当代的现实体现实质上就是共享发展,而它们又是共享发展的内涵延伸和终极归宿,使得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明白当前提出共享发展理念的原因是什么,以深刻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底蕴和奋斗目标,从而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1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胡鞍钢,鄢一龙.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曹 钧(1990-)男,汉族,山东滕州人,上海师范大学2015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