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启示

2017-12-07 10:32孙凡琦叶双贵
当代美术家 2017年6期

孙凡琦 叶双贵

张杨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启示

孙凡琦 叶双贵

本文简要介绍公共艺术的内涵,重点论述公共性观念的大众化特征、日常性特征、互动性特征,并举例说明。最后提出公共性观念对于产品设计的创新启示为:精英符号大众化、标志性建筑生活化、信息符号产品化。

公共艺术,公共性观念,产品设计,创新启示

1 玛嘉莉·罗伊斯(Magali Reus)在鳄鱼上综合材料126cm×231cm×117cm2017

2 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烹调世界装置

在现代主义时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艺术家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让公众敬而远之。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原来的精英艺术逐渐从高不可攀走向公众生活。此后艺术与生活转为相互靠拢,相互渗透的趋势。时至今日,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也是一种理想境界。作为艺术贴近生活的代表——公共艺术能够成为社会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其公共性观念是关键纽带。对公共性观念的含义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引入产品设计当中,找出公共性观念对于产品设计的创新启示。虽然产品与公众生活密切接触,使之本身就具有物质上的公共性,但本文只在探讨如何为产品设计赋予精神上的公共性,丰富日用产品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内涵,达到生活艺术化的目标。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英文为“public”,指的是作为整体的人民或社群。此后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法语和德语中分别出现了特指“公共”的词语。在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公共”是属性词,意为社会的、公有的、公开的。王中先生将公共艺术中“公共”一词理解为: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意为受众主体为大众,艺术所要表现的观点信息要公开、要为大众所共有与共享等内容。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公共艺术已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当代精神文明的展现与表达。孙振华在《公共艺术的观念》一文中提到公共艺术的观念有:一、对公共性的诉求;二、社会学的转型;三、地域和场所的针对性1。其中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观念,对其含义与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公共性观念,并从中获得创新启示。

3 宋冬穿过墙面2016

二、 公共性观念

“公共性”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后由阿伦特将公共性概念引入到哲学领域中。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性理论,落实到公共艺术中,就是在城市空间和人类生活中建立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创造力的中介,它利用这种互动关系营造空间的多元属性,从而赋予大众不同的空间亲历和多元的生活体验2。通过这种互动来调整艺术家与公众的关系,消解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的鸿沟,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具体特征如下:

1.大众化

鲍里斯·格洛伊斯认为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实践3。落实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中,其大众化特征是指将过去小部分人享有的文化或形象公开化、大众化、平民化。例如徐冰的作品《凤凰》。作者在2008年构想出将过去只在皇宫、王室中使用的凤凰图案公开地悬挂于今日北京CBD上空,让象征着精英与高贵的凤凰形象被大众观赏、评价。使用现代工业废料、废旧工具及现成品为原料进行创作,替换古代制作凤凰时常用的的金、银、铜、玉、红木、丝绸等昂贵材料,使神话形象——凤凰真正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作品体现了在当代转型社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传统与现代,以及资本与艺术共构和博弈的时代特征4。该艺术作品源于大众生活,反过来引发大众对生活的反思。这是生活与艺术相互渗透的过程。

2.日常性特征

日常性特征是指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日常化。正如雕塑家奥登伯格的作品,喜欢用过度夸张的尺寸、幽默风趣的形式展现日常的生活用品。例如小小的衣夹、汤匙上的樱桃或者女士的口红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无所不在的物品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意识到普通物品的威力与价值。与过去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的话语方式不同,如今作品形式语言日常化使艺术家与大众相互交流,使艺术生活化。格洛伊斯在《走向公众》中对日常性特征有更远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提到:“事实上在今天,日常生活已经开始通过设计或是当代的共享交流网络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日常生活变成了艺术……艺术家与他的观众分享最普通的日常经验,成为艺术家不再是一种独特的命运,而是成为一种每日实践——一种弱的实践,弱的姿态。”

