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自然结合探究

2017-12-06 15:09刘芳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刘芳

【摘 要】本文论述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通过整合传统文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训练维度等,将教材文本与传统文化自然结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授学法 训练维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110-0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着传统文化,这是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多元对话,符合学生语文认知诉求,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具体操作设计时,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传统文化信息展开搜集整合、优化处理,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通过教法改进创新,传授丰富学法,拓宽教学训练维度,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多元交流,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认知构建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合传统文化信息,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我们常说:“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信息极为丰富,教师在教材解读时,要关注传统文化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结,为学生展开有效学习创造条件。

(一)搜集相关信息。传统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具有广泛性,包括历史故事、古诗文、民俗、民谣、乐曲、民族音乐、戏剧、曲艺、国画、谜语、酒令、传统节日、历法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等。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信息极为丰富,教材文本与传统文化有诸多渊源,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发动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信息搜集,如此,可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在发动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整合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筛选意识,给出科学的梳理方式,提升传统文化的信息适配性,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信息构建意识。这样,才能对课堂教学带来正面效应。

(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大多具有一定传统文化认知基础,接轨学生的学习认知,可以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度。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此外,教师的生动讲述、案例列举、实物展示、问题设置、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发动学习思维的机会。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为课堂注入新鲜动力,大幅度提升課堂教学效果,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诉求,确保传统文化学习维系在高品位之上。

如《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作品,作品中包含丰富传统文化因素,授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搜集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信息。学生快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顺利找到了相关信息:“赏月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关于赏月的名句众多;课文中引用了《西洲曲》的句子,这也属于传统文化内容”“荷花、柳树、池塘、鸣蝉、月光、流水,这些物象都是古代文人墨客最为青睐的,以它们为描写对象的诗句数不胜数”……通过让学生搜集传统文化信息,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通过搜集整合,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而学生在信息搜集过程中,也强化了学习认知。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学法传授,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提升学习品质。丰富教法,传授学法,体现新课改基本精神要求,具有较强针对性。

(一)优化引导方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众多,教师在教法创新方面要有个性精神,特别是面对传统文化渗透问题时,要在教法调整方面做出一些实践尝试,以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教师进行教材挖掘、引经据典、名句启动,发动学生进行课堂演绎,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功能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契机。特别是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能够将丰富的图片、视频、文字、动画等信息,以声、光、电的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热情。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多重联系,在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有融合意识,接轨学生传统文化基础展开,其引导效果会更为显著。

(二)传授多种学法。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广泛接触,但其认知呈现差异性。教师在学法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学力基础实际,对学法展开优化活动。

课堂演绎、开展多种形式展示互动、读写结合、社会调查、信息整合、课堂讨论等,都属于学法范围,教师在具体指导时,不妨征询学生的参与意见,以提升其学法运用效果。传统文化具有强大渗透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也有较为深厚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处理传统文化信息时,不妨让学生利用自身学习经历,探索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其学习有效性。

如《氓》这篇课文选自《诗经》,这首诗本身就是属于传统文化范围。为有效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笔者先让学生展示积累的《诗经》或者其他古诗名句。学生迅速给出名句集锦:“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诗经名句内涵,并快速接轨《氓》文本学习。通过让学生展示相关名句积累,进行课堂展示与课堂互动,不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极大提升课堂学习起点。启动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思维,课堂学习进入到佳境之中。

三、拓展教学训练维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具有极强渗透性,教师在训练设计时,要有激发意识,要用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和训练宽度的多向性,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如能善用传统文化作为训练载体,可以成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丰富训练方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教师在训练方式选择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以提升训练有效性。如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展开课堂辩论、讲述生活经历、列举典故案例、展示个性认知、仿写扩写、课堂演绎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训练方式。

与此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系统的构建,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全面搜集文化信息材料,展开自觉学习、自觉归总,从而获得丰富学习启迪,为全面构建传统文化认知体系创造良好条件。

另外,传统文化对社会的渗透更是无处不在,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通过多种社会调查等形式,对传统文化展开实践性学习,这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具有极强针对性。

(二)拓宽训练维度。传统文化具有广播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引导、重难点突破、课堂训练时,既要展开对话操作,也要注意拓宽其训练域度。

学生平时接触传统文化机会很多,如果将语文教学训练与传统文化对话延伸到生活之中,不仅拓宽了课堂训练维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一定帮助。将课堂教学长度无限延伸,促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建立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也有着特殊意义。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笔者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发动学生展开个性阅读学习,并给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学习任务:搜集《孔雀东南飞》的相关戏曲信息,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课下利用多种信息搜集渠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课堂展示学生搜集信息时,学生有给出视频信息的,也有拿出文字信息的,课堂学习被推向高潮。搜集戏曲信息,这样的学习任务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渗透,为学生提供难得学习实践机会,学习效果显著。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经典性和传承性,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经典,多少伟大的创造发明,多少民粹民俗,为我们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强大智慧。这些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对学生思维方式、审美价值取向、人格培养等方面,都起到塑造、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意识,利用多种教学设计,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教学的多元对话,帮助学生完善语文学习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