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差异化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2017-12-07 16:56梁莹莹孟亮段立君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商务工科院校

梁莹莹+孟亮+段立君

摘 要:伴随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逐步深化,对高层次、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加大,迫切需要一批能够具备坚实的商务理论基础,熟悉国际商务活动规则与运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从当前国际商务人才供给和就业需求来看,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文章以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供求特征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当前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际商务专业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建议,旨在为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科院校;国际商务;差异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1-0056-03

伴随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逐步深化,在未来的人才需求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将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对高层次、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能够具备坚实的商务理论基础,熟悉国际商务活动规则与运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在我国2542所高等学校中,近90%以上的普通本科院校开设国际商贸类专业,而多数院校又将其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上,仅仅是985或部分211等重点大学将其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培育人才的同时又面临着就业等压力,而相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在就业、择业中擅长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等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现象,在国际商贸领域毕业生的就业中尤为凸显。如何在经济危机复苏背景下提高高校国际商贸人才的竞争力,是每一所开设国际商贸类专业的学校所应该考虑的重大课题。

一、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分析

国际商务集合了人才培养中国际经贸与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培养特色,其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熟悉当代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与商务知识,能够进行国际商务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的商务决策的高素质、复合型、精英型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一)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

经过走访各地高校,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地方高校大多开设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个别的专科院校反而开设国际商务专业,并且在沿海一些开放城市,部分地方高校还在纷纷扩大其招生规模,但遗憾的是,人才市场上对传统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正在快速下滑。但是,依据我们从政府、事业单位、涉外企业等处的调研以及已就业的毕业生的反馈可知,当前用人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并非是没有需求,而是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更直接的表达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未达到企业对商贸人才的录用标准。国际商务类人才供求之间存在的明显的结构性需求矛盾。据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统计,仅2016年度,辽宁省就有1121家企业参与或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粗略计算,即使仅有一半的企业有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也存在着近500人的缺口。可见,辽宁省国际商务高级人才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二)培养硕士层面高层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

高校较少

在上述背景下,2010年教育厅批准国内高校开始开设硕士层面的“国际商务”专业学位教育,将传统的国际贸易、金融等经济学专业与管理、财会、营销等管理学专业有机结合,以顺应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深化发展,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解决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全国本科高等院校中,仅有78所院校已经开设本科层面的国际商务专业,而开设硕士层面的高校更少,仅为30所。即使所招收的学生全部如期毕业,每年毕业生整体数量仍不足千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共有涉外企业110951家,即使按保守估计,平均每家涉外企业仅需要两名高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理论上的人才需求也达到22万之多,可见人才需求是存在缺口的。

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与国际贸易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趋同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以辽宁省为基础,搜集了包括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以及山东省等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充分了解有关高校硕士层面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后,我们了解到尽管一些高校开设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但在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际履行中,则未能够凸显出国际商务隶属于专业硕士而非学术硕士的培养特色。过于注重专业理论培养而缺少实践技能的培育。甚至在一些高校还存在国际商务专硕的教学培养方案与国际贸易学专硕的培养方案完全相同的现象。这种教育教学过程所培养出的国际商务人才将很难达到最初设置该专业的目的,人才培养未能体现出应有的特色,更多的是与国际贸易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趋同。

(二)重理论轻实践

纵观目前各高校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人才培養目标都是相似的,即培养高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也许是大家对于“高级”的理解更倾向于等同于“理论型”这一错误意识形态所致,原本隶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演变成人才培养重在对学生西方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等纯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而忽视对于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大多数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的国际商务业务活动中的专业岗位要求。

(三)理论类课程比例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在1998年以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更是改变以往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导向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宏观市场经济的调控手段,更注重通过尊重和发挥市场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来调整经济。此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西方经济学思想,陆续将西方经济理论课程引入国内高校课程体系中,在总授课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实务类专业课程学时自然减少,课题体系自然开始向纯经济理论研究偏移。endprint

(四)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

在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偏重于理论型的影响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中国高校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不可否认,一些高校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实习或实训环节,但当前高校的评估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实施量化考核和绩效考核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进行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理论的研究。此外,又由于国际商务活动和业务往来大多会触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而国际商务业务的实践又集中体现在商品的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中,因此涉外企业或公司也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所以,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经常面临无法拥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而那些精通国际商务业务操作的教师还存在着流向涉外企业以获得更高收入以及高校对教师招聘的学历限制的现实问题,这致使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多地流于形式,培养方式则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三、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分析

