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回百转,乱煞年光

2017-12-07 20:26
求学·素材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昆曲

剧情穿越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在杜宝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自家后花园都没有到过。杜宝请了个老先生陈最良教女儿读书,一方面想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另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夫家能“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丽娘的母亲是杜丽娘家教的执行者,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一顿。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正在成长的她感到异常苦闷。所以,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做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后来,在春香的诱导之下,她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沉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梦里出现的书生,甚至为他埋骨幽泉。对杜丽娘来说,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并还魂与之结为夫妇。

经典回放

惊梦(节选)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译文】

杜丽娘:(唱)梦醒时听见莺声啼啭,到处是春光缭乱。我闲立在小庭深院。

春香:(接唱)燃尽了沉水香,抛却那绣花线。为什么今春伤情胜往年?

杜丽娘:(念)晨曦中远眺梅关,宿妆尚残。

春香:(接)你侧着宜春发髻,正斜倚栏杆。

杜丽娘:(接)剪不断,理还乱,愁闷无端。

春香:(接)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来看。

杜丽娘:春香,可曾叫人打扫后花园?

春香:吩咐过了。

杜丽娘:把镜台衣服取来。

春香:(春香捧镜台衣服上,念)云髻梳罢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杜丽娘:(唱)袅袅情丝被吹到了庭院,它在风中摇荡如线。春天易逝,正如那游丝易断。我停留半晌,整一整花钿,却不料菱花镜儿偷窥人面。我娇羞难掩,慌乱中把云髻也弄偏。(杜丽娘走出闺房,接唱)步出香闺把全身现。

春香:今日打扮得真好。

杜丽娘:(唱)你说我红裙衫儿这般鲜艳,八宝花簪儿晶亮耀眼,要知道我一生爱美是出于天然。那春天美景眼下正无人来赏鉴,没想到我这沉鱼落雁的容貌把鸟雀来惊扰,还怕这闭月羞花的姿色害得花儿也愁颤。

春香:是喝茶的时候了,快走吧。

(二人行走)

春香:小姐你看,(念)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杜丽娘:不到园中,哪里知道春色竟已这般了。(唱)原来鲜花已经姹紫嫣红开遍,欣赏它们的却只是断井颓垣。良辰美景,这人力难求的春天,赏心乐事又在谁家庭院?(白)这样好的景致,我爹娘却从不曾提起。

杜丽娘、春香:(合)早晨的云霞像要飞入翠轩,到傍晚把珠帘高卷。伴随着雨丝风片,在烟波中轻摇画船。只可惜福贵人把这美好的时光看得太轻贱。

春香:各种各样的花儿都已开放,只是那牡丹花还早。

【延展】本节属第十出,是全剧的重点场次之一。至此,剧情进入高潮。曲词“步步娇”“皂罗袍”等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些曲词大都是由女主人公在行进中触景生情边走边唱的,若能联系剧中人物的动作及场景的转换来细细品味,则更能增加美的感受。

素养迁移

从厅堂版到园林实景版,从青春版到豪华版,《牡丹亭》借助于昆曲这个剧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性情至上”的理论。很多年轻人不太喜欢戏剧,但为什么还有执着追求的人呢?它的审美因子在哪里?

深情感人

“情到深处是至文”,同样,情到深处最感人。《牡丹亭》中很多处是这种深情的再现,比如杜丽娘《寻梦》: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阑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呀,昨日那书生将柳枝要我题咏,强我欢会之时,好不话长!

[二犯幺令]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他趁这,他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著苦仁儿里撒圆。爱杀这昼阴便,再得到罗浮梦边。罢了,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

杜丽娘寻梦,其实是在寻觅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锢的杜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连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合家教。杜丽娘委实寂寞得很,她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似水流年,如花美眷”这八个字时,可谓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世俗之见。柳梦梅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杜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于是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endprint

这就是一种深情!

深情之美,不在于这份真情最后能否修得正果,而在于这份真情的成长过程,在于它可以在我们常人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情怀是不问结果的,有一些情怀是不计成败的。充满深情的人,不要求非要有一个圆满、妥帖的结果,要的只是自己的投入。

梦幻迷人

用梦作为载体来表达文学是古今作家喜欢采用的一种形式。人说你的作品含沙射影,讽刺当朝,你可以据理力争:我写的只是梦幻而已,你何必当真呢?人说你的作品写得风马牛不相及,只是捕风捉影,不合事实,你可以堂而皇之:我是痴人说梦,怎能与现实挂钩?汤显祖就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的五十五出戏就是一个迷人的梦!

在汤显祖看来,凡是真性情的人都是可以有“梦”的人。这里的梦中人,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指做梦的人,如杜丽娘这种心中有许多幽怨,有很多心思却无处寄托的人,是梦延伸了她的另一个人生;二就是她的梦中情人——柳梦梅。

梦也许在现实中不是一种生产力,不能带来一种物质上的结果,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开掘。今天的我们不仅仅是远离了一个古典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从容做梦的心境。梦是什么?梦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曾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风雅动人

昆曲《牡丹亭》的风雅主要体现于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上,它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完成的一种延伸。

昆曲的风雅在于它没有边界,你会在一种既定的审美的引导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种默契的想象。空荡荡的舞台上,一个人开门、关门、正冠、捋髯、饮酒、喝茶、上山、下山,一切皆有程式,一系列动作使所有需要观众看见的东西都浮现了出来。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戏曲中的写意未免太夸张,怎么可能听几声更鼓,就算作是一夜过完了?怎么可能一个圆场,就跑过了十万八千里?这是不可信的!但是,倘若我们换一种心态,也许就可以想通了。生活里有一种相对论,所谓“欢愉嫌短,愁苦嫌长”,人们总希望良辰美景能要多长就有多长,无形中就觉得时光太短,但是人在困顿或是倍感凄凉的时候,就会觉得度日如年。失眠的人辗转反侧,起来看看表,才三点一刻,原来长夜漫漫,离天亮还早。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实际感受得到的心理上的放大。而戏曲舞台上的放大,只不过是把这种放大更夸张、更戏剧化了而已。

本刊词典

昆曲:中国人的“雅乐”,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集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于一体。昆曲是一种美的极致,它需要欣赏者有比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修养。

昆曲表演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作“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扇胸是非常风雅的。巾生的长衫颜色浅浅淡淡,扇子在胸前摇摇晃晃,儒雅风流。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气质的。武者身形高大,气魄较强,如果他的扇子缓缓在胸部扇动,那反倒显得拘泥了,所以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腰上,令人感觉整个人的气势是恢宏的。丑诙谐幽默,扇子扇到肚子上,这本身就具有喜剧感。媒婆扇子扇到肩上,展现的是她们阿谀逢迎、八面玲珑的个性。将扇子拿得高高的,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有点轻浮、油滑的市井说媒拉纤的形象。“僧扇手心,道扇袖”反映的则是出家人与凡夫俗子的不同。

书里书外

青春版《牡丹亭》

曾经,法国《解放报》为世界各地的作家设计了一个问卷:“你为什么要写作?”白先勇先生这样答道:“我想把人类心中無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先生把大半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昆曲里。“我的确热爱昆曲,但我不是在做一出戏,也不单是为了昆曲,我希望把民族文化的力量唤回来。”

从2004年开始,白先勇这个名字,逐渐和《牡丹亭》联系在一起。当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据说当时整个北大百年讲堂座无虚席,破例加凳。三天都是几个小时的连续演出,中间无一人离席,甚至有人看完一次意犹未尽,还要追去天津再多看几场,简直媲美当年《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的盛况。所不同的是,这次弄潮的主角,是中国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戏曲艺术。这股青春昆曲的浪潮,从2004年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在感染着无数人。白先勇先生以儒家文人特有的执着和睿智,改编、推广青春版《牡丹亭》,不仅让人们打消了对青春版《牡丹亭》的种种疑虑,更让现代中国人重新认识、理解和接受了姹紫嫣红的昆曲世界。

俞玖林和沈丰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招牌——男的俊,女的俏。“我请台湾摄影师许培鸿给《牡丹亭》拍剧照,一拍就是三年。十万张照片,从第一张开始,它不仅仅起一个宣传的作用,我还把它当成昆曲艺术的一部分。这也算是昆曲的开山之作吧!当年梅兰芳如何的风华绝代,到现在都只能是传说,没有留下多少影像资料。俞玖林和沈丰英却不一样,他们很幸运,可以在最美的年华,留下最美的、不老的风采。这些照片,在宣传上帮了我们的大忙。许多人就是先被照片打动,才来看戏的。” 在《牡丹亭》演到九十九场的时候,白先勇请来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委会主席王童担任导演,为《牡丹亭》录制舞台DVD版本,又请来台湾摄影师许培鸿跟组三年,拍摄十万张照片,光是《牡丹亭》主题的摄影集就出了四五本。

[小结]有人说,在这个科技时代一提起传统戏曲,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县剧团的表演又开始了,“挺大岁数的还打扮得花枝招展,年老色衰的非要站到舞台中间装一回16岁时的嗲……”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有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传统文化也如情一样,需要自尊。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文化时,它才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

写作考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endprint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时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吧,“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的《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梦中,她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便与之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最后香消玉殒。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观,丫鬟春香将杜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梅花观中时,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兩人最终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也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如果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被锁进风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幻想。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自由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她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的“关关雎鸠”便是杜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都缺失不了本真,都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杜丽娘因不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因不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他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因不慕权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昆曲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