3.互动性

格洛伊斯认为合作性和参与性实践的趋势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5。对于当代公共艺术而言,公众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所体现出的互动性特征是指作品与公众的行为交往以及心理交感的过程。例如2012年在北京南锣鼓巷地铁站完成的《北京—记忆》公共艺术作品,4000余个琉璃方块以剪影的形式展现老北京的生活面貌。每个琉璃单元中存放着一个代表北京生活和文化特色的老物件。临近的琉璃块中安放了二维码,公众可通过手机扫码得知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唤起公众对于老北京的文化记忆,引起公众对今天生活状态的反思。作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传统地域文化,从而赋予作品拯救已经或即将断裂的文脉,接续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路径的作用,这等于拯救了每个城市的个性化灵魂6。

公共性观念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启示

公共性观念是将公共艺术与生活链接的纽带,对于产品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精英符号平民化

通过借鉴公共性观念的大众化特征,提出在产品设计中将精英符号平民化的创新启示。将精英符号经过实体抽象化的艺术处理,提炼加工成生活用品。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为其增添了独特的审美功能。过去只可远观,高高在上的精英符号,如今以日用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并被大众消费,进而引发大众对公共性观念的思考,增强对时代的认知。这种思想上的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审美。

二、标志性建筑生活化

通过借鉴公共性观念的日常性特征,提出在产品设计中将标志性建筑生活化的创新启示。奥登伯格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夸张的放大手法将其从室内搬出室外,形成独具个人风格又能被大众理解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反推出产品造型设计的创新思路——将室外标志性建筑以缩小的手法搬进室内成为日用产品。如叶双贵教授的华表咖啡具案例。华表挺拔、庄严,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7。作者借用其外形,经过实体抽象化处理,运用形式美法则,设计成咖啡壶,让华表走进千家万户。不仅形式新颖,同时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华表形象也为产品增添了一抹当代文化色彩。

三、信息符号产品化

通过借鉴公共性观念的互动性特征,提出在产品设计中将信息符号产品化的创新启示。霍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约翰·瑞德(Joh·Rhett)在讲座中提到:“现在,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丰富传统文化”。在这里“自己的方式”是指运用当下的元素、材料或者观念。如今,扫码购物已经成为消费新常态,2015年3月4日,阿里巴巴对外宣布,已经完成了全球最大的条码库的搭建,条形码储有量已达亿级8。显然条形码已成为当下极具时代感的信息符号。有的设计作品将其引用到产品设计中,通过拉伸、弯曲、变形等设计手法将围绕大众生活无所不在的条形码变身成座椅,不仅形式新颖美观,而且与用户所处的信息时代相连,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艺术性、趣味性与话题性,这也是值得产品设计师思考的切入点。

总结

通过借鉴公共性观念大众化、日常性、互动性的特征,得出在产品设计中将精英符号平民化、标志性建筑生活化、信息符号产品化的创新启示。从借鉴到创新的过程也是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注入到产品设计中的过程。原研哉曾说过:“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未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9”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我们把所设计产品的概念在大脑中清零,例如华表咖啡具、时空之码座椅,设计者均是在设计之初打破头脑中积存已久的产品形式或者产品概念,然后从设计原点出发,通过借鉴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派生出新颖的形式,丰富产品造型语言的同时也在增加产品精神内涵——思想上的公共性,从而达到艺术化生活的目标。期待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观念能够启发众多的产品设计师创作出更优秀的设计作品。

注释

1.孙振华, 公共艺术的观念[J],艺术评论,2009,(07):48-53+47。

2.王中. 公共艺术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20。

3.鲍里斯·格洛伊斯. 走向公众[M]. 金城出版社,2012:121。

4.苏典娜,王嘉妮. 当代艺术家介入公共艺术的研究—以徐冰为例[J]. 装饰,2015,(11):33-37。

5.鲍里斯·格洛伊斯, 走向公众[M],金城出版社,2012:47。

6.王中, 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

7.叶双贵. 产品设计与综合材料创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28。

8.本刊编辑部. 扫码购物或成消费新常态[J]. 现代商业,2015,(05):1。

9.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20。

2.鲍里斯·格洛伊斯,走向公众[M],金城出版社,2012:121。

3.苏典娜,王嘉妮,当代艺术家介入公共艺术的研究—以徐冰为例[J],装饰,2015,(11):33-37。

4.本刊编辑部,扫码购物或成消费新常态[J],现代商业,2015,(05):1。

5.叶双贵,产品设计与综合材料创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28。

6.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7.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1-753。

8.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1-304。

9.孙振华,从“阳光广场”到“后现代”——公共艺术的来龙去脉[J],雕塑,2003,(01):24-26。

10.孙振华,公共艺术的观念[J],艺术评论,2009,(07):48-53+47。

N. S. 哈莎(N. S. Harsha)和琼·格朗斯(Joan Grounds)梦手镯墙上的姜黄根粉、手杖、手镯、钢丝、织物、纸、石头上的金箔尺寸可变20172017森美术馆展览“迷人的旅程”图片摄影:椎木静音(Shiigi Shizune)图片由东京森美术馆提供

新潮

Nova

张杨当代艺术的产生并不单单由艺术家创作完成,艺术家创作作品,而非“艺术”。“当代艺术”是在系统与语境中发生与生效的。当代艺术的系统包含了艺术家、批评话语、艺术机制和公共媒体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最终能够成为“艺术”,需要在“当代艺术系统”中被确认和最终生成……

王卓 刘棒王卓的作品往往将难以言喻的有关梦的印象或是少年记忆转译为一种匿名的形象,辅以昏暗沉静的光线将人带入到能够平静沉思的情绪中。木雕材质的古老性与光的介入似乎提供了一种超现实的体验,也试图为观者谋求共同的瞬间感受……

李子然在涉及非架上创作的时候,我会先考虑对观众的影响,观众进入的不是一个窗口,而是一个空间,一个场域。互动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但互动不应该是简单的声音感应、电流交汇或是数据反馈……

艺术学院教育中的私人赞助模式及基金会可能性探索——以“罗中立奖学金”为例

张杨

摘要:“罗中立奖学金”是国内艺术学院较早尝试引入私人赞助的奖学金项目,其发展运营已经19年,它已经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品牌学术活动和全国最重要的青年艺术家推广平台之一。总结其学院教育与私人赞助的合作模式和发展道路,可以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渠道、多样化的艺术学院教育探索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私人赞助,展览模式,基金会

Abstract: “Luo Zhongli Scholarship” is one of the earliest scholarship programs that tried to bring in private sponsorship in domestic art academies. It has operated and developed for 19 years, becoming the brand activity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moting platforms for young artists nationwide.Summarizing the cooperative method between academy education and private sponsorship, and th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can offer reference to multi-access,diversi fi ed art academy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Keywords:private sponsorship, exhibition model, foundation

“罗中立奖学金”是国内艺术学院较早尝试引入私人赞助,面向中国艺术教育设立的奖学金。1992年,台湾山艺术基金会赞助,四川美术学院设立“罗中立油画奖学金”。1998年停办。2005年由香港律师仇浩然赞助再次重新启动,更名为“罗中立奖学金”。截止2017年,奖学金已经运行19年。它是国内由私人资金赞助,设立时间最长的学院艺术奖项。奖学金自设立以来,秉持“鼓励为艺术事业执着追求并富有创造精神的优秀青年艺术学子”的宗旨,努力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催生后备新人。19年来,356位青年艺术家从这里脱颖而出。2015年,为纪念“罗中立奖学金”重新启动十周年,奖学金分别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了“罗中立奖学金十周年回顾展”,梳理重启十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呈现奖学金教育成果,继续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

经过19年的经营,“罗中立奖学金”不仅成为了四川美术学院最重要的品牌学术活动之一,全国最重要的青年艺术家推广平台之一,同时,它所探索发展的私人赞助与学院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还影响了其他奖学金项目。诸如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与广东林风眠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林风眠奖学金”;2012年,四川美术学院与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明天雕塑奖”等。以“罗中立奖学金”为案例,总结学院教育与私人赞助的合作模式和发展道路,有利于总结学院艺术教育使用私人赞助的得失。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渠道、多样化的艺术学院教育探索提供参考经验。

经验与模式

“罗中立奖学金”最成功的经验是以“展览”为核心进行组织策划。不同于大多数艺术学院奖学金以奖励助学为目标,“罗中立奖学金”最初的设立就不是要解决艺术学院期间的教育问题。它主要针对后学院阶段,年轻艺术家离开学院到真正成为职业艺术家、能够进行独立艺术探索之前的困惑迷茫时期。正如创始人罗中立先生所说,由于中国社会艺术教育系统的缺乏,学院成为艺术教育的唯一机构。就像四川美术学院创立坦克仓库,为有才气的学生提供艺术空间一样,设立奖学金也是希望为他们提供必要条件,帮助他们渡过踏入职业艺术生涯的最初阶段。这些举措符合四川美术学院“以创作带教学”的办学特点。奖学金是学院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1。因此,奖学金从最初设立就着眼于开阔学术视野、搭建创作平台、推出艺术新秀。即使在90年代初,举办展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奖学金仍于199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获奖艺术家展览。2006年重启之后,奖学金更是将每年70%左右的项目经费投入展览组织2。

以“展览”为核心,使“罗中立奖学金”轻松地克服了学院奖学金的局限。奖学金不再以奖励助学为目标,就能够轻松地跨出地域和学院的范围,置身于当代艺术发生现场展开工作。当代艺术的产生并不单单由艺术家创作完成,艺术家创作作品,而非“艺术”。“当代艺术”是在系统与语境中发生与生效的。当代艺术的系统包含了艺术家、批评话语、艺术机制和公共媒体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最终能够成为“艺术”,需要在“当代艺术系统”中被确认和最终生成。奖学金以“展览”为核心,其意义并不是简单地推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借由“展览”为媒介,将艺术家、艺术批评家、艺术教育者、艺术媒体卷入其中,使奖学金真正在当代艺术体系中讨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促成青年艺术家更切实地置身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情景;同时,以“展览”为核心,奖学金还可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展览,可以联通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现场,打开学院场域,从当代艺术系统的生产环节反馈、关照、检查艺术教育系统的问题和优缺,形成艺术话语,促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以“展览”为驱动,有利于“罗中立奖学金”不断规范体制。根据2006-2017“罗中立奖学金”的项目规划和经费投入,可以发现奖学金的组织策划主要包括奖学金评选和获奖作品展。根据“展览”情况和反馈,奖学金也在不断调整、完善评选与申报机制。2006、2007年奖学金的入围作品以艺术学院的传统学科为主,架上绘画作品尤其突出。2008年奖学金调整初评机制,邀请中国9所艺术院校的不同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希望能够具有更丰富、多元、包容的评审目光。2008年的入围作品开始出现影像。同时,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平与公开,为申报艺术家提供能多元的媒体展示,2008年开始,奖学金采用了网络投票与网络展示结合的方式,邀请专业艺术网络媒体加入奖学金的评审与宣传。由于平台的扩展,申报院校和申报人数开始增加,奖学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09年,申报院校已达35所,申报人数已经达到250人左右,基本覆盖全国主要的艺术学院和艺术专业。2014年,组委会将初评评委扩充到11人,新增3位艺术批评家。2017年,奖学金还尝试设立“同龄评委”,邀请往届获奖艺术家参与初评,使更年轻的艺术思考能够进入到评审考量的范围。经过展览现场不断反馈与调试,促进机制调整,奖学金已经构建起自己的学术品牌和全国影响力。

以“展览”为机制,促使“罗中立奖学金”的学术思考不断深入。展览的学术讲座集中代表了奖学金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与思考。在奖学金的早期,学术讨论侧重于青年艺术家跨入当代艺术系统的困扰,比如他们如何与画廊签约、如何进行艺术跨界、如何面对收藏和艺术市场的喜好等具体问题。而随着展览现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媒体与公共大众的交流与互动,奖学金更加注重构建学术标准和价值判断。聚焦于当代艺术的学术热点,涉及参与艺术、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困境、地缘政治与后全球化时代的艺术语境等,明确地传递出学术态度与艺术观念。奖学金不仅在评审中努力贯彻鼓励创新、激励创造的创作导向,也试图在理论话语与学术讨论给予艺术创造更新的思考。

可以说,“展览”模式契合了艺术学院教育的特殊性,兼顾了学术讨论与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展览”为纽带,架接起学院与社会、创作与现场、研究与现实的深度链接,使学院教育衔接上当代艺术生产,使艺术创作进入了当代艺术体系。“展览”放大和扩充了“奖学金”的内容、规模和学院内外的影响力。它的持续不断和品牌积累,最终使“罗中立奖学金”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资金更为充裕奖学金。

未来与可能

对照国内外基金会的成熟运营,研究“罗中立奖学金”的私人赞助运营,会发现奖学金在资金募集、管理团队3、志愿者管理与培育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奖学金虽然以“展览”为组织核心,但在展场制作、展览策划、学术研讨投入明显不足4。展览开支主要满足作品运输、组织接待、人员差旅和画册印刷等基本需要。要真正发挥“展览”的核心作用,需要扩展渠道,募集更多资金。虽然近年来奖学金试图调整资金来源,尝试由私人赞助转向私人赞助与学院资金配套将结合,赞助者也尝试以基金会的方式参与运作,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扩展资金募集的渠道。在艺术学院资金募集渠道的多元化方面,在艺术学院教育资金的募集方面,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经验似乎值得借鉴。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筹资办学的公开平台,基金会的资金募集具有信息公开、运用透明、制度健全、项目多样的特点。基金会网站建设信息完备,充分有效地帮助私人赞助了解基金会的运营情况。网站详细介绍了基金会情况、筹资项目、捐赠方式、捐赠使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基金会的捐赠、投资、项目、重大事项、人事、理事会、志愿者等事务都有明确制度和规范要求;资助项目繁多,捐助者选择地进行捐助;信息公开,从现金流到审计报告,可供查阅。基金会的健全管理极大地增加捐助者对于基金会的了解和信任。也就是说,要扩展募集渠道,奖学金必须加强管理层面的建设。对照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等5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私人基金会,制度建设与基本组织架构是基金会良好运作不可或缺的必然因素。

“罗中立奖学金”十二年的运营资金虽主要是私人赞助,但背靠学院资源,行政规划、场馆使用、财务管理、展览运行都主要依赖学院教育系统的投入,由主管部门、财务处、美术馆、学报等多个部门协调完成。学院资源的充分利用,虽然降低了项目运用成本,充分发挥了学院教育优势和专业管理经验,但兼职型的管理构成也造成了人手不足、项目拓展的瓶颈,限制了奖学金在制度完备、未来规划、学院教育实验、志愿者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未来要想强化奖学金的“展览”模式效能,强化奖学金在后学院教育的探索实验,增加资金渠道、拓展项目规模,学习国内其他基金会的管理经验,将是可能的方向。

(本论文属于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私人基金会的艺术赞助运作模式研究——以罗中立奖学金为例》(项目编号:11skk03)成果)

注释

1.《罗中立奖学金1993-2015》的视频采访资料。

2.以罗中立奖学金重启后的前6年经费支出为例,展览组织投入费用占当年项目总支出的比例:2006年为66%,2007年为76%,2008年为71%,2009年为73%,2010年为 68%,2011年为75%。

3.根据2006-2017罗中立奖学金的经费数据分析,2006年的行政支出仅为整个项目的3%,2007年为1%,2008年为2%,2009年为4%,2010年1%,2011年2%,2012年为4%,2013年为2%。行政支出的主要构成为邮寄费、行政办公支出。人员支出极少,无专职人员。

4.就2011-2013罗中立奖学金的经费数据分析,展场制作占总展览开支的比例2011年仅为4%,2012年为6%,2013年为1%。

5.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在2011年成立的。根据基金会公布信息,其组织架构包括理事会、监事、秘书处、办公室,同时还下设了资源拓展部、项目管理部、法律事务部、校友工作部、财务部,保证基金会从决策到日常和项目实施的需要(数据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网站)。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是2010年成立的具有金融背景的私人艺术基金会。其组织设有理事会。理事5名,监事1名。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财务管理部、业务运营部、行政管理部。全职3名,志愿者3名(民生数据来自李韵的《中国艺术基金会会运作管理研究》)。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类私人基金会。根据基金会公布信息,其组织设有理事会及艺术委员会。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行政管理、项目管理、专项基金。

The Creative Inspiration of Public Art’s Commonality Concept for Product Design

Sun Fanqi Ye Shuanggui

This article brie fl y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public art, with the main focuses of the popular, routine and interactive characters of commonality concept,and they are elaborated with examples. Lastly, the commonality concept’s creative inspiration for product design is the massification of elite symbol, life-oriented landmark and productization of information symbol.

public art, commonality concept, product design, creative inspir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Possibilities of Private Sponsorship Model in Art Academy Education——“Luo Zhongli Scholarship” as the Example

Zhang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