(一)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

2015 年11月30日,IMF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成分货币篮,证明人民币逐渐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必备特质。事实上,特别提款权货币已被自动视为公认的储备货币,而其他货币必须达到完全自由兑换的标准才具有同等的地位。这一举措在此证明了人民币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在今后,不仅结算条件便利了,外汇汇率风险也得到降低或者消除,使得國际商务和贸易活动,以及对外投资更加便利。与此同时,人民币如蓝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金融风险控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实施以及自身组织制度的完善等多方面提出更新、更复杂和更高层次的要求。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深入,外汇兑换的阻碍将减少,我国企业和个人对外汇的需求会加大,外汇储备的持有量和持有成本也将相应降低。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无论是政府外事部门、跨国公司、涉外企业还是居民个人,都会加大对外汇的购买和消费的使用,同时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具备既懂得国际金融知识,又熟悉外汇风险与风险防范和规避以及能够进行国际商务结算风险控制的专业人员,有助于企业在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结算以及外汇的国际汇兑等国际商务活动时合理地规避和防范交易风险与业务风险。

(二)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实用化

自入世后的外贸经营权彻底放开以来,中国政府外贸企业的管理由审批制转向备案制,外贸企业门槛的降低,使得大量的民营外贸企业涌现到市场中来,其打破了原有外贸体制向统一政策、公平竞争、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方向深入迈进和深化发展。在其作用下,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摒弃了原有计划时期的为招聘而招聘的态度,更重视国际商务人才在企业创新和创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国内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向务实化发展。企业往往对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有着更为实际的要求,那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活动的管理或实践操作能力,以期尽可能在最短的期限内就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三)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多样化

自1978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近四十年,加入WTO也早已度过了五年的过渡保护期。在国际商务领域,经营主体已经呈现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格局。此外,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国政府正式明确“走出去”战略,此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飞速增长,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依然坚挺。面对复杂的商务业务和投资活动,社会和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即不同性质的涉外单位、不同层次的涉外企业和不同所有制关系的涉外主体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对于当代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趋同性和相似性而言将是一种冲击,无疑对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会提出更高要求。

四、国际商务专业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依托国际商务本科培养高水平人才

高等院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不应该以功利为目的,而应该充分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国际商务高级人才的培养单位更应该集中于本科国际经贸办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因为这些单位在国际商务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其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相对更为全面,教学制度更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更有保障。对于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相关师资队伍的培育与建设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充分融合其本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所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其人才培养质量将更有保障,毕业生将更具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实务类课程比重

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首先应针对不同类别、类型的专业课应赋予其不同的地位和教学功能。但无论如何设定,都围绕着这一主线:即必修课以侧重学科的通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的,选修课则采取弹性的方式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侧重深化学科必备技能、挖掘和发展学生特长、塑造满足个性化岗位需求为主要目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际商务实务类课程,由于其在功能上,更倾向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对学生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业务进行讲授,这类课程恰恰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这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更应加强,并且授课教师还应该在课程中向学生传授实际应用中的新技巧和新思路,以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其就业岗位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拓展教师实务应用能力提升渠道

对于像国际商务这样对学生应用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而言,培养过程需要大量具有实战经验教师的加入。而在当前的教育和培养中,却十分匮乏高水平的实务类专业教师。为此,我们建议,是否在人才建设规划中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走出去,即从学校层面要求青年教师(年龄依据具体情况设定,一般为40周岁)利用寒暑假实践进入与授课学科领域相近企业挂职锻炼6个月,通过了解本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以及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具体要求,提升教师对相关或相近行业(岗位)的技术和业务实操有着直观的学习渠道。并以此项企业实践的总结和答辩作为未来教师参与职称、考核、评聘的必备条件。第二,引进来,即聘请校外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人员担任国际商务专业的兼职教师或第二指导教师,具体的参与教学形式可以灵活选取,例如既可以以每年举办相关专项应用技术的前沿讲座的形式,也可以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有助于提升在校学生的专业水平,又有益于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开展技术交流。

(四)注重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国际商贸专业的教学往往对实践环节有着相对于理论类课程而言更高的要求。高校往往通过完善教学设施来弥补学生难以到企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不足。高校可通过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通过虚拟构建的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式和仿真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已有毕业生的资源和发挥校友企业的优势,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以校外企业的真实应用场景形成与校内仿真实验室的互补和互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重任大多由地方高校所承担,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而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只有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甚至高于企业的用工标准,才能尽可能协调和解决国际商务领域人才供求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才能真正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侴海峰.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6,(11).

[2]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服务区域发展 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J].北京教育:高教,2016,(6).

[3]王风云.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5,(4).

[4]王宇航.李晓欧.高校国际商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与学生管理科学化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10).

[5]邱璐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软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商务工科院